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福州曲藝的結緣源于幾年前,周祥光、陳曉嵐邀請我一同討論《風雨蒼霞人》的劇本,那時候我根本不懂評話、伬藝,卻被它們深深震撼了,我驚詫地發(fā)現(xiàn),福州曲藝居然這么好聽。如今的福州曲藝的處境比戲曲更加艱難,但是它有著像陳曉嵐這樣的保護者,不斷地守護著福州曲藝,這也深深地感染了我。正是感受到福州曲藝之美,了解到福州曲藝處境之難,讓我們堅定地想要幫助福州曲藝,保護福州曲藝。但是這個題材材料有限,主旋律題材如何超越單純的歌頌性,表達得更加真實、更加生動感人呢?
該項目策劃林楠聯(lián)系到多位當事人,我們一次次地對他們進行采訪。在采訪中,我們聽到當事人講述當年缺水的艱難,怎么無奈地偷水,如何節(jié)約地用水。聽到這些,我心頭發(fā)酸,想起了“衡量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就是對待弱勢群體的良心”這句話。后來我以“心懷悲憫 抒寫真情”為題寫了創(chuàng)作感想。正是這些采訪,打動了我們,觸動了我們內心的悲憫,讓我們的心和這個題材有了碰撞。
采訪后,主創(chuàng)團隊開了一次又一次的會議對該題材進行攻關,聯(lián)系到此前,同樣在這位市領導“馬上就辦”的精神指導下,幫洲104戶船上人家十個月就搬到岸上居住的事,我們認為應當把這一同主題事件導入《滴水人家》的題材中,讓滴水人家與船上人家形成故事的兩條線,交織著推動劇情的發(fā)展。同時在藝術風格上,我們堅守福州曲藝本體,堅持說唱藝術。今天聽聽各位專家的意見。這部戲的意義不在于是否得獎,而是在于更好地傳承評話和伬唱藝術。
評話和伬藝是福州流傳了上千年的藝術,是傳統(tǒng)的非遺文化。但是在現(xiàn)代的都市生活中,這兩朵福州曲藝奇葩的生存空間也越發(fā)狹小。福州評話伬藝傳習所(福州市曲藝團)真的很了不起,近幾年在陳曉嵐所長(已退休)的帶領下,不斷探索既能保持福州曲藝傳統(tǒng)藝術特性又能夠與現(xiàn)代審美相適應的新的曲藝演繹方式,在守舊與創(chuàng)新之間尋找平衡。當然這也離不開熱愛福州曲藝、熱心扶持福州曲藝的各位主創(chuàng)老師的幫助,齊心協(xié)力為觀眾帶來一部部好作品。如福州曲藝《風雨蒼霞人》,就體現(xiàn)了主創(chuàng)團隊的追求。這一屆的藝術節(jié),傳習所還是沿著這條路不斷前行、推陳出新,結合評話和伬藝這兩種曲藝方式,加之穿插對話等多樣性的表現(xiàn)方式,向觀眾講述了一個極具地方色彩、很接地氣的好故事。
《滴水人家》的總體效果是很好的,它保留了福州曲藝原有的詩意,變化了它的表現(xiàn)形式,舞臺美術及燈光的介入共同營造了氛圍感,展現(xiàn)了福州曲藝賞心悅目的質樸氣質。當然,首先編劇是功不可沒的。這個主旋律作品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是因為作者從人物出發(fā),用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城市底層人群——藤山弄居民的生存狀態(tài)和相濡以沫的人間真情。在語言的生動性上,黃宗沂老師功不可沒。他對福州方言非常有研究,文本中很多生活的詞匯將藤山弄居民的生活狀態(tài)栩栩如生地展現(xiàn)了出來。陳欣欣老師以及主創(chuàng)團隊做了大量的研究和采訪。她以張益飛這個新時代的青年作為核心人物,緊緊圍繞著用水問題,寫出了他對母親的孝,對鄰里老人的關心以及由此展開的悲歡離合,通過細致的語言生動地向觀眾展現(xiàn)了藤山弄居民用水的困難以及居民之間“缺水不缺情”的相濡以沫的情感。
這個題材它反映出了上世紀90年代,城市里被遺忘的角落中,那些底層老百姓真實的生存狀態(tài)。他們和后半段提到的疍民,都是城市里的弱勢群體,他們連用水都這么困難,要提水,有的還要去偷水,因為用水問題甚至弄里很多單身小伙娶不上老婆。這樣真實的、現(xiàn)實的、接地氣的題材,正是老百姓愛看愛聽的,是很有價值的。
提一點建議:這部戲的主線是“滴水人家”,因此更多的關注點應該在這條線上,后半段疍民上岸的支線有點游離于主線之外,我建議可以適當?shù)丶舨眠@部分內容,也能夠讓曲目整體更精煉。我始終認為評話就應當精煉,應當講到恰到好處,給觀眾無窮的回味。另外,益飛這個小伙子人這么好,理應讓他的婚事有個好結局。
這部曲目讓我這個純正的福州人感受到了非常濃郁鄉(xiāng)土氣息。福州評話伬藝傳習所傳習所在藝術上不斷探索、守正創(chuàng)新,取得了今天的成績,可喜可賀。這部曲目在表演程式上做出很大的變化,現(xiàn)在由一個小隊伍一起來敘述一件發(fā)生在老百姓身邊的故事。主旋律題材很難寫,主創(chuàng)團隊能夠以樸實的情感和生動的語言來講述故事,能夠讓觀眾順暢地看完,并且深受感動,還能夠有所教育,真的很不容易。
這個題材具有教育意義。在市委市政府的幫助下,一年的時間內閩江疍民從江上住到了岸上,寫完反映缺水情況的信件后,僅僅三日,藤山弄居民就得到了回應。在我擔任福建省芳華越劇團(現(xiàn)福建芳華越劇院)團長期間,市委領導解決群眾反映難題的時間是僅僅半日。2000年11月3日上午,當時的市委領導來到芳華越劇團調研,了解了院團亟需解決的難題。下午3點半,他就回復了所有的問題,并且承諾,撥款300萬為芳華修建劇院以及修建一座橋。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黨和政府是實實在在為民辦實事的。
所以我認為,這部曲目非常有價值,不僅能夠讓中國的百姓收到鼓舞和感動,更能夠通過福州的鄉(xiāng)音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現(xiàn)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真心希望這個舞臺能夠經(jīng)常向老百姓敞開,讓老百姓常來領略福州的鄉(xiāng)情鄉(xiāng)音,來領略福州評話、福州伬藝的藝術魅力。
我從幾個角度談談對這部曲目的觀感。
首先說說主題。這部戲的主題是非常正能量的,很有價值的。作者的立足點很好,站在福州底層平民的角度,表達了他們的需求,發(fā)出了他們內心的呼喚,因此很接地氣,讓觀眾產生強烈的共鳴。雖然市委市政府解決的小事,但是對于小家庭來說,用水問題絕對是一件必須要解決的事,是一件大事。作者設計藤山弄的居民因缺水而偷水,因偷水而導致了摔倒癱瘓,情節(jié)合情合理。講這樣的故事,說出底層人家的心里話,能夠切入觀看者的內心,感動觀眾。
其次談談樣式。現(xiàn)在這部曲目是將評話和伬藝糅在了一起。最終的呈現(xiàn)中,有多個表演區(qū)的出現(xiàn)、燈光的變換配合上跳進跳出的表演,主創(chuàng)團隊在樣式上不斷探索,力求能夠以更有展現(xiàn)力的方式講出更加豐富的故事。這種探索很有意義,并且是成功的。
最后談談讓我不滿足的地方。我認為幫助疍民上岸是很好的題材,是可以單獨放大做文章,放在這里的支線上未免有點可惜了。另外滴水人家和船上人家的銜接是否可以更加自然。
淺談幾點我的想法:
一是福州評話伬藝傳習所不斷地推陳出新。小角度展現(xiàn)大題材,向來是難點。傳習所從小的角度出發(fā),以福州曲藝的形式,生動地展現(xiàn)了藤山弄居民因缺水而接水、偷水的生活圖景,描繪了早年福州市民的生活狀態(tài),又從藤山弄快速解決用水的問題上體現(xiàn)了黨和國家親民愛民為民的執(zhí)政情懷。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小時候,拎著水桶排著隊的場景,相信老一輩的福州市民都會想起當年的情境,而新一輩的青年人也正需要了解歷史、珍惜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整個曲目接地氣,扎根生活、扎根人民,表演生動形象,讓我這樣一個不懂福州方言的閩南人都深受感動。從曲目名《滴水人家》也可以看出,中國人講究“滴水之恩涌泉相報”,地方官為人民辦實事、做好事,老百姓都會心懷感恩。領導人為老百姓做事,贏得了民心,傳習所以源于民間的福州曲藝的形式,從小角度書寫大題材,也是贏得了民心。我認為這是這部曲目成功的原因。
二是傳習所人才濟濟。今天舞臺有17個演員,年齡層遍布老中青三代。老一輩有他自己的風格,新一代既彈又說又唱,表演得也很到位。傳習所人才的不斷涌現(xiàn),說明你們在出人才、出作品方面做得非常好。
另外,我也感覺,疍民這條支線和藤山弄居民這條主線聯(lián)系得不夠緊密,且分量太重。希望主創(chuàng)團隊能夠再梳理一下,讓這個作品能夠真正做到雅俗共賞,能夠走進老百姓的心里,走進市民的口碑里,可以經(jīng)久不衰地演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