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文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
電視節目承擔著重要的文化教育功能,綜藝節目應承擔相應的責任,注重節目的文化性,展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1]。中華文化延續著我國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廣大文藝工作者要牢記使命、牢記職責,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同黨和人民一道,努力筑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的文藝高峰[2]。在此背景下,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快速發展不僅是打破“強娛樂、弱文化”僵局的關鍵,而且是國家政策對于文化節目創作的 呼吁。
2016年以來,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數量呈現爆發式增長。隨著種類繁多、形式多樣的節目呈現在觀眾面前,觀眾的審美習慣也隨之發生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文化類綜藝節目市場急需創新形式來滿足觀眾對節目的需求。
2001年,中央電視臺(以下簡稱“央視”)推出講座式文化節目《百家講壇》,節目播出后吸引了大批青年受眾,得到了不錯的反響,被許多學者看作是文化類電視節目的開端。在這之后,央視又打造了一檔午間檔讀書節目《子午書簡》,但其收視不佳,文化類電視節目沉寂了多年。2013年,央視陸續推出《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節目,知識闖關類節目成為熱款,受到大批觀眾的喜愛。當時的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創作以央視為主。2017年,央視推出《國家寶藏》《朗讀者》等節目,在節目形式上進行了大膽創新,節目元素更加豐富,將傳統文化以更加易于受眾接受的方式表現出來,拉近了受眾與傳統文化之間的距離,開創了文化類電視節目新的熱潮。北京衛視在2018年播出《上新了·故宮》,2020年推出《我在頤和園等你》。2021年,浙江衛視推出《萬里走單騎》,從節目播出頻道上看,各大衛視紛紛創作出形式新穎的文化節目,從節目類型上看,文化節目逐漸綜藝化,傳統文化與“真人秀”形式相結合,節目環節也融入了娛樂元素,使文化類節目更加有看點。高質量的文化類節目讓觀眾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文化類節目日漸成為潮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3],被稱為“清流綜藝”。
從近些年的文化類綜藝節目的發展走向來看,創作者更愿意用“真人秀”的方式表達節目內容,這就需要創作者警惕“泛娛樂化”現象的產生。2016年之前,我國電視綜藝節目都是以“娛樂性”為定位,如《奔跑吧兄弟》(2017年后更名為《奔跑吧》)、《極限挑戰》等。節目過度娛樂即使一時受到了追捧,但長此以往會讓觀眾出現審美疲勞,最終收視率逐漸低迷[4]。而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綜藝節目娛樂過度的問題,文化類綜藝節目以“重文化,輕娛樂”的基調改善了受眾審美疲勞的現象。但隨著近幾年文化類節目類型的豐富,節目數量的增多,不難發現文化類綜藝節目逐漸“扎堆”,如《上新了·故宮》《登場了!敦煌》《登場了!洛陽》等,這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文化類節目創作的初衷。
因此,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創作者要警惕在節目創作過程中重走老路、重蹈覆轍,走向節目內容同質化、同類型節目扎堆的困境。創新是節目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手段,作為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創作者,在節目形式的編排方面要運用創新思維,推出原創內容,防止文化類綜藝節目市場向“綜N 代”方向發展;在傳播渠道方面,創作者要把握新媒體平臺發展的趨勢,研究各新媒體平臺用戶群體的特點,針對傳播平臺的特點進行節目創作;在節目內容方面要順應時代與受眾的需求,挖掘文化內涵,保證節目質量,創作出受眾喜聞樂見的文化類綜藝節目。
2021年11月,由河南衛視聯合嗶哩嗶哩網站推出的《舞千年》,開播后獲得9.9 的高評分。作為一檔劇情舞蹈文化節目,《舞千年》把經典舞劇與實景、布景和裸眼3D 舞臺效果完美融合,將現代科技手段融入舞蹈表演中,用現代思維演繹歷史故事,別具一格。
現如今,綜藝節目市場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狀態,許多綜藝節目會將劇情元素融合在節目內容當中,如《奔跑吧兄弟》就將嘉賓的游戲體驗與劇情演繹相結合,推出了“游戲+劇情”的節目形式。舞蹈類綜藝節目也呈井噴式增長,如《舞動奇跡》《舞蹈生》《蒙面舞王》《這!就是街舞》等,但其在形式上以傳統式表演、競技式和選拔式為主,對于蘊藏在舞蹈藝術里的傳統文化關注度不高,容易給受眾帶來“曇花一現”的觀看體驗,弘揚和傳承舞蹈藝術的效果也微乎其微。
《舞千年》節目在形式上做了新的嘗試,把舞蹈和劇情結合在一起,給觀眾帶來“沉浸式”的觀看體驗。節目用故事發展脈絡串聯節目的內容,開篇介紹舞界神書《十二風舞志》,書中有12 支至真至美的“舞之經典”,但隨著時光的流逝成為一本無字天書。修復書中消逝的舞蹈是節目的主線,每期節目將呈現不同的舞蹈曲目,通過薦舞官角色的演繹來還原書中消逝的舞蹈曲目,最終完善《十二風舞志》。每期節目固定的“薦舞官”由專業舞者組成,分別是舞蹈演員喬振宇、組合成員徐明浩、北京舞蹈學院舞團演員華宵一、中國歌劇舞劇院首席胡陽以及中國男演員、禮儀指導張曉,他們化身成不同的歷史人物,演繹每期節目設計的故事情節,將舞蹈曲目帶入節目中,代替了傳統晚會型舞蹈表演節目中主持人串場的角色。第一章節目“銅雀劍舞宴群臣”中,薦舞官們化身為曹氏兄弟(曹丕、曹植)、甄宓、司馬懿和楊修,通過薦舞環節呈現出舞蹈《雙劍決》《相和歌》《孔子》及《火》的表演。這種故事性串聯代替傳統串場使觀眾沉浸其中,追劇式的沉浸感在文化節目中樹立新旗幟。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對于文化類節目來說,先進的技術運用增強了其文化傳播效果。《舞千年》節目中大量使用特效技術,與表演者的服裝、動作、舞蹈音樂相結合,呈現出了絕美的舞臺效果,如第一章“銅雀薦舞宴群臣”中舞蹈《火》的表演,特效燃燒中的“火”與表演者身上的中國紅服裝相呼應,讓觀眾感受到了舞蹈的魅力與溫暖。此外,節目中還采用多元化的舞臺取景策略,實景與虛擬場景來回切換,多視角地為觀眾呈現舞蹈表演。舞蹈《相和歌》就采用實景與虛擬舞臺相結合的方式,無論是表演者的妝容和舞臺表演,還是場景的選擇和舞蹈的演繹,都給觀眾帶來了視覺震撼和審美享受。由此可見,文化類電視節目在快速發展過程中,要充分利用科技帶來的優勢,使受眾獲得更優質的視覺享受和文化體驗。
隨著媒介融合的快速發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緊密結合,電視平臺與各視頻網站同步播出的方式逐漸成為文化類綜藝節目創作者的選擇。網絡具有較強的及時性,節目傳播與新媒體平臺緊密結合,引導受眾在微博、微信等平臺上互動,能夠提高觀眾的黏性,可以說,這種“電視+網絡”的融合形式不僅能夠保持相對穩定的電視受眾規模,還能夠吸引新媒體平臺年輕受眾群體的關注,擴大節目的傳播范圍。
《舞千年》節目通過聯合社交視頻網站嗶哩嗶哩,吸引了大批年輕受眾對文化類綜藝節目進行關注。嗶哩嗶哩作為年輕人喜愛的文化社區和視頻平臺,擁有強大的影響力,其與其他視頻平臺的不同之處在于獨特的“彈幕文化”,其他視頻平臺網友評論功能的門檻較低,大眾通過網絡就能夠發表自己的觀點。而嗶哩嗶哩對于彈幕系統的管理相對較為嚴格,用戶必須順利通過一系列的“測試”才能擁有發表彈幕的權利,對于違反彈幕禮儀規范的發言會受到鎖進“小黑屋”的懲罰。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5]文化類電視節目的發展不僅需要持續創新保證優質內容輸出,更需要原創性節目作引領,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及電視節目的發展注入文化自信。
文化類電視節目要注重創新和突出“文化”元素。《舞千年》節目為弘揚中國傳統舞蹈藝術,將舞蹈表演與綜藝元素相融合,以新穎的手法將歷史文化故事化,對傳統舞蹈演繹式的表現形式進行大膽創新。具體來說,在每章的加更節目中,“尋舞人”根據“尋舞卷軸”上的指引,會解鎖3 個與本期舞蹈相關的背后故事,穿越時間與空間,呈現“舞千年”中的那份舞蹈記憶。這種根據線索完成任務的內容增強了節目的故事性,激發了受眾的好奇心。例如:第一期加更節目“尋物計劃啟動”,需要“尋舞官”去四川博物院找到《相和歌》舞蹈的起點——“畫像磚”,講述“畫像磚”上關于盤鼓舞的文化記憶;隨后指引“尋舞人”到洛帶古鎮找“畫像磚”上的同款長袖,探尋漢代獨有的水袖服飾給《相和歌》帶來的舞蹈之外的美;最后“尋舞官”來到天府師大一中的舞蹈社,了解盤鼓對《相和歌》舞蹈作品內容的詮釋。這種尋找線索的元素增強了節目的故事性,充分挖掘舞蹈作品背后所蘊藏的歷史故事,打破傳統舞蹈節目的演繹模式,使觀眾產生沉浸式觀看體驗的同時,感受舞蹈背后的文化意義。
廣告的植入是節目制作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環節,也是節目創作者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隨著綜藝節目形式的不斷創新,廣告植入的方式也在不斷優化,逐漸從僵硬的播報式轉向趣味演繹式。
《舞千年》節目由“余額寶”獨家冠名,創作者將余額寶品牌標志“魚”的形象設置成為節目內容中的風舞志記錄官——“余有有”,將廣告對象賦予特定的形象身份融入節目內容中,既完成了廣告的植入,又實現了廣告與節目內容不脫節,保證了觀眾的收看體驗。《舞千年》節目突出的是傳統舞蹈的古典美,魚的形象在中國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往往代表美好的含義,以魚的角色設置將受眾代入節目,不僅符合以傳承文化為主題的宗旨,還保證了與節目定位的一致性,避免出現由于廣告的硬投入而打破受眾對節目沉浸式的觀看體驗。除了“余額寶”廣告的符號設計之外,創作者對于廣告詞的植入也進行了精心安排。例如:第五期“詞風舞韻映朱唇”中舞蹈《李白》的演繹,劇情中杜甫與李白一起探討“積攢之論”,玉佩道具被設計成“余有有”的形象,并配臺詞“玉乃君子,魚象征著有余,君子有余年年有,歲歲有余君不愁”與廣告詞“人生余額是個寶,朝夕相伴攢美好”相呼應,不僅貼合節目內容,還能將廣告詞融入節目當中,同時也為文化類綜藝節目創作者在廣告植入方式上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總之,對于文化類綜藝節目而言,創作者在輸出節目內容的同時,還應注意廣告的植入方式對受眾觀看體驗的影響,要做到優化廣告植入、營造文化氛圍,避免因為廣告的硬植入使觀眾有“出戲”的觀看體驗。
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延續不僅需要依靠老一輩的熱愛及專家、學者的堅守,更要依靠年輕人的關注和青年力量的推動。通過節目內容把中華大地優秀的傳統文化展現在年輕受眾面前,吸引年輕受眾群體對我國傳統文化的注意力,有利于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對于文化類電視節目來說,受眾的年輕化可以反映出青少年、學生群體對文化類的節目感興趣。另外,年輕受眾群體無論是在文化消費,還是文化傳承方面都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對于一檔節目來說,節目的創新性和持久性離不開青年受眾群體的支持和推動。
因此,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創作者要把握年輕受眾群體對文化內容的需求,通過傳播渠道拓寬、節目內容創新等方式吸引青年受眾群體的目光。例如:《舞千年》節目不僅通過嗶哩嗶哩平臺合作拓寬了傳播渠道,還對節目內容和形式進行了創新。除了正片內容呈現出劇情的演繹與舞蹈的表演之外,其加更節目作為正片的衍生部分,以挖掘舞蹈幕后的故事為主題,用尋找線索完成任務的娛樂方式,回溯舞蹈創作過程中舞蹈家的成長與初心所在,取景選自與當期舞蹈創作過程有關的城市。這種正片和加更的組合形式既呈現出傳統舞蹈的古典美,又將舞蹈背后蘊含的文化價值傳遞出來,對推動文化傳承具有重要作用。在此基礎上,節目在播出時可通過彈幕與觀眾進行即時互動以提升觀眾黏性,增加節目傳播廣度,推動文化傳承發展。
《舞千年》作為一檔傳承中國傳統舞蹈藝術的文化類綜藝節目,在節目形式上大膽創新,將劇情與舞蹈演繹完美融合在一起,帶給受眾沉浸式的觀看體驗。在節目畫面呈現上,運用特效完成多元化的視角轉換,增強受眾視覺的審美體驗;在傳播方面,結合嗶哩嗶哩用戶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節目創作,贏得廣泛好評。可以說,《舞千年》節目在融合與內容創新方面具有較高的借鑒價值,為文化類綜藝節目的發展提供了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