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丹虹 李瑩
融媒體環境下,媒介技術發展催生了新的傳播形態,多個信息源同時傳播,多元社會思潮激增,出現了“人人都是記者”的現象,主流媒體的話語權威受到挑戰,凝聚社會共識、引領社會思潮的難度越來越大。甚至一些人認為新聞觀像一門政治類課程,只是單純的說教,并沒有在生活中起到作用等[1]。實際上,新聞觀教育的挑戰和機遇是并存的,高校是培養新聞工作者的重要力量,是新聞觀教育的主陣地,應該合理把握、審時度勢、重新定位,讓新聞觀教育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實現路徑創新。
在融媒體時代,個體能夠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獲取信息,個人也能夠隨時、隨地發布信息,這給新聞輿論生態、媒體發展格局、信息流動方式帶來諸多深刻變化,這些變化對高校新聞觀教育造成了一些不良影響。首先,高校新聞院系部分新聞傳播類學生政治素養方面存在很多問題,調研結果顯示部分學生政治素養嚴重缺失。第一,部分學生對政治不關心,有學者對貴州當地六校進行調研,在“大學生上網關注內容”方面,數據顯示學生們接觸的信息依次是體育、娛樂新聞(25.6%),政治新聞(22.7%),社會新聞(21.8%)[2]。第二,政治參與帶有功利色彩,學者朱亮針對大學生參與的動機進行問卷調查:28.7%的同學是為了追求理想信念,35.7%的同學是為了享受權利、履行義務,23.4%的同學竟然是被動的進行政治參與[3];第三,政治行為與政治認知脫節,學者李凡對8所高校進行青年學生反映最強烈的社會問題調查研究,結果顯示有52.42%的人表示,如果行賄能夠解決目前急需解決的獎學金、入黨、就業等問題,自己“肯定會”(19.07%)和“可能會”(33.35%)行賄;還有23.4%的人對此持模糊態度,回答“說不清”[4],這些數據結果直接表現了高校部分學生政治素養缺乏。其次,西方的多種社會思想潮流激增,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變得越來越復雜,這對新聞傳播類專業學生的核心價值觀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受西方資產階級社會新聞觀影響,西方“人咬狗不是新聞,狗咬人才是新聞”的觀點會模糊高校新聞院系專業學生對新聞職業作風和職業道德原則的界限,出現為了追求經濟利益尋求“買點”的錯誤觀念。另外,新媒體技術間接地擴大并加速了各種思潮的傳播面和速度,多元化思潮的消極影響更加突出。最后,高校新聞觀教育存在創新乏力的狀態,學科基礎薄弱、教育主體不活躍和創新方案見仁見智等都是其主要原因。比如高校和新聞業界、學術界提出的關于新聞觀教育創新方案不可能貼合每個高校的實際情況和現實境遇,所以地方高校明顯就在引進人才方面存在弱勢。
高校新聞觀教育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挑戰,同時也面臨發展的機遇,機遇是新聞觀的催化劑,離不開媒介融合發展這一新時代背景。因此,我們在探討高校新聞觀教育的機遇時,應該密切聯系融媒體這一時代背景。融媒體不僅可以看作新聞觀教育的社會環境因素考慮,也可以作為載體加以運用。首先,媒介融合發展為新聞觀教育提供新場域,給高校師生帶來了很多便利之處,讓課堂不再局限于教室,讓學習不再局限于書本,而是一個充滿了學習和實踐相結合的場域。新聞觀教育過程中,教師在融媒體中心開展新聞觀教育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通過現場觀察、討論和實際操作等方式,感受新聞生產和制作的流程,培養受教育者將知識用于實踐的能力,促進受教育者對理論知識的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其次,要緊緊抓住課程思政這一機遇,為新聞觀教育提供新理念。課程思政作為貫徹到各類各門課程之中的課程觀和教育理念,為新聞觀教育奠定了德育基礎,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新聞觀教育的形式和內容,為新聞觀教育提供新方向和新思路。最后,教育部開展的“三全育人”綜合發展改革試點工作也為新聞觀教育提供了新思路。“三全育人”特色工作包括堅持用新聞觀教育和培養新聞傳播人才、積極推進“一專多能”的人才培養模式、開展第二課堂實踐、積極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改革和創新;另外,高校新聞院系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統領地位,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社會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把新聞觀教育全方位、全方面滲透到人才培養全過程。比如說在新聞觀教育中植入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鼓勵高校師生大力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培養愛國和愛黨高度統一的自覺和自信。綜上所述,這三個方面從內容和形式上為新聞觀教育的改革和創新提供了新路徑。
面對新聞觀教育的挑戰和機遇,以及新聞觀教育的困境和高校新聞院系師生新聞觀現狀,創新新聞觀教育這一偉大戰略,是社會主義新聞傳播事業發展的必經之路和客觀要求,也是高校師生要用行動解決的現實問題。下面是筆者幾點關于新聞觀教育實現路徑創新的思考,可供參考。
新聞觀教育課堂中,好的教學方法是課堂效果的催化劑,有一個好的案例作為前提,再加上老師的合理引導,案例教學的效果自然顯而易見。90后和00后基本上都是在電子設備影響下成長的一代,如何使“莊重”“嚴肅”“枯燥乏味”的新聞觀理論動人心弦,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這是新聞院系專業教師必須要深思的問題。大量的教學實踐表明,案例教學法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新聞觀指導新聞實踐活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有助于幫助學生了解如何在實踐中踐行新聞觀,案例教學法有效地彌補了傳統教學方法的不足[5]。首先,在新聞觀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始終注重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聞事件,選擇一些有正面效應的、典型、新鮮的案例,比如說主流媒體特別是黨媒的案例開展新聞觀教育,引導學生運用新聞觀剖析社會現實,激發學生的新聞敏感度。比如說人民網推出的“70年70問”,這個主題報道融合了圖文結合、H5、音視頻等多種形式,既突出了主題的重點,又投合了受眾現今接受碎片化信息的閱讀習慣,很適合在新聞觀教育課堂中當作案例進行解讀;最后,高校新聞院系應該推動建設案例庫,將不同題材、體裁、媒體形式的案例進行個性化分類[6],對于分類好的案例,教師引領學生從多角度、多維度進行分析總結,充實高校新聞院系案例庫的內容,方便師生整理和學習。
現場教學有三個場域,分別為:新聞觀中國化的現場、新聞觀實踐的現場和新聞觀教育未來服務的對象。具體來說,現場教學是指組織學生到新聞發生現場或生產現場學習有關知識、技能或接受新聞觀教育的教學形式。近些年來高校新聞院系都深刻認識到了現場教學的重要性,一是到新聞觀誕生的地方,利用紅色新聞資源開展新聞觀教育,觸景生情,切實體驗新聞觀教育的“入心”“入身”“入情”。二是到融媒體中心、廣播電視臺等機構,切實地感受新聞生產、制作、報道的整個流程,把在課堂上學到的新聞觀理論性內容聯系具體實際,與現場工作人員互動交流,感受新聞工作者的工作環境;同時,教師在現場進行教學,可以獲取設施、資源、技術的便利;三是深入到新聞觀教育未來服務的對象中去,用新聞觀教育培養新聞工作者,是為了更好地做好以人民為中心的新聞傳播活動。新聞觀教育未來服務的對象是社會,把新聞寫在廣闊的大地上,把課堂搬到基層,搬到田間地頭,搬到工廠車間就是現場教學的真實寫照。在新聞觀教育現場教學的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知國情懂國情,培養學生深入到基層,深入到田間地頭,深入到工廠車間,實實在在地運用新聞觀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和審視新聞觀教育未來服務的對象—社會。
新聞業界和學術界對高校新聞院系在政策和資源上的支持是新聞觀教育發展的契機,共建共學,全員育人。高校應該深入落實學校對于當前“三全育人”工作的相關文件和指示,明確“育人”不是高校一方的事,而是全社會的事,學校、家庭、社會、學生自己都要參與起來,搭上“共建共學”的好平臺,實現多層次、多方面、多角度培育學生。首先,讓高校新聞院系專業教師和新聞業界工作者流動起來,新聞院系的專業教師可以到新聞媒體去指導新聞理論,為新聞教學實踐活動提供理論指導;另一方面,業界精英可以到高校與師生進行互動交流,也可以在高校掛職,為高校師生創造良好的實習培訓機遇;最后,新聞相關部門要加強對部校共建的監控管理,要對部校共建的過程進行審核和評估,及時進行調控,對做的出色的高校新聞院系給予表揚報道,并在教學設備上提供物質獎勵;對于做的不好的高校要給予人才、資源上的幫助,鼓勵其做好共建教學的工作,推動我國新聞觀教育有一個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