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云逸
公益訴訟檢察制度作為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決策部署推進的一項重要改革措施,在習近平法治思想孕育和引領下產生,呈現出蓬勃的制度生命力和旺盛的發展活力,是司法參與和促進國家治理的重大創新成果。
徐匯區人民檢察院立足基層檢察機關行政公益訴訟主責主業,聚焦“醫”、食、住、行四大民生領域,督促行政部門積極履職,補齊管理短板,推動社會治理中重點難點問題的源頭治理、前端處置和系統解決,助力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區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人民健康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指標。徐匯檢察院聚焦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領域,堅定踐行雙贏多贏共贏理念,以“我管”促“都管”,協同推動行業綜合整治。
醫療廢棄物的合法處置對居民生活安全具有重大影響。徐匯檢察院根據群眾舉報,發現轄區內多家口腔診所涉嫌長期無證行醫,且存在醫廢與生活垃圾混同,醫療污水排入生活污水的情況。徐匯檢察院立刻協同區屬行政機關開展綜合整治,關停區內13家因歷史遺留等原因無證經營多年的非法口腔診所,并建立案件線索移送、案件研商等機制。行政機關據此制定打擊無證行醫三年行動計劃,共同推動這一類問題的整改。該項目獲評徐匯區依法治區十佳項目。

執法有溫度
徐匯檢察院以“公益訴訟守護美好生活”專項監督活動為抓手,持續開展醫院周邊平安建設。在排摸轄區內三甲醫院周邊眾多衍生治理難題過程中,檢察官發現一家開設十余年的健康咨詢公司,長年在醫院周邊向老年人推銷夸大產品功效的保健藥品。通過違法線索移送,行政機關責令該企業停止違法行為,并處罰款80萬元,這也是《廣告法》實施以來在全市范圍針對同類問題開出的最高金額罰單。該案被評為全國懲治虛假廣告典型案例。
徐匯檢察院充分運用12345線索收集和智能推送平臺,助力檢察辦案,切實以檢察履職助力徐匯區打造市民滿意的食品安全城區。
緊盯食品安全不放松。徐匯檢察院整合商務委、市場監管局等主管部門執法力量,強化對缺少檢驗檢疫信息、追溯信息、生產日期等食品安全違法行為的督促查處力度。依托調查指揮中心、快速檢測中心等技術機構,開展調查核實,并就辦案中發現的問題進行立案,制發檢察建議,通過磋商等方式解決問題。針對食品安全領域公益訴訟以案釋法,對轄區13個街鎮開展公益訴訟法治巡展,進一步織密守護食品安全的防護網。
旗幟鮮明反對餐飲浪費。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端牢“中國飯碗”才能掌握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為貫徹執行《反食品浪費法》,緊盯餐飲浪費監管灰色地帶,檢察官通過數據模型,設置關鍵詞在線索數據庫中進行比對收集,發現有餐館存在因菜品分量設置不合理而導致的鋪張浪費現象。徐匯檢察院與相關行政機關進行協同檢查,引導企業實行“大小盤”分餐制等措施,糾正鋪張浪費的不良風氣,督促其踐行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經營模式,厚植群眾勤儉美德。
有序推動餐飲企業規范經營。徐匯區餐飲企業數量眾多,提供的食品種類也是琳瑯滿目。在工作中,檢察官發現有部分商家在未取得生食類食品許可證的情況下,擅自加工并經營河豚刺身,存在食品安全隱患。通過借助公益訴訟觀察員等專業人員作為“外腦”提供建議,檢察官厘清行業規范和從業標準,并督促職能部門協同各街道市場監管所,開展生食類食品專項執法整治,進一步對涉案經營商戶進行食品安全宣傳教育,督促企業經營者提高食品安全意識,規范餐飲服務,做到誠信經營。
徐匯檢察院始終緊盯消防安全、生態安全、生產安全紅線,深耕細作,以“繡花功夫”助力大城善治。
維護消防安全。近年來,因樓道堆物、電瓶充電等原因而引發的火災頻發,徐匯檢察院據此開展居民區消防隱患突出問題專項整治行動,聯合區公安、城管、應急局、街道等部門先后排查80余個居民住宅小區。如針對某小區消防整改維修項目歷時5年仍久拖不決的老大難問題,檢察官果斷出手,第一時間啟動案件磋商程序,督促行政機關介入,監督施工進展,最終祛除了多年隱患頑疾,得到了該小區居民的一致好評。
聚焦生態安全。生態環境“用之不覺,失之難存”。徐匯檢察院持續關注區域重大工程,歷史風貌區,居民住宅垃圾投放、堆放等問題,敦促行政機關處置清理固體廢物2100余噸、生活垃圾74.5噸。
結合徐匯區發展人工智能產業的戰略部署,徐匯檢察院有針對性地對規劃選址區域環境開展調查,對規劃地塊堆放大量建筑垃圾、生活垃圾,以及數萬噸鋼材的情況立案調查,分別向履職不到位的行政機關、街鎮制發公益訴訟訴前檢察建議,督促其依法履行保護土地資源、加強垃圾監管的工作職責,并督促相關部門抓緊推進土地收儲工作。
針對福壽螺等外來物種入侵生態環境問題,檢察官多次依法開展實地勘查,固定證據后向相關行政機關制發檢察建議,督促其組織排查整治,加強巡查力度和宣傳引導,維護本地生態系統安全。
落實生產安全。對照“韌性城市”標準,徐匯檢察院重點關注轄區內危化企業和交通樞紐等關鍵點位,聯合行政機關按季度開展聯合實地檢查,形成工作機制,并以法律講堂等形式,為其監督履職提供法律支持。
此外,徐匯檢察院聚焦危房修繕、工地施工等領域,預防高空墜物風險及消除消防安全隱患,形成監督鏈條,壓實責任,形成監督合力,守牢區域生產安全底線。
公益訴訟既是一項民心工程,又是一項保障人權的司法職能。徐匯區人民檢察院始終把公共利益扛在肩上,圍繞人民群眾急難愁盼領域積極開展探索,推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公益保護格局。
聚焦特定人群權益保護。徐匯檢察院充分發揮紐帶作用,匯聚社會各方力量,為切實保障殘疾人、婦女兒童、退役軍人等特定人群合法權益搭建橋梁。
為保障殘疾人權益,徐匯檢察院探索開展無障礙環境建設公益訴訟,以宛平南路天橋無障礙設施改造為切入點,在上海市人民檢察院的指導下,召開全市首例無障礙設施改造公益訴訟公開聽證會,協商推動綜合治理,為破解人行天橋無障礙設施改造難題提供徐匯方案。該案被最高人民檢察院評為殘疾人權益保障檢察公益訴訟典型案例。目前,天橋兩側的電梯已竣工并投入試運行。
筑牢個人信息安全之墻。隨著數字技術在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場景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人臉識別技術濫用、大數據殺熟,等問題頻發,嚴重影響了個人信息安全和財產安全。針對2021年“3·15晚會”曝光的多家公司在徐匯區商場內安裝攝像頭非法獲取市民人臉信息,這一嚴重侵害公民信息安全事件,徐匯檢察院先行先試,會同行政機關約談違法采集信息企業13家,違法個人7人,制發行政公益訴訟訴前檢察建議1件;核查攝像頭制造企業采集公民信息數量、存儲方式、商業用途等情況,督促企業拆除、整改;并開展公民個人信息普法宣傳15次,對轄區內被曝光的商場進行走訪抽查,努力為公民個人信息和“人臉識別”提供嚴密司法保護。
助力消除道路安全隱患。交通安全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日常的出行安全。針對轄區內部分路段監控補光燈過閃過亮問題,徐匯檢察院的檢察官們在進行實地調查后依法制發檢察建議,督促相關職能部門補充設備1763套、優化1554套。
針對市民反映強烈的830公交車首末站設置不合理,阻礙非機動車道通行的安全隱患,檢察官積極與相關行政機關和公交公司溝通,共同推動車站遷址,切實解決人車混行等交通安全問題。
徐匯檢察院將繼續充分發揮檢察公益訴訟的法律職能,進一步凝聚各方力量,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及時有效保護社會公益,為提升城市治理精細化水平提供可借鑒的經驗,取得“辦理一案,治理一片,教育一方”的良好社會效果,以扎實的辦案實效來努力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滿足感,真正當好公共利益“守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