羅麗萍 周明臣 張 弛
(寧城縣農牧局,內蒙古 寧城 024200)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無公害農產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無公害栽培技術受到了充分的重視和推廣[1]。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共有耕地10.27萬hm2,其中設施農業總面積達3.43萬hm2。尖椒由于產量高、儲存運輸方便等優勢成為寧城縣主流種植的農作物,種植區主要分布在一肯中、汐子、三座店等中東部鄉鎮。“寧城尖椒”是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產品,在帶動寧城縣農民增收、提高寧城縣農業發展水平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筆者針對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無公害尖椒的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要點進行總結,以期為寧城縣尖椒種植戶提供技術參考。
尖椒生長對土壤有一定的要求,土層肥沃、疏松、結構性好,富含腐殖質,酸堿度適中的土壤適宜栽培尖椒。種植戶不宜選擇低濕地塊栽培尖椒,且選擇的地塊需要在兩三年內未種植過茄科作物,最好選擇土壤適宜且集中連片的地塊,方便進行規模化生產[2]。此外,栽培地要嚴格遵循無公害栽培技術要求,與工廠、醫院等的距離至少為3 km,保證空氣、水質、土壤不受污染,且土壤中汞、鎘、砷及鉻等重金屬含量必須在國家規定標準以下。
種植戶需要根據氣候環境及土地種植條件,選擇合適的尖椒品種,在優先滿足產量高、品質好、抗病抗蟲及抗逆能力強、適應性廣等要求的基礎上,考慮選擇的品種是否方便運輸儲存、在市場上是否暢銷等因素。寧城縣尖椒種植以運馳37-82、亮劍37-79等優良品種為主,均以大茬種植。以上品種耐寒性好,適合在寧城縣秋冬及早春日光溫室種植。尖椒植株生長旺盛,坐果連續性強,果實為牛角形,外表光亮且具有較濃的辣味。
用于尖椒育苗的苗床地,一般選擇背風背陰、土層疏松、灌溉便利的區域。種植戶整理苗床地時通常施加農家肥5 kg/hm2、過磷酸鈣80 kg/hm2作為底肥,并用0.3%種子質量的敵克松撒在苗床上,起到對土壤消毒、防治土傳病蟲害的作用。
種植戶需要在尖椒播種前采用溫湯浸種法對種子進行催芽。首先將種子在通風陰涼處晾曬4~6 d;將曬過的種子置于55 ℃溫水中浸泡20 min,這期間適當進行攪拌;水變涼后將種子撈出置于0.5%高錳酸鉀溶液中浸泡20 min;將種子撈出用清水反復清洗,而后置于25~30 ℃的清水中浸泡8~10 h,之后撈出進行催芽。
種植戶需要根據所選尖椒品種選擇合適的播種時間。一般來說,寧城縣無公害尖椒適宜的播種時間為冬季或早春。播種時控制好密度,一般苗床播種量為10 g/m2,后期可移栽300~400 m2種植地。播種前2 d,用水將苗床澆透至床面出現積水,然后用塑料膜覆蓋以提高地溫。播種當天將苗床平整后均勻播撒催過芽的種子,然后用過篩營養土進行覆蓋,營養土覆蓋厚度宜在1 cm左右。覆土過淺會導致種子“戴帽”出土,影響尖椒后續的生長發育。覆土過深會延長種子出土時間,易導致幼苗長勢較弱。
播種后要進行科學合理的苗期管理,保持土壤濕潤及光照、氣溫適宜。第一,種植戶在苗期管理中需要使苗床土保持干濕交替狀態,灌溉次數不宜過多,將土壤含水量控制在60%左右,且空氣濕度不宜過大,否則易導致尖椒出現爛苗或徒長苗。當苗床土見白或尖椒苗葉片出現萎蔫現象時,才需要灌溉。第二,尖椒定苗之前需要進行低溫煉苗。種植戶可逐步揭開覆蓋物,適當控制水分和通風量,使尖椒幼苗逐漸適應外界生長環境。當尖椒生長出2葉1心后進行分苗,將其移植至塑料營養缽并進行澆水定苗,同時搭建塑料拱棚進行覆蓋。移苗后,為了提高溫度促進早緩苗,一般密閉不揭膜,晴天要避免高溫燒苗。天氣炎熱時,應在早晨及時揭膜降溫,使地溫和濕度稍微降低,下午至傍晚利用薄膜覆蓋保溫,雨天也要及時使用薄膜覆蓋保護尖椒苗,避免尖椒苗被雨淋和溫度太低[3]。第三,苗床管理期間,種植戶可在定植前兩三天用50%多菌靈或10%吡蟲啉溶液進行噴霧,667 m2用藥劑量為20 g,防治苗期蟲害(如蚜蟲、粉虱等)。或在幼苗長出三四片真葉時噴施10%瑞毒霉防治猝倒病,667 m2用藥劑量為20~30 g。
移栽定植前,種植戶需要在冬季進行翻耕,將深藏在土中的害蟲及病菌翻到土表,利用自然低溫殺菌除蟲。在初春進行耕地的同時施入肥料,使土壤細碎,提高土壤肥力。筑畦時要整細整平,畦寬(連溝)控制在1.5 m左右,在畦中間開畦溝,要求畦溝深度足夠、排水順暢方便。開深溝施加底肥,避免環境污染。
尖椒生長周期長,根系茂盛,對養分的需求量較大,因此,種植戶要施加充足的底肥。底肥可選擇農家肥,一般施用量為75 t/hm2。但單一的農家肥不足以提供尖椒所需要的營養,因此,種植戶還需要施加一定量的化肥作為輔助,一般每667 m2施用三元復合肥100~150 kg和鈣鎂磷肥15~20 kg。如果是高產田,可施用尿素600 kg/hm2,并添加適量的鉀肥、鋅肥及硼肥。在定植前15 d,種植戶還需要對尖椒苗進行葉面補肥,如硼肥、鋅肥,667 m2用量為100~150 g。使用時,將其稀釋為0.15%質量濃度后用噴壺進行噴灑,需要保證葉片的正反面均沾到肥液[4]。
種植戶需要根據尖椒品種選擇較為合適的移栽時間,一般在尖椒苗齡60 d左右,幼苗長出7~10片真葉后進行移栽,移栽做到帶土、帶肥、帶藥。移栽密度同樣需要根據土壤肥力、尖椒品種及產量決定。如尖椒植株較小且土壤肥力不充足,種植戶可進行密集種植;尖椒植株較大時可每畦種植2行,間隔擴大到45 cm左右,每667 m2種植2 000~3 000株。尖椒苗移栽深度不宜過淺,一般以葉痕露出土面為宜。尖椒苗移栽后,種植戶需要進行灌溉,可同時加入敵克松進行滅菌,待7 d后尖椒幼苗基本穩定存活,再根據其具體生長情況進行灌溉。
對于生長茂盛的尖椒植株,種植戶需要及時剪除第一花節以下的所有側枝,以利于田間通風透光,同時減小養分損耗,促進尖椒果實生長發育。驍龍37-82和亮劍37-79都屬于無限生長型尖椒品種,整枝時可每株保留三四個生長健壯的莖,以實現連續坐果。此外,種植戶需要使用小竹竿或木棍固定尖椒植株,防止其倒伏。
尖椒幼苗移栽成活后,種植戶需要及時進行除草,在植株顯蕾前至少要進行2次除草。可選擇天氣晴朗的日子進行第一次較深的中耕除草,在植株封壟前進行第二次淺中耕除草。中耕除草過程中要避免傷害尖椒根系。
依據“旺控弱補”原則,種植戶需要根據尖椒生長狀況進行合理追肥。一般情況下,尖椒種植前期土壤肥力充足,種植戶施肥要慎施、輕施,避免施肥過量燒苗,可噴施兩三次葉面肥,達到增產提質的效果。可在尖椒初果期和旺果期少量多次重施肥,每次每667 m2施加0.5%三元復合肥15 kg,每次采收一兩個尖椒后需要及時補一次肥,一般每667 m2追施復合肥5~10 kg,以滿足尖椒植株高產的肥力需求。與其他作物相比,椒類作物對溫度反應較為敏感。因此,種植戶冬季追肥時可施用暖性肥料,如氨基酸類有機肥或生物菌肥,避免施加單一化學肥料使地溫降低,影響植株生長。
尖椒定植后,種植戶需要澆足定根水,之后控制灌溉次數,一般進行2次灌溉即可,直至7 d后方可進行第3次澆水。灌溉過量會使濕度過大,不利于提升地表溫度,阻礙尖椒根系生長[5]。處于開花期和旺果期的尖椒植株需要大量的水分,此時一般采用漫灌方式進行灌溉,但要注意避免水分在尖椒根部大量聚積,造成根系潰爛。
種植戶要做好選種、選地工作,可在初春進行大田翻耕,深犁細耙,以防治病蟲害。例如,種植戶可利用深耕、冬灌殺死越冬的蟲卵;可使用地膜覆蓋改善作物根部環境,達到減輕蟲害侵襲的效果;可將尖椒與麥類等作物間作套種,以改善小氣候,從而減少蟲害。
物理防治主要是應用色板誘殺,一般是利用黃板和銀灰膜進行誘蚜、避蚜,還可利用黑光燈和頻振式殺蟲燈防治害蟲。
生物防治主要指保護和飼養害蟲的天敵,以及使用天然生物源的防治藥劑,以達到防治害蟲的效果。例如,可使用人工合成的昆蟲性信息素作性誘劑,利用配套裝置將其緩釋至田間,可有效地誘捕多種害蟲。或專門飼養一些瓢蟲、蜘蛛、草蛉及麗蚜小蜂等害蟲的天敵,并將它們釋放至種植尖椒的田地,以達到殺蟲、滅蟲的效果。
尖椒苗期易遭受立枯病、灰霉病、蚜蟲等病蟲害侵害,而大田期易遭受枯萎病、根腐病、炭疽病、疫病、小地老虎、蚜蟲及煙青蟲等病蟲害侵害。種植戶要熟練掌握病蟲害發生規律,對癥下藥,避免化學藥物錯用濫用。
5.4.1 蚜蟲。防治蚜蟲一般用1.5%植病靈乳劑1 000倍液或0.1%高錳酸鉀、0.2%磷酸二氫鉀及0.3%尿素混合液,每7 d施用一次,連續施用3次,可有效防治蚜蟲[6]。
5.4.2 炭疽病。對于已發生炭疽病的尖椒植株,種植戶可噴灑50%硫黃懸浮劑500倍液、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 400~1 500倍液、80%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進行防治,要結合土地狀況選擇藥劑[7]。
5.4.3 地老虎。可將玉米碎炒出香味,然后將其與殺蟲劑、麥麩及菜葉子充分混合,再撒到土表。也可選擇48%樂斯本乳油1 000倍液或52.25%農地樂乳油1 200倍液進行防治[8]。
5.4.4 瘡痂病。防治瘡痂病可使用鏈霉素5 000倍液,每7 d噴灑一次,共噴灑2次。
5.4.5 疫病。防治尖椒疫病可選用50%甲霜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70%乙磷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2%蓋力克水劑600~800倍液,將藥劑溶液灌于尖椒植株根部,可對疫病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
尖椒果實成熟后,種植戶要及時進行采收,防止墜秧和爛果。一般情況下,第一次尖椒采摘結束后,后續可每3 d進行一次采收。寧城縣尖椒基本在1月開始采摘上市,可持續至6月結束。種植戶一般選擇上午進行采摘,需要及時摘除有病害、蟲害的尖椒,并注意避免尖椒被陽光直射,儲存溫度以9~10 ℃為宜。
“寧城尖椒”推動了寧城縣農業經濟的發展,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水平。筆者根據寧城縣尖椒種植的實際情況,詳細介紹了尖椒從篩選、種植到采收的栽培技術要點,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