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俊
我國是農業生產大國之一,農業發展水平對于社會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從當前的實際情況可知,在農業生產之中,融入了大量的先進技術和科技設備,而且農民的綜合素養全面提高。為了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我國政府對于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更加重視,并且將農民引入到了高職院校之中展開培訓工作,使其通過學習可以掌握更多的先進技術,提高農業生產的整體質量。所以在這一背景下,針對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高職院校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具有重要的作用。
新型職業農民也叫做新型農民,與傳統農民相對應,新型農民的新主要體現在掌握更加先進的生產技術,運用更強的文化素養和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等多方面要求[1]。新型職業農民的出現是農業經濟不斷向前建設的重要體現,也是農業生產以市場供求為主導的又一體現,其已經成為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和市場化發展的重要趨勢,對于整體建設與發展來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農民是農村非常重要的人力資源,其能夠為農村發展提供高的經濟收益,隨著城鎮化的不斷建設,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速度進一步加快,導致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年齡相對較大,身體素質不高,整體學歷水平偏低,沒有接受過正規技能培訓,很難滿足鄉村振興發展的實際要求[2]。而在這一情況下,就對農村與農業的現代化建設產生了較大程度的影響。高職院校進行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能夠使更多的農民接受專業教育,提高學習技能程度,優化農民的整體素養,能夠為農村發展提供更大程度的幫助,使其擁有更多的管理知識技能的人才。對于鄉村振興來講,可以獲得更多的人力支持,能夠促進農村區域經濟的整體建設。
要想避免落后于時代發展,不被時代所淘汰,所有人都需要進行長期學習。新型職業農民也需要從這一角度出發,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3]。高職院校本身擁有完善的培訓體系,而且打造了先進的培訓基地,不僅可以為農民發展提供不同時長要求的培訓工作,而且還可以加強學歷教育的整體水平,使農民學習更多的科技知識,掌握現代技能,使其掌握現代農業所需的素質能力,而且還可以幫助新型農民形成創新創業精神,培養更強的責任感。高職院校能夠進一步滿足新型職業農民的多元化發展要求,對于后續建設來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從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實際情況可知,必須獲取更加充足的智力支持,農村經濟發展之中,需要新型職業農民的促進,新型職業農民能夠為農村經濟建設提供更大程度的幫助[4]。高職院校在展開新職業農民教育工作之中,可以進一步提高農民的知識技能水平,促進農業科技知識在農村的普及程度,進而加強農業的集約化發展,提升農村經濟的整體建設效果,為其實際發展提供更大的幫助。
隨著我國人口的不斷增加,越來越多農村人口進入到城市之中,使農村青年數量不斷減少,農村高職院校在進行招生的過程之中,也會出現生源緊張的問題,而在這一情況下,高職院校在招生的過程之中,需要擴大范圍,結合教育培訓相融合的方式,增加新型農民的培育范圍,在社會之中進行廣泛招生。隨著外部教育環境的改變,高職院校需要積極拓展自身的服務范圍,開展農村成人教育工作,借助這一方式,滿足農村發展需求,使更多人能夠進入到農業投資工作之中[5]。從當前我國職業教育情況可知,高職在培養新型職業農民中,可以通過彈性學制進行培育工作,找到我國當前的發展機遇,培養具有現代化能力的農民。對于一些畢業后沒有升學和下鄉從事農業生產的經營人員,可以使其接受高職院校教育,將這一工作融入到教育體系之中,通過與高等學校進行聯合辦學,促進農業教育的不斷發展,使我國新型職業農民的水平可以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
對于返鄉農民和下鄉就業農民來講,在日常工作之中很難進行常規學習。所以高職院校需要對教育工作進行改革和創新,從實際情況出發,對現有資源進行規劃,組織教育工作人員定期進行下鄉指導,將知識教育工作與農民生活有效結合。在教學地點設置方面,需要受到政府的廣泛重視[6]。正常情況下,對于一些地域特色比較明顯的區域,可以進行高質量的生產經營培育工作,對一些參與積極性較強的農民進行知識和技術培訓,滿足農民的實際需求,利用良好的教學場所進行規范性的教育工作。高職院校需要從教學點的實際情況進行緊密合作,了解當地的實際情況,并按照具體問題進行分析,幫助教學點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整體教學質量。
在新型農民培養的過程之中,需要加強校企合作的水平,在這一基礎上,高職院校需要根據當前的實際情況,與當地農業發展水平進行深入分析,了解各項合作內容。校村合作已經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不僅可以實現高職院校辦學方向的引導,而且還能夠提高農業專業的建設。從當前農業高職院校改革工作來講,能夠進一步提升培養水平,提高服務能力,對于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來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7]。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能夠提高農民收入,促進農業發展。建設現代化農村已經成為經濟建設之中的重要基礎,在開展校企合作之中,需要按照自愿原則,通過協商對雙方的責任,進行具體劃分。這一合作模式已經成為項目合作的基礎,在校企合作之中,利用多元化的合作方式,促進其實現全方位的進步。通過形成領導和監管機制,加強工作委員會和農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的實際效果。利用這一方式,能夠使校村合作得到有效改善,為農民提供教育和新技能的培訓。
在職業教育工作之中,需要進一步完善綜合考核成果,培養具有專業能力的新型農民。所以在教學計劃之中,需要對課程和實踐內容進行彈性教學。考核要包括過程性考核、結果性考核和實踐結果等方面。在面對高職院校教師的過程之中,需要幫助其有效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升教學效果。農業教育工作之中,需要按照新型農民的實際情況,提高學生的專業成績,利用過程性考核的方式,滿足教育工作的要求[8]。在進行考核工作之中,需要從出勤課堂表現、公共課成績等方面,提高整體網絡效果,按照相應的比例,對學生的成績進行分析。實踐課程則通過實踐成果的方式,單獨進行考核,提高整體水平。農業教育在擁有一定基礎之后,需要有效實行。新型職業農民在學習過程之中,職稱和技能評選證書可以作為學分,通過這些證書免修課程,進而保證總分能夠判斷學生是否符合高職教育工作的實際要求。
綜上所述,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建設與促進全面小康社會發展的重要道路,需要從農村經濟建設的實際情況出發,優化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整體效果,借此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動力,奠定全面基礎農業的發展。只有在獲得技術、人才和管理模式的基礎上,才能夠實現全面建設,保證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形成區域現代化的農業發展模式。而在這一情況下,就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更加深入的分析,了解當前的發展重點,借此為新型農民培育工作提供全方位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