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欣
司法實踐中,對買賣、運輸、儲存危險物品的行為在理解和適用上存在爭議。上海市寶山區人民檢察院邀請華東政法大學、上海政法學院、上海市寶山區人民法院、上海化工院檢測有限公司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實務工作者,就相關問題進行了研討。來自各領域的專家圍繞買賣、運輸、儲存危險物品行為侵犯的法益,刑法適用及涉嫌的罪名選擇等議題各抒己見,為準確適用法律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買賣、運輸、儲存危險物品行為涉及刑法中的三個罪名,分別是投放危險物質罪,非法制造、買賣、運輸、儲存危險物質罪以及危險作業罪。雖然買賣、運輸、儲存危險物品行為侵犯的法益都是公共安全,但是危害公共安全的標準并不一樣。刑法中的危險物質,理論上有兩大特性:一是危險系數大,二是后果特別嚴重。百度百科將“物質”解釋為所有的時間、空間、質量。從對物質的定義可以看出,在既有的時間、空間和質量概念體系的相關犯罪中,物質的危險系數非常大。例如放射性物質鈾,這種危險物質對人體的影響是不可控的,對生命健康造成的影響也不可控,因此容易造成嚴重后果。
危險物品與危險物質不一樣。百度百科將“物品”解釋為物流學上的物品,比如茶杯、背包、汽油、柴油等。物品的危險性與鈾相比要小很多,所以危險作業罪危害公共安全的標準相對較低。
有專家認為,危險作業罪中的“未經許可”應當理解為“未經行政許可”。行政許可是指本來某項行為是為法律所禁止的,但經行為人提出申請、政府依法審查之后,政府準許其從事特定活動。從“未經許可”這個角度來講,行為人侵犯的法益范圍比較廣泛,可能是市場經營秩序,也可能是公共安全,所以須根據罪名具體分析侵犯了何種法益。
危險作業罪目前存在于刑法的“危害公共安全罪”這一章里,所以本罪侵犯的法益應當是公共安全利益,而不是市場經濟秩序。如果被認定為非法經營罪,那侵犯的法益則是市場經營秩序。因此,買賣、運輸、儲存危險物品行為根據罪名的不同,侵犯的法益也不同。
關于危險物品的認定。
實務工作者介紹了危險物品的認定方法。實踐中,危險化學品不一定是危險貨物,二者有概念區別,具體認定要根據全球化學品統一分類和標簽制度中的分類標準進行研究。比如汽油的認定,在2015年版危險化學品目錄中,汽油分為三種:第一種是汽油,第二種是乙醇汽油,第三種是甲醇汽油。這三種汽油在危險化學品目錄中,都被納入“1630危險品目錄”。其具體區分要看閃點是否低于等于60攝氏度。一般來說,汽油如果純度比較高,閃點肯定低于60攝氏度,即屬于危險化學品。實際上,目前市場上的汽油大多會摻雜其他物質,濃度較低,閃點與高純度汽油有所不同,需要根據實驗數據來測定。
總體來說,對危險物質或物品的認定,首先應判斷其是否被納入危險化學品目錄,然后通過實驗數據,如閃點、黏度、沸點等來判斷具體的成分,最后根據實際性質判斷其是否屬于危險化學品或者危險貨物。
關于化學品的危害。
實務工作者還介紹了化學品的危害,主要有三類:第一類是物理危害,指的是易燃易爆物品的危害,屬于物理危險性。第二類是健康危害,指的是危害人體健康,包括與皮膚接觸、與眼睛接觸,以及吸入人體等。第三類是環境危害,主要指對水生系統的危害等。
例如硼酸這種物質就具有健康危害,其在化學品目錄中列明的危險性是生殖毒性,也就是指對生殖系統和生育能力有影響。硼酸沒有易燃易爆的危險性,也不會對環境造成嚴重后果,但是對人體健康有危害。再比如辛酸亞錫也有健康危害,會對眼睛、皮膚、生殖系統等產生影響。除了健康危害,辛酸亞錫還會對水生環境產生危害,如果排放到水體環境中,會對魚類、藻類生物產生毒性效應。所以,辛酸亞錫同時具有健康危害和環境危害。
專家認為,認定買賣、運輸、儲存危險物品行為中的現實危險性,涉及形式判斷和實質判斷。根據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條第一款第三項的規定,“涉及安全生產的事項未經依法批準或者許可,擅自從事礦山開采、金屬冶煉、建筑施工,以及危險物品生產、經營、儲存等高度危險的生產作業活動的”,意指只要行為人違反前置法的許可,從事高度危險生產作業活動的行為就屬于高度危險行為。在法條中,之所以規定“未經依法批準或者許可”,是因為實踐中多數生產、儲存、經營危險物品的行為標準比較低,擅自生產、儲存、經營危險物品的危險性比較大。國家強制要求規范使用,就是為了杜絕行為人擅自運輸、儲存危險物品,避免發生安全事故。所以,只要不符合國家標準或者行業標準,就具有現實危險性。
也有專家認為,實踐中要對現實性危險和長遠性危險進行區分。如對危險作業罪中危險物品的概念理解,這里的危險物品可能是沿用2021年6月10日起施行的安全生產法中危險物品的概念,指易燃易爆物品、危險化學品、放射性物品等能夠危及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的物品。易燃易爆物品屬于危險物品,但是危險化學品是否屬于危險物品存在爭議。例如硼酸在危險化學品名錄中,但它不是危險貨物,而危險物品概念中提到的危及人身安全、財產安全的物品,須有一種現實性的危險。硼酸的危害性更多地表現為健康危害和環境危害,這是長遠性的危險,不是現實性危險。所以,硼酸應當不屬于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條第一款中的危險物品。

危險品相關安全事故應急演習
如果買賣危險物品的行為構成犯罪,是認定為非法經營罪、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還是其他犯罪?
專家認為,首先,即便是危險物質或者危險物品,如果國家不允許經營就不存在構成非法經營罪,因為非法經營罪的前提是擾亂合法經營,這是前提條件。其次,危險化學品可能導致物理危害、健康危害和環境危害。物理危害不一定對人體健康或者公共安全產生危害,環境危害也未必。有的危險物品只是污染環境,但不會產生健康危害和物理危害,那么這一行為是構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還是污染環境罪?此時認定為污染環境罪更合適,因為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險必須是即時性的,是嚴重危及人的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的。舉例來說,藥品有副作用,長期服用藥品有危害。但是長期的危害有很多變數,比如用量的多少、體力的消耗、肝臟的解毒功能等,而現實性危害是客觀的。所以在司法實踐中認定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時,造成的危險必須是即時性危險。
如果涉嫌買賣不合格的危險物品構成犯罪,是認定為銷售偽劣產品罪還是其他犯罪?
專家認為,這個問題涉及罪名的競合,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合格的危險物品未必就是有危害的,比如麻醉物品,作用是麻醉,但是不合格的麻醉物品只是不具有麻醉作用,并沒有其他危害。所以關鍵看不合格的危險物品是屬于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險物品,還是屬于污染環境或其他的危險物品。如果不合格產品同時是偽劣產品,也危害公共安全或者危害環境,那就屬于法條競合問題。由于危險作業罪法定刑較輕,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競合,多數時候應認定為其他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