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通過電視,我觀賞了由河北大名縣豫劇北派藝術研究院演出的現代戲《郭隆真》,深受感動。該劇為了加強戲劇沖突的需要,雖然虛構了一些情節,但革命先烈郭隆真的革命生涯卻得以真實反映。
郭隆真(1893-1931),女,回族,大名縣金灘鎮人。她出生于封建士紳家庭,沖破封建壓迫,外出求學。1919 年“五四”運動時期,組織天津婦女開展反帝愛國斗爭,和周恩來、馬駿、鄧穎超、劉清揚等一起,成立了“覺悟社”。1920 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23 年在法國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赴蘇聯學習。1925 年回國,在國民黨北京特別市黨部婦女部工作,是婦女委員會委員之一,編印《婦女鐘》《婦女之友》等刊物,后創辦縵云女子學校,開展革命活動。1926 年任中共順直省委委員,1930 年在青島工人區進行革命工作。次年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在濟南英勇就義。周恩來稱她是“最堅強的戰士”。
(摘自王德彰著《談戲說史》)
我國首創沿革地圖編繪體例的是唐代大臣、地理學家賈耽(730-805),他是河北南皮縣人。賈耽先由汾州刺史入為鴻臚卿,主持各族往來朝貢事宜。唐德宗時,居相位凡13 年,好地理學,常向邊疆少數民族使臣及出使各國使臣詢問各地山川風土,搜集各方資料,并加以潛心研究。他創作的《海內華夷圖》長3 丈3 尺,寬3 丈,并以一寸為百里。為了醒目,“古郡國題以墨,今州縣題以朱”,圖中畫出了高山大河,民族分野,是一幅包括唐朝轄境及其域外部分地區的大幅地圖。還繪有《古今郡國縣道四夷圖》《隴右山南圖》《貞元十道錄》《皇華四達記》等。《海內華夷圖》雖早已佚,但在1137 年時,有人將其縮成《華夷圖》和《禹跡圖》刻在石上,現存西安碑林。
(摘自《可愛的河北》)
在中國歷史上,除了現在的北京外,還有5 個城市曾叫北京。
大名府這個名是很響亮的,熟悉宋朝歷史的人都知道這個名字。大名府的治所舊址在今河北省大名縣的東南部,是一座歷史非常悠久的文化名城,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這座城市在宋朝的時候叫作北京。根據史料記載,宋朝共有4 個京城,分別是東京開封府、南京應天府、西京河南府、北京大名府。后來,這座城市被洪水淹沒。
太原古稱“晉陽”,唐朝時,這里也稱為北京。根據史料記載,李淵起兵反隋前,就是當的太原留守、晉陽宮監。唐朝建立后,設有五京,690 年,唐以太原為北都。742 年,改北都為北京。
開封也曾叫作北京。根據史料記載,明洪武元年(1368年)三月,朱元璋攻下開封,改汴梁路為開封府,以開封為北京。洪武十一年(1378 年)又撤銷了開封北京稱號,并封五子朱為周王,鎮守河南。
金朝時,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原為遼中京,金國海陵王貞元元年(1153 年),改名北京。
在今內蒙吉巴林左旗林東鎮南波羅城,原為遼上京,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 年)改名北京,熙宗常在此地避暑。
(摘自《團結報》韓鑫/文)
現實生活中,我們會使用一些客套話,如“大駕光臨”“勞您的大駕”等,不過“大駕”這個詞在古代可不是隨便能用的。因為“大駕”專用于九五之尊的皇帝,是皇帝的代稱。
“大駕”跟皇帝出行時扈從的儀仗隊有關,此儀仗隊共分3 種,分別是大駕、法駕和小駕。“大駕”的規模最大,公卿駕車在前充當導引車,太仆為皇帝御馬,大將軍在右邊陪坐,跟隨的車共有81 輛。“法駕”的規模次之,導引車、御馬和陪坐官員的級別都相應地要低一級,跟隨的車有36 輛。“小駕”是祭祀寺廟或者參加喪禮的時候使用,規模最小,唐代時的規模僅僅是乘坐四望車、侍衛清道而己;宋真宗時期,改“小駕”之名為“鑾駕”。因為“大駕”的規模最大,最為隆重,因此皇帝就被尊稱為“大駕”,相應地,陪同皇帝出行的官員被稱作“護駕”。皇帝到某處或者某地視察,稱作“駕臨”“駕到”。發生戰爭,皇帝親自上前線督戰,叫作“大駕親征”,后來也叫作“御駕親征”。
(摘《文史博覽?文史》曾昭安/文)
近讀某報上一文,文中說這個人“1970 年出生于天津市寧河區”。這是不規范的,應寫為這個人“1970 年出生于河北寧河縣(今天津市寧河區)”,加個注釋,體現出行政區劃的變遷。因為,河北寧河縣1973 年才劃歸天津市,后改為區。同樣的,河北的薊縣、武清縣、寶坻縣、靜海縣也是1973 年劃歸天津的,現今已分別撤縣改為薊州區、武清區、寶坻區、靜海區。
河北與北京市的行政區劃變遷,也多有這種情況。如河北昌平縣,1956 年劃歸北京,現已撤縣建昌平區。還有河北通縣、延慶縣、密云縣、順義縣、大興縣、懷柔縣、平谷縣,都是1958 年劃歸北京市的,現今已分別撤縣設通州區、延慶區、密云區、順義區、大興區、懷柔區、平谷區。文中若寫人的出生地,凡劃歸北京市前出生,或劃歸北京市前的某件事,都應先寫河北某某縣,后邊以括號形式注明“今北京市某某區”。
(史 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