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敏
(重慶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南江地質隊, 重慶 401121)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背景下,我國地勘經濟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與新的挑戰。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以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國家通過部門、行業政策法規的形式,對地勘經濟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逐步改變了對地勘工作的壟斷限制,在許多勘探領域取消了行業準入的行政許可。在這樣的改革浪潮中,意味著將有更多的市場主體加入到地勘領域,未來將面對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此外,隨著能源問題凸顯,國家對地勘經濟發展的生態維度提出了更高的考量,傳統粗放型的地勘經濟發展模式將會逐步被淘汰。如何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污染排放,發展綠色生態的地勘經濟,成為地勘領域未來的發展主線。
政治體制改革是我國國家職能調整優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地勘行業由于國家壟斷的特性,其未來發展將會受到政治環境的重大影響。近年來,我國不斷推進簡政放權以求優化政府職能,更精準地發揮政府在國家宏觀調控中的作用。特別是在法治化進程上,政府在各行各業不斷出臺法律法規,自2015 年以來,針對資源、環境等方面也出臺了相應的法律法規,對地勘行業的經濟運行提出了更嚴格的法律規范,對地勘經濟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經濟轉型階段,以《礦產資源法》為代表,國家加強了對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法律規制,加快了對落后產能的淘汰步伐,加速了產業轉型的升級節奏,這對于地勘行業同樣影響深遠。在產業實踐中,地勘呈現出粗放型的發展模式,由于自動化、智能化手段運用欠缺,導致地勘行業資源利用率不高、污染排放高成為行業通病,這顯然是不符合國家所倡導的節約、高效的發展方向。因此,如何在改革浪潮下更好地響應政府號召,提升地勘行業資源利用率,降低環境污染,成為地勘經濟發展未來的重要著力點。
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推進,我國地勘行業將要以更加開放、公平的角色參與到市場競爭之中。自2017 年以來,我國不斷加大對地勘領域行政審批的改革力度,努力營造更加公平開放的市場環境,已經逐步取消了許多礦種的地質勘查資質要求,這意味著將有更多的市場主體加入到地勘行業領域之中。
我國地勘領域過去長期屬于國家行業的壟斷之下,掌握了許多的資源與技術壟斷優勢。在當前的改革浪潮中,面對更加公平開放、低門檻的市場環境,在市場激烈的競爭中,更加需要思考如何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創新來明確競爭優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更好地穩固和開拓市場,不被市場競爭所淘汰。由此可知,日益開放的市場環境對地勘經濟發展,既是挑戰,更是機遇。
不可否認,2020 年受到全球新冠疫情蔓延的負面影響,地勘領域面臨的產業環境絲毫不容樂觀,再加上一系列新技術、新產業的發展,更是對地勘領域的經濟發展構成了沖擊。在當今的產業形勢下,地勘行業整體形勢波動起伏較大,地勘領域的市場需求萎靡不振,供過于求的問題已經非常明顯。低層次、低質量的地質勘探,已經無法滿足市場主體的需求,而高質量、高技術的高端地質勘探則只有很少幾家行業領先單位能夠供給,這就產生了巨大的結構性供求矛盾,對此,各地勘單位要予以高度重視。
面對經濟形勢下行、日益復雜嚴峻的產業環境,各地勘單位需要反思自己的傳統發展模式,墨守成規地憑借壟斷資源優勢,固守堅持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已經與當今的改革時代浪潮格格不入,如果再不改變,在激烈的市場沖擊下就會被淘汰。只有能夠銳意求新、求變的地勘單位,才能在嚴峻的形勢下逆流而上,通過技術創新、手段創新和管理創新不斷提升供給能力,打開國門走出去,開拓新的業務市場,在未來的地勘領域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1-2]。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應有之義。在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新型城鎮化已經提上了核心議事日程,成為全國農村、鄉鎮轉型發展的重要戰略部署。從政府對城鎮化建設發展部署的規劃來看,鄉鎮農村等基層地方在規劃建設過程中,要著力提升基礎設施條件的質量把控,因地制宜做好未來產業規劃布局,而想要完成這樣的任務目的,離不開對地質勘探成果的綜合分析。
實際上,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良好準確的地質勘探是城鎮化高質量建設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障。只有通過勘探對地形地質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因地制宜選擇出合理恰當的施工方案,減少施工過程中的各項安全風險,為將來建筑等基礎設施的運行提供安全保障。只有通過地質勘探查明地質結構,才能更好地對當地的產業資源形成宏觀把控,為城鎮化之后的產業布局提供充足的決策依據。
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核心目的在于實現共同富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則是帶動全民小康、推動協調發展的關鍵戰略舉措。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村鄉鎮區域占地面積廣闊,由于在資源、信息、技術和人才等方面的劣勢,至今仍有很大一部分的農村鄉鎮地區處于待開發狀態,呈現出廣闊的發展空間。
這些待開發的較為落后的農村鄉鎮地區,原有的地質資料較少,而且已經年久陳舊,面對當前新型城鎮化對智能化、集約化的發展要求,這些塵封的地質資料顯然已經無法適用,針對這些區域開展高質量的全面地質勘探,已經成為各級政府在區域發展上的一大共識。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戰略規劃中,重慶、安徽等地,都通過財政預算與政策引導為地質勘探提供了大力扶持,這就為地勘經濟開拓了新的發展平臺[3-4]。
在當前深化改革的背景形勢下,一帶一路戰略是我國對外開放的核心戰略舉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持續穩中向好,西方國家對我國的警惕心越來越重,試圖通過貿易壁壘、關稅和技術封鎖都手段來限制我國的經濟發展。
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形勢,我國政府高瞻遠矚,順勢而為提出了一帶一路戰略,深入擴展與周邊發展中國家的交往合作程度。目前已經與越南、老撾、泰國等后發國家,簽訂了互惠合作協議,憑借我國的技術優勢,為這些國家提供基礎設施建設,這就為我國地勘經濟走出去創造了巨大的機遇[5]。
只有擁有地質勘探的決策信息支持,基礎設施建設才能有針對性,才能有規劃部署、明確焦點。面對后發國家廣闊的待開發地區,地底潛藏著未被開發利用的礦產資源,亟待我國地勘單位探索挖掘。因此,要利用好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提供的發展契機,加快地質勘探業務走出去跨國發展的步伐,在周邊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的過程中加大經濟合作,提供專業的地質勘探服務,探索其蘊藏的礦產資源,進一步開拓我國地勘經濟的國際市場發展空間。
當前人類已經進入到新一代產業革命蓬勃發展的關鍵階段,隨著移動通信、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核心技術成果頻出,信息化技術的產業化應用步伐不斷加快,為地質勘探領域也指明了新的發展方向,地質經濟的信息化發展已經成為大勢所趨。
我國積極推進地質經濟的信息化轉型。自2017年以來,國家統籌規劃部署,上線了地質云1.0 平臺,旨在對接各個國家地區的地質信息數據庫,實現地質信息資源整合,為區域發展及跨國經濟合作奠定扎實的地質信息基礎。此外,國家也在積極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在地質勘探領域的運用,進一步提高地質勘探服務的技術化、智能化程度。
在這樣的時代發展背景下,我國地質勘探單位需要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加快信息化技術升級與產業轉型的步伐。大數據的應用技術發展較為成熟,在地質勘探領域已經具備了應用條件。各地勘單位應該大力引進和發展大數據技術,通過構建數據平臺,對各地的地質信息進行綜合匯總,構建起統一的地質信息數據庫,通過對地質數據信息的分析比對,深入分析各地的地質情況,總結地質規律,為社會經濟開發創造充足的決策信息支持。
在當前的地勘產業環境下,之所以地勘經濟持續下行,供過于求問題凸顯,背后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地勘服務領域較為狹窄、業務類型單一,限制了受眾的接受范圍,從而影響到了整個產業的持續發展。因此,增強地勘領域專業性與市場競爭力,拓寬服務領域已經成為大勢所趨。
1)要加快地勘領域產業升級,敏銳捕捉市場需求信息。產業發展不能閉門造車,立足市場需求才能真正地打動客戶。隨著國家對行政審批環節的減少,越來越多的主體將進入地勘領域,從前壟斷性的地勘單位將面臨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在全新的市場形勢下,我國地勘單位應該加強市場調研,深入分析市場需求,針對需求方的各項要求調整自身的地勘服務范圍。
2)在維持礦產等傳統地質勘探業務的同時,積極探索自然環境、自然資源的地質勘探業務擴展。隨著能源危機的顯現,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已經迫在眉睫。我國正在深入推進對落后產能、落后能源淘汰,新能源、可再生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扶持。地勘單位應該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在維持傳統業務的同時,探索新能源、可再生自然資源的業務開發,加強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資源的地質勘探與綜合評價,由地質勘探逐步轉為利用專業優勢,輔助參與勘察設計、項目評估等,從而擴展業務范圍,提升業務能力,順應產業需求。
3)生態勘察也是地勘單位業務擴展的關鍵方向。生態建設是我國宏觀規劃的重要戰略部署。在環境問題凸顯的形勢下,我國不斷加強對生態建設的投入力度,對生態環境保護高度重視,針對性地劃分出了生態紅線,作為各地發展的規劃引導,生態建設的目標無疑為地勘業務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響應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號召,落實生態紅線的規劃部署,我國地勘經濟應該著力擴展對生態地質、土地地質與民生地質等的服務領域,將自然生態環境作為地質勘探的未來著力點,為城鎮鄉村生態建設提供地質規劃的決策信息支持。在優化能源結構的調整過程中,加大對新生能源、生物質能源的地質勘探與資源評價,為城鎮農村發展提供量化的數據評價,通過生態地質勘探評價拓展業務范圍。
在當前的改革浪潮下,我國地勘經濟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隨著法治化進程的推進、政府機構改革的深入,地質勘探服務領域行政審批環節被大量取消,市場準入門檻不斷降低,壟斷性的地勘領域將面臨著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生態建設步伐的推進,同樣對地勘經濟的資源利用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勘經濟的轉型發展已經成為大勢所趨。
隨著城鎮化建設的深入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引導,以及一帶一路戰略創造的新機遇,我國地勘經濟未來發展將會面臨著更加廣闊的業務市場,享受到更多的政策扶持引導。為了抓住這些機遇,我國地勘行業應該加快產業升級步伐,進一步提升技術化程度,加大對移動通信、大數據和云計算等前沿技術科技的引進力度,謀求信息化發展,提升專業服務能力。更好地順應市場需求,在維持傳統礦產地質勘探業務的同時,積極拓展服務領域,謀求業務多元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