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贛貞

素面朝天清新自然(圖/視覺中國)
最近,“與素顏和解”的話題頻頻出現在各大社交平臺的熱搜榜上。參與活動的規則是曬出自己未經修飾的素顏照片或者視頻。話題的本意是鼓勵更多少男少女接受自己原本的模樣,坦然面對自己的素顏,大膽做自己,拒絕顏值焦慮,打造一個躲避容貌內卷的休息區。許多“純天然”的美女帥哥們紛紛曬出自己的素顏照或者視頻,展示出未經修飾的一面。在這個習慣了美妝、濾鏡、修圖的“精致世界”中,他們想表達拒絕容貌焦慮,接納自己“素顏”的心愿。經過素人和網紅的內卷討論、模仿,短視頻平臺的播放量短時間達到了12.8億。
在美妝、濾鏡、修圖大行其道的當下,這一逆潮之舉象征著女性悅納自我,平靜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和容貌瑕疵。不過作為一場話題活動,“與素顏和解”走著走著就偏了。使素顏與化妝兩者之間的矛盾變得更為激烈,緩解焦慮之“因”反而釀出加重焦慮之“果”,引發更深層的容貌焦慮輿論之爭。這一話題不僅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參與者,還引發爭吵。一位名叫“宵夜”的博主被罵“披著和解的外衣制造焦慮”后,一則聲淚俱下的“和解”視頻又使博主“拋拋蔡”成為眾矢之的。她在視頻中哭著說“好像很久都沒有認真地看過自己的臉”“不過沒有關系,與素顏和解”。如此“動情”的視頻非但沒有換來理解,反倒引發嘲諷,最大的原因想必是她那對又黑又大的美瞳。博主“逵三”或許顯得比她真誠很多,在視頻中,她鏡頭“懟”臉,皮膚瑕疵清晰可見。評論區基本也是正面評價“她具有獨特的美”“這才是真的和解”。正如泰戈爾所說:“虛偽的真誠比魔鬼更可怕。”人類的共情能力高,敏感程度也高,虛偽的真誠終會遭到反噬,真心才能換真心。
拋開活動形式,每個人對“與素顏和解”本身的理解可能存在著分歧。一是對于“素顏”一詞的情緒差異,究竟是在表達“我很難接納自己的素顏,但我需要嘗試接納它”,還是在說“素顏才是真實,所以我必須去接受它”。二是對“和解”一詞的認知差異。有人認為“接受”就意味著“和解”。也有人覺得,通過其他手段讓自己的素顏看上去很“美”,也可以算“和解”。
“與素顏和解”話題本身就存在爭議,為什么“和解”的對象會是“素顏”?將素顏定位至需要“和解”,其實已經在素顏和化妝的比較中將其定義為不可接受的事物。素顏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樣子,是生活的常態,并非缺陷和瑕疵。實際上,素顏和化妝只是相對的,并非矛盾和對立,兩者沒有對錯,也不分高低。一個女性既可以選擇素面朝天自信地走在人群中,也可以選擇通過妝容,把某些面部瑕疵掩蓋,顯得整潔精神。化妝不代表愛慕虛榮,素顏也不是不修邊幅。每一個女孩,都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美不止是一種定義,學會選擇美的方式比接受定義后的美更重要。在浮躁的社會,堅持自我認同感和判斷力,不輕易被他人的評論所影響,才是反顏值焦慮的正解。
心理學上有個定律,當人路過透明的玻璃房子,容易產生望進去的沖動,這種沖動來自窺私欲和好奇心。互聯網給人營造一種錯覺,他人看似透明的生活,實則充滿了精心裝扮,每個人都在盡力展示最好的一面。一旦選擇與更精致的“房子”對比,年輕人很容易陷入深度的不自信。中青校媒面向全國2063名高校學生就容貌焦慮話題展開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59.03%的大學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容貌焦慮。其中男生(9.09%)嚴重容貌焦慮的比例比女生(3.94%)更高,而女生(59.67%)中度焦慮的比例高于男生(37.14%)。“與素顏和解”出現的根源在于對外在美的過度關注。容貌焦慮產生的根本原因就是不自信,而自信永遠是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不必為了素顏感到焦慮,漫漫人生路有更多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受困于容貌焦慮,使我們的視線局限于我們的外在狀態,從而忽視了自身的全面發展,得不償失。作為新時代女性,要注意內外兼修。
歸根到底,真正對于美的追求,不是焦慮地懷疑自己。一切為了獲得美的努力都是基于成為理想形象的向往,而這個形象的確立并非現有的定義,而是可以由自己獨立選擇的。只需要做到默默前進,美麗便會悄然而至,在狂歡中冷靜安放我們的焦慮和不安,靜待花開。
在“與素顏和解”話題充斥著大家負面情緒的時候,也涌現出一批有深度思考的博主,他們洞察人間冷暖,不斷輸出新觀點,起到了正面影響。
這些博主能真正緩解別人的焦慮,勝在真誠。他們毫不掩飾自己面部的缺點,真誠地分享了自己不盡如人意的素顏視頻,使真正被容貌焦慮問題所困擾的人群得到了寬慰,認識到自己的素顏并不可怕。
我們通常說的“和解”,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盡量不傷和氣和保障各方利益的前提下,通過協商把矛盾化解。心理學上的“和解”,則屬于自己與自己的“和解”。心理學家分析說,“我”有不同的結構,“自我”有各種各樣的矛盾沖突。我們可能接納“好”的“我”,排斥“不好”的“我”。以素顏照為例,一部分的“我”覺得展示它是真實和勇敢的表現,而另一部分的“我”則認為素顏暴露了自己的缺陷。為了解決沖突,獲得安寧,我們需要與自己“和解”。如果還是夾帶著勝負心和小算計,那么便注定談不上“和解”。
對于“和解”,心理學家霍倫和格雷格的定義是“對自我心理結構的內容,如內在價值感、情緒、行動及自己不喜歡的部分進行妥善處理,以實現緊密的、和諧的‘我’與‘我’的關系”,其中“妥善處理”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自我整合,要求從整體性出發,從二元對立向辯證統一發展,摒棄“非黑即白”“非好即壞”的觀念。全面地認識自我,整合自我,不再分裂成“好”的我和“壞”的我。二是自我接納,要求不再排斥各種痛苦情感、感受、沖動和情緒,不再與它們斗爭,而是以開放的態度為其騰出空間。總之,接納所有經驗的本來面目,允許它們如實存在。三是自我慈悲,軟化自我苛責和自我攻擊。只有看見人性的弱點,意識到“我”身上所發生的一切都是人類共有的,才能產生對人性的憐憫,給予自己理解和擁抱。
著名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自我結構包括真實自我和社會自我兩個部分。前者代表著人作為一個生命有機體,能夠按照自己真實的感受、需要、意圖去滿足自己、發展自己;而后者則包括外界社會的規則、標準、期待、權威等對個人的要求。在真實自我和社會自我之間,矛盾和沖突常常發生。關于容貌焦慮,真實自我強調“心靈美比外在美更重要”;社會自我則堅持“長得好看的人就是機會多,我不能接受自己不好看”。當我們被外在強加的標準所驅使,不再忠于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時,就會形成自己與自己的對抗,這將導致心理失衡甚至產生心理疾病。羅杰斯說:“當我以接納的心態聆聽自己時,我感覺更有力量。”“和解”的心理學機制便是我們在與社會自我和諧共處的同時,接納了真實的自我。
當內在不同的自我產生沖突時,對自己真實的經驗和體驗加以拒絕時,個體就會產生焦慮、壓抑、憤怒等,這些負面情緒就會讓個體陷入內耗中。作為一種積極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解”能使個體停止對抗和內耗,整合矛盾的自我,讓內心寧靜平和下來;成為情緒的主人,從壓抑、自責、仇恨、憤怒等負面情緒的控制中擺脫出來;對自己充分信任,依照內在的價值評價體系去生活,獲得生活的掌控感與自由感。
“與素顏和解”,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并不那么容易,不妨學習和運用美國臨床心理學教授斯蒂文·海耶斯創建的接納承諾方法。首先接納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評判不對抗。其次選擇真實自我的價值方向,捫心自問想要的生活,真正認同的是什么,真正對自己重要的是什么,尊重自己的價值判斷,信任自己的選擇。最后承諾行動,在接納自己不完美的基礎上,依據內在的價值判斷,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真實的美,往往是最有魅力的。“與素顏和解”,自己不再是被凝視的對象,“我是誰”由自己定義。展示素顏,絕不是炫耀天生麗質,而是回歸真實,直面自己,以從容自信的姿態,直面外界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