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元昊 章婷 於瑞
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和“高大上”一樣,是中國的生機。國家和社會層面上給予地攤經濟肯定與支持,一定程度上給地攤經濟的穩步發展帶來良好機遇。地攤經濟作為日常生活中一種常見的經濟模式,在公眾心目中“臟、亂、差”的形象一直揮之不去。因此,這種發展時間長、模式陳舊單一的經濟形式如何突破自身局限,其公共形象如何不斷探尋積極良好的形象定位,需要不斷地創新與探究。
地攤,指在地上陳列商品貨物進行買賣的攤子。地攤經濟從古代流傳至今,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就已經出現攤販這一群體。在中國的文學藝術作品中也能看到地攤經濟的身影,如《清明上河圖》中汴京城攤販兜售商品的畫面,《水滸傳》里武大郎賣炊餅養家糊口的情景,以及現在影視劇中看到的攤販商販沿街叫賣的情節等。在以前,地攤經濟作為城市中一種邊緣經濟,其公共形象在當時看來更多是生活化、世俗化、便利化的體現。
但隨著經濟與文化的不斷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城市文明建設與城市環境的良好形象。特別是文明城市、衛生城市的熱潮,“城市形象”的重要性變得不言而喻,而傳統的地攤經濟因為其存在的部分負面效應,如影響市容環境、堵塞交通、“劣質低廉”等問題而受到公眾的偏見與否定。
作為“人間的煙火”和“中國的生機”的地攤經濟在經濟方面所帶來的良性促進,一定程度上推動地攤經濟的公共形象有所改觀。根據有關數據顯示,“擺攤技巧”相關內容搜索人群中,90后的占比達到53%,80后的占比達到33%。更多的青年人愿意去親身體驗擺地攤、做攤販。地攤經濟公共形象在年輕群體中不再是消極否定的態度,而更多是一種渴望親身體驗嘗試的正面積極的態度。
地攤經濟公共形象具有多樣性、區域性、變化性這三方面的特征。
第一,地攤經濟作為城市經濟的一種,其包含的類型十分豐富,涉及衣食住行多方面。無論是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餐飲娛樂,如蔬菜攤、早餐攤等,還是手工藝品或雜物攤位,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生活需求?!耙磺€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地攤經濟公共形象在不同群體的視角下是不一樣的。從消費者與從業者群體差別、年齡差別、性別差別、收入水平差別等多方視角下來看,地攤經濟公共形象是各具特點。
第二,地攤經濟一定程度上根植于當地的經濟與文化發展,其公共形象具有當地的特色。例如,城市與鄉鎮對于地攤經濟的看法與公共形象的建構有明顯的區域性差別。城市為了市容市貌建設、交通疏通會對地攤經濟持否定態度,從而引起城市居民對其形象負面且消極的認識。而鄉鎮地區盛行的廟會、集市是當地居民日常采購、消費甚至是就業的場所,不同于城市處處可見的便利店,鄉鎮地區的地攤經濟更為旺盛,更受到當地人的青睞。因此,地攤經濟對于鄉鎮地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公共形象在鄉鎮地區更是正面且積極的。
第三,地攤經濟公共形象深受國家、社會以及個人層面的影響而發生變化。隨著相關政策的推行,地攤經濟及其公共形象得到一定的發展與改觀,公眾關注到地攤經濟的有利之處,公共形象也逐漸向好發展。此外,地攤經濟的公共形象也易受到人們的生活水平、理念觀念的不斷發展而發生改變。
地攤經濟公共形象的價值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它的物質價值。物質價值指能滿足人類物質需要的價值,地攤經濟作為一種延續已久的經濟模式,在經濟、生活等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積極的公共形象一定程度上促進地攤經濟的良好發展,從而更好地滿足大眾對于地攤經濟所給予物質層面的需求。二是它的精神價值,這也是地攤經濟公共形象在公眾中所體現出的最重要的價值。地攤經濟所展示出的“人間煙火”“童年記憶”“深夜食堂”等符號特征,在公眾的精神層面歷久彌新,公眾對于地攤經濟存在著一定的依賴感與精神寄托,地攤經濟也衍生成為大眾對于美好生活期待與體驗的載體。
因此,地攤經濟公共形象作為地攤經濟的重要建構,如何維系好建構好地攤經濟的公共形象,揚長優勢,規避劣勢,對于地攤經濟的長久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城市形象與城市文明是指一個城市的內部公眾與外部公眾對該地區的內在綜合實力、外顯表象活力和未來發展前景的具體感知、總體看法和綜合評價,它是一種客觀存在[1]。地攤經濟作為城市經濟的一部分,外在是物質文明的體現,而其內在包含著城市的精神文明形象。地攤經濟展現給公眾“臟、亂、差”的第一印象,在一定程度上給自身發展帶來了消極影響的同時,也與城市文明形象之間“水火不容”。但地攤經濟背后所蘊藏的“煙火氣息”可以是當地的精神面貌的展現方式,是當地特色文化的集中體現。在加強城市文明形象建設政策的引導下,地攤經濟的公共形象逐步向好的方面發展,良好的地攤經濟公共形象更是為城市的文明形象加分。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群通過地攤經濟進行創業獲得收入,他們的勞動和貢獻應被認可,他們的合法權益更應得到保護。地攤經濟在方便人們日常生活、塑造城市文明形象的同時,一度掀起負面的熱潮,亟待相應約束和規范化管理,建立更完善的城市服務機制以優化地攤經濟公共形象,讓更多消費群體愿意相信地攤消費。創新地攤經濟公共形象,為其可持續良性發展提供可操作性的建議策略對于地攤經濟公共形象的不斷發展極為重要。
總之,地攤經濟公共形象的可持續良性發展要在社會集體和攤販個人的雙方努力之下,才能在未來較長時間內,煥發出持久且旺盛的生命力。
地攤經濟作為經濟發展的一部分,在促進經濟,保障民生,推動社會平穩建設與發展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而對地攤經濟公共形象一味的抹黑與污蔑,極大程度上會造成束縛,不利于地攤經濟的可持續良性發展。因此,對于地攤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引入“再設計”這一概念與策略,從創新定位設計、特色文化融合以及重構經營模式層面上為地攤經濟向好發展賦能。
原研哉在他的《設計中的設計》這本書中提及一個概念—“再設計”(RE-DESIGN),其概念源于他曾經策劃的展覽:“RE-DESIGN—二十一世紀日常生活再設計”。
“再設計”就是將日常生活中我們所熟悉的物品進行重新設計,再設計和傳統的改良設計有所不同,再設計不是將原有的成熟的設計進行推翻,而是將日常生活用品陌生化,對設計物品進行重新的審視和思考,跳出原來的思維模式,透過現象看本質,探索設計本身的含義[2]。要想實現地攤經濟的有序發展以及其公共形象的創新建設,實施“再設計”策略十分重要。地攤經濟固有的“買-賣”發展模式在當下快速發展的時代容易故步自封,傳統的經營模式容易導致公眾對地攤經濟的刻板印象。所以對地攤經濟公共形象進行“再設計”,使其更切合當下的需求,并通過發展模式的創新設計反作用于公共形象的良性發展。
地攤經濟的公共形象實施“再設計”策略,首先沒有全盤否定與推翻地攤經濟的公共形象與傳統發展模式;其次,通過淡化陳舊的公共形象,促進公眾對生活化、世俗化、便利化的地攤經濟進行全新的思考,改變舊觀念,深層次的影響并創新公共形象。地攤經濟的“再設計”推動了地攤經濟以及其公共形象的可持續良性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為傳統事物、邊緣事物以及“負面事物”等提供了可借鑒的模式與策略。
(1)提升地攤經濟地位,創新公共形象定位
從古至今,地攤經濟一直處于邊緣化、低級化的地位。正是因為這樣低端的定位,造成地攤經濟在公眾心目中趨向“丑陋”“低廉”等負面印象,使其形成“臟、亂、差”等特征。
重新定位地攤經濟,革新地攤經濟公共形象是極其重要且關鍵的第一步,這有利于改善地攤經濟的發展前路,擴大其積極的影響力。例如,通過官方主流媒體宣傳地攤經濟的正面形象,肯定地攤經濟的作用;各地區相關管理部門摒棄以往對地攤經濟所持有的否定消極認識,鼓勵地攤經濟在可控范圍內的個性化發展與突破;利用當下流行的互聯網平臺,號召大眾親自探索與了解地攤經濟背后的“人間煙火”等美好形象,從而提升地攤經濟地位,“再設計”地攤經濟公共形象定位與發展。
(2)融入當地特色文化,“再設計”發展之路
地攤經濟作為一種富有當地特色的經濟模式,在文化資源和地攤產業的互動上卻存在一定的隔閡。我們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緊扣“特色文化”與“形象創新”,“再設計”地攤經濟經營方向,讓地方特色文化助力地攤經濟,走具有本土特色的地攤發展之路。地攤經濟本身是發源于大眾,根植于大眾的經濟模式,民間傳統技藝或者美食也是一種取自大眾,用于大眾的文化產物。將民間傳統技藝或美食與地攤經濟進行深度融合,很大程度上改善大眾心目中地攤經濟的“殘次低廉”的認識,有助于提升公眾的接受度。
筆者所在的安徽省蕪湖市具有豐富的地方特色文化資源,近期重建并開放的蕪湖古城體現出了傳統技藝或美食與地攤經濟的巧妙融合。在古城長街里,隨處可見捏泥人、畫糖畫等等攤位,特別是每逢節日假期,游客更是絡繹不絕。在這樣充滿當地特色風情的環境下,流連往返于各種地攤當中,游客們很容易建立起美好印象。依托城市的區位優勢和獨特的傳統民俗文化,遵循保護和發展并重、繼承和創新并舉的原則,“再設計”地攤產業創新模式,拓寬地攤經濟發展路徑。
(3)積極重構公共形象,創新傳統發展模式
地攤攤販從先秦時期就已存在了,經過長期且較穩定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固有模式,即單一的商品買賣模式。所以,地攤經濟在大眾心目中僅僅局限于消費購物的模式,地攤僅僅作為商品買賣的平臺?!霸僭O計”地攤經濟的發展模式,改變傳統“買-賣”思維與模式是建構地攤經濟發展模式與創新其公共形象的重點。例如,騰訊公司抓住了地攤經濟的一股經營熱潮,讓公司HR在路邊擺起地攤,不同于傳統的商品買賣,這次擺地攤是以招聘為目的,招攬各類人才。這樣的行為在微博平臺得到百萬次的觀看與點擊量,吸引了廣大網友們的關注。
對于地攤經濟所存在的邊緣低端等問題,騰訊這種大型公司并沒有持否定觀點,而是積極地設計并探索地攤經濟發展模式,突破大眾所局限于商品買賣的模式,重構地攤經濟公共形象,為其創新與發展提供了極具創意的設計思路。這種突破單一“買-賣”的經營模式,在現在一些高校校園里也有所流行。比如,在校園里出現“戀愛交友”的地攤,通過在攤位上留下或拿取聯系方式,來獲得相關個人信息來進行交友。因此,地攤經濟可以與人才招聘、交友交流、商品買賣等多方面進行結合,其發展模式與公共形象得到了積極肯定的“再設計”。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環保理念加深與城市化進程加快,地攤經濟這一傳統事物受到公眾的曲解甚至是污蔑,其公共形象也趨向消極負面。所以,對于地攤經濟公共形象的價值及其存在的問題需要我們不斷思考,找準形象定位,融合特色文化,不斷拓寬發展之路。此外,地攤經濟未來的發展在當下看來似乎步入了“死胡同”中。因此,通過“再設計”策略創新地攤經濟的形象,突破傳統層面上的經營模式,為地攤經濟公共形象的良性發展與未來建設提供可借鑒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