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伊
(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
廣播媒體作為傳播信息的渠道,在“信息爆炸”時代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并存,音樂廣播節目面對著日新月異的音樂軟件和便于下載的音樂網頁,需要積極應對媒介環境的深刻變革,將主持人的聲音、情感與音樂相結合,為聽眾營造出豐富的想象空間。我國音樂節目主持人現狀如下:
首先,我國音樂節目主持人大多為播音主持專業,年齡普遍較小。近年來,大部分年輕主持人從“象牙塔”直接進入廣播臺,缺少足夠的社會閱歷和實踐經歷,雖然在節目中話語平實真誠、語言表達專業,但對具體音樂的分析遠遠不夠,難以給聽眾帶來透徹的點評分析,這主要是因為主持人本身的文化積淀和對音樂的理解不足。
其次,音樂廣播節目相較于新聞、軍事節目而言,具有極高的自由度和欣賞性,主持人需要以輕松且有特色的表達為聽眾營造愉悅的氛圍,然而目前部分主持人過分追求個性化表達,濫用網絡流行詞,刻意使用“港臺腔”“氣泡音”,違背了節目發展的初衷,不僅令聽眾難以理解節目內容,也易對低齡受眾人群產生誤導。
筆者通過對中外音樂廣播節目進行分析發現,在部分歐美國家中人們收聽廣播需要支付費用,這些國家的廣播內容分類更加精細,聽眾可以按照喜好選擇收聽音樂頻道,這樣嚴格的劃分使得只有足夠能力的主持人才可以主持節目,因此西方有大量年齡大但依然活躍在一線的資深主持人,其專業的樂理知識、廣泛的音樂儲備和豐富的社會閱歷可以為節目錦上添花。因此,主持人只有通過鍛煉和學習來不斷提升自身修養,不斷創新廣播音樂節目的形式,發揮音樂廣播節目特有的優勢,有效發揮自身在廣播音樂節目中的作用,才能促使音樂廣播節目取得長足發展。
一檔講求播出品質的音樂廣播節目不僅要具有娛樂性,還要具有文化性。同時,音樂廣播節目報道應該側重其文藝屬性,強調人文情懷的輸出[1]。在一檔音樂節目中,情懷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而是主持人團隊要清楚把握主題,使其具有特定的內涵,在節目文字寫作中要遵循“為情造文”的基本原則,將宏大的題材收納于一期節目中,并達到讓聽眾產生認同感和參與感的效果。“動人心者,莫先乎于情”,主持人唯有在前期創作和節目播出過程中既用心又動情,才能夠打動聽眾,使聽眾產生共鳴。例如,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上海動感101的《音樂萬花筒》節目邀請“守護者”連線直播間,講述他們的抗疫經歷,但節目選擇的“守護者”并不是知名學者或醫生,而是一位“隔壁臺”的音樂編輯,聽她講述在疫情期間給獨居老人做飯、收到老人親手編織的手袋的故事。在這一過程中,主持人及時切入了張靚穎演唱的《天堂旅行團》,動聽的曲調將聽眾帶入了故事中,用短短的幾分鐘舒緩了聽眾焦慮的情緒,讓他們開始留意疫情期間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從而放平心態,鼓起勇氣共克時艱。試想如果主持人選擇的音樂是氣勢磅礴的進行曲或交響曲,雖然能震撼人心,但并不會讓聽眾迅速共情,反而會讓聽眾覺得遙遠又陌生,也無法產生較好的效果。
音樂節目應努力突出聲音元素的吸引力,展現廣播這一“聲音藝術”獨一無二的吸引力。如同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一樣,單個鏡頭拼接起來會產生新的意義,所以在音樂廣播中,主持人需要在有效制作有聲語言和文案腳本的基礎上,增加各種各樣的墊樂、聲音素材、音響,賦予節目能夠讓受眾“看得見”的效果[2]。音樂節目中的片花似乎是制作人員在制作音樂節目時常忽略的一項內容,對于內容不同、播出時段不同的節目,選擇不同的片花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如果能夠與合適的音樂、音效相互配合,短短幾句話的片花也可以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但如果音樂、節目風格與片花不適配,則會適得其反。制作人員能夠把握節目的意境,并且根據意境選擇合適的音效,是制作一檔音樂廣播節目片花的關鍵。例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音樂之聲(Music Radio)從2002年開播,現已成為我國及全球華語音樂界中流行音樂的重要宣傳陣地。下面是《音樂之聲》在2022年4月17日播出的《城市節奏》欄目的片頭文案:
女:白天,城市也許是這樣的……(打字聲)
男:夜晚,城市應該是這樣的……(音樂喧鬧聲)
合:Music radio城市節奏!
這一段文案很恰當地戳到了在城市中工作和生活的年輕人的痛點,當加班成為生活常態的時候,它們很難有自己的空閑時間去聽一場演唱會、看一次現場。夜晚成了為數不多的能夠用來休閑放松的時刻。因此。在這段片花中,恰當的音效更渲染了真實的氛圍,提到城市、白天等詞匯時,主持人在適當的地方加入了打字聲、人流匆匆的腳步聲,使聽眾似乎置身于寫字樓之中;提到夜晚時,又加入了晚上車流與人們喧鬧的聲音等,將氣氛推向了高潮,而后逐漸推出鼓點鮮明的說唱歌曲No Guidance,使年輕聽眾在音樂中得到片刻的愉悅和放松。
主持人需要在音樂節目中恰當體會不同類型的音樂,再運用自身不同的情感語言表達給聽眾。因此,在選取一首音樂的時候,主持人要提前對作品背后的創作故事和內容指向有一定的了解,要通過音樂與故事背景的結合,打動聽眾內心,使聽眾的情感隨主持人的語言而變化。經典音樂節目除了有觀眾對音樂本身的感動,也有觀眾對歌曲背后故事的感悟,歌曲為故事而作,一首悅耳的音樂背后必定有一個同樣精彩的故事,而這些故事也蘊含著不同的道理,聽眾或許無法從自身生活中悟到這些道理,但通過音樂、故事背景及創作者的創作經歷,便可了解到該音樂蘊含的情感,產生發自內心的共鳴。有的可能是與歌手本人有關的故事,如流行歌手克里斯·梅迪納(Chris Medina)所創作的What are words,這首動人心弦的歌就是在他的女朋友經歷悲慘車禍,他仍不離不棄守護對方的特殊情境下完成的作品,不管是旋律還是歌詞都能深深觸動聽者,也能讓聽者產生心靈共鳴。經典音樂節目不僅需要主持人對音樂背后的故事進行大量解讀,還需要有主持人個人對于音樂的感悟,并要把故事講得更深入人心,進而引起更多人的共鳴。娓娓道來、情真意切的講述會讓聽眾由被動到主動接受主持人所講的內容,在主持人的講述下,故事中的形象更為立體豐滿、鮮活靈動,能夠使聽眾融入其中,并產生較強的參與感和認同感。但需要注意的是,主持人應該保持客觀的態度,不能將自身的好惡情感過分摻雜在音樂評述和分享的過程中[3]。在前期選擇廣播節目內容時,主持人要盡量讓聽眾了解節目中音樂的相關背景,加深對節目主題的理解,如節目的播出正逢節日或紀念日時,主持人就可以將當天相關的重點資訊穿插到節目當中,一方面可以提醒聽眾特殊日子的含義,另一方面可以給聽眾傳播相關的訊息。比如,江蘇音樂臺《樂人谷》主持人李強制作的一檔專題節目《樂音渺渺聽紅樓》,恰逢在曹雪芹先生逝世240周年這一時間節點上,他用短短兩分鐘的時間播出了9條與《紅樓夢》相關的最新資訊,給聽眾多方位介紹了《紅樓夢》,使聽眾了解到《紅樓夢》在當今文藝界依然大放異彩,其影響力廣傳海外、生生不息。杰克·富勒曾經提出:“每種媒介都有自身的優勢與劣勢,新媒介通常不會消滅舊媒介,只是將舊媒介推到它們具有相對優勢的領域。”[4]由此可見,一檔高質量的音樂節目應該做到在精挑細選的音樂中穿插主持人富有吸引力的精彩講述,直擊聽眾內心,引導聽眾通過音樂和故事回看自己的生活、情感經歷,在節目中收獲治愈良藥或關于生命的新思考。主持人如果能夠把握好歌曲的內涵和情感,充分了解音樂背后創作的故事,并且將其講述給聽眾,及時準確地引導聽眾產生共情,那么就會使音樂廣播節目以自身優勢繼續領先于音樂播放軟件和網頁平臺,吸引大量的聽眾群體。
在分享主義倡導者克萊·舍基看來,盛行于網絡社會中,年輕一代的“參與文化”推動著社會的變革發展。人們在使用媒介的過程中發表評論、分享、評分、點贊等,是一種獲得自我滿足感、緩解焦慮的過程[5]。作為有機的生命體最基本的感覺,參與感可以被理解為人與身邊事物保持聯系的感覺,如今人們越發在意在社交媒體和日常生活中分享自己的觀點、參與他人討論,通過參與體現出自身的存在價值。當傳統的音樂廣播電臺節目只靠無線網絡傳播聲音、單方面輸出內容時,蜻蜓FM、小宇宙等一類有著極強互動性的新媒體音頻軟件大量涌現,傳統的音樂廣播電臺節目可以借鑒這些軟件與線下聽眾形成良好的互動。面對強有力的競爭,音樂類廣播節目急需讓聽眾在收聽節目過程中獲得參與感、互動感,與以往聽眾打電話、發短信與主持人溝通、留言點歌等互動模式相比,便捷的微信公眾號平臺、微博官方賬號更易于主持人第一時間接收信息、收錄聽眾反饋。同時,主持人可以通過這類新媒體平臺發布自己的生活日常、隨拍隨想,進一步拉近與聽眾之間的距離。此外,主持人在節目播出過程中,要試圖打破與聽眾之間的“第四面墻”,增加互動環節,如連線聽眾、抽獎、讀取留言等,激發更多聽眾與節目互動的興趣。例如,哈爾濱音樂廣播每晚6:00播出的《音樂不塞車》節目,主持人安琪在節目播出的同時在自己同名的抖音直播間進行直播分享,在一個小時的節目時間內做到多方互動,借助新媒體平臺給節目和主持人帶來更高的曝光度。又如,北京音樂廣播《你的故事我的歌》節目主持人劉慧會在節目中分享聽眾給她推薦的讀物和留言,并對互動的聽眾表達感謝。主持人由衷的感謝會使聽眾樂于與她繼續分享生活瑣碎,主持人只有在節目中將自己定位為聽眾的老朋友,給聽眾更方便、更快捷的互動渠道,并能夠適時適當地給予反饋,才能增強聽眾黏性,打開受眾市場,獲得更高的收聽率。
情感的表達是主持人個人風格體現的關鍵,主持人需要在音樂節目中恰當體會不同類型的音樂,再根據內容的需要結合自己的語言表達將其傳輸給聽眾。這就要求主持人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質,增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感,豐富自身的文化底蘊,提高自身的音樂鑒賞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音樂廣播節目主持人不僅需要豐富的生活經驗、充實的閱歷體驗、健康強大的心理素質,也需要有快速反應能力和良好的判斷能力。需要注意的是,主持人在節目中不易過度表達自我情緒,要緊貼節目內容和音樂風格進行情感表達。一檔音樂節目的主要聽眾是年輕人,但部分不同年齡段的聽眾依然是出租車司機、私家車駕駛員、老人,還有未成年人,倘若主持人在傳遞情感時自我情緒表達不當,就會引起目標受眾群體的不適,這不僅不能給聽眾帶來良好的收聽體驗,還極易給聽眾帶來潛意識中的負面引導,最終會帶來難以預料的傷害。因此,主持人在節目中要合理適度地運用自己的情感,將表述的內容與自身情感相融合,在精挑細選的音樂中穿插自身富有吸引力的精彩講述,直擊聽眾內心,引導聽眾通過音樂和故事回看自己的過往,在節目中收獲一種愉悅感或引發關于生命的新思考。
主持人想要制作出一檔成功的音樂類廣播節目,就要不斷推陳出新,巧妙設計,提高自己在多方面的能力,保持對節目的熱情和責任心。當下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更多的人有了獨處的時間,這時他們聽到一檔好的音樂廣播節目不僅可以愉悅自己的身心,也能夠了解一些外界的信息。在歷史的長河中,信息傳播的媒介和方式一直在進化、更新,在很多時候,音樂是人們共通的精神語言,音樂類節目作為最受聽眾歡迎的節目類型之一,通過音樂撫慰了許多人的內心。盡管目前人們生活在短視頻平臺迅速發展大好的時期,但音樂廣播仍然擁有大量的忠實聽眾,這緣于音樂廣播依然有著先天的“神秘感”,也有許多喜歡懷舊的聽眾喜歡打開收音機,以過去的方式收聽著現在的故事。因此,如何開拓多元化表達,并賦予現代音樂電臺節目以跨越時代和空間的美學魅力,使其成為大眾喜聞樂道的好聲音、好節目,是廣播電臺急需探討的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