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佳星
(作者單位:重慶大學新聞學院)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9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為10.32 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3.0%。科技的發展和互聯網應用軟件的增多,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入駐網絡空間,我國的網民群體已經相當龐大,網民的力量不容小覷。
以微博為例,微博作為一款社交軟件,由于使用門檻較低,獲取信息十分便捷,得到大量用戶的喜愛。微博用戶基數龐大,信息新鮮、繁雜,加上設置的熱搜榜,更容易讓用戶對熱搜話題進行集中討論,十分容易形成新的輿情事件。另外,微博作為一種新媒體,對傳統媒體造成了一定的沖擊[1]。微博上的每個用戶都能夠發布信息、發表意見,其中受到集中關注的事件為新聞媒體提供了新聞素材。新聞媒體報道之后,事態會迅速擴大,也會引發大規模的討論,就此形成一個新的輿情事件[2]。
新媒體是一種依托于技術發展、具有高度互動性的媒介形態[3]。互聯網使得每個用戶都成為一個傳播節點,受眾不再僅僅是接收信息,也可以主動傳播信息,傳播的主體變多,互聯網上的信息也就更為豐富。美國學者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二人聯合提出了“We Media”研究報告,即“自媒體”[4]。當輿情熱點出現,自媒體作為獨立信源提供碎片信息,對輿情事件進行補充。自媒體比傳統媒體的時效性更強,更容易獲得受眾的注意,在一定程度上引領著輿情事件的走勢。然而,自媒體準入門檻低,任一互聯網用戶均可成為自媒體,其提供的信息真實性難以保證。若信息真實,便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輿情事件的發展與解決;若信息存偽,便容易催生輿情反轉的發生。從這點來看,自媒體可能是輿情事件的發源地,也可能是事態擴大的推動者,還可能是輿情反轉的制造者。
從現階段來看,新聞反轉、輿情反轉的現象頻發,而“信息的暴露程度主導輿情發展態勢”[5]。一起輿情事件爆發之后,網民會根據當前信息對事件進行初步判斷,基于此發表評論,并對該事件持某種態度傾向。隨著細節披露增加,輿情事件的來龍去脈逐漸明朗,如果事件始末與網民的最初設想大相徑庭,那么網民的態度傾向便會發生巨大變化,由此帶來輿情反轉。
在網絡空間里,網民能夠參與公共事件的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并且能夠使自己的聲音廣泛傳播,這是現實社會中很多人都難以做到的。平等開放的互聯網成為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理想空間,網民試圖在這里解決現實問題、宣泄社會情緒。然而,輿情反轉事件頻發,讓網民意識到自己的善意總是被利用,常常好心辦壞事,這大大傷害了其情感。在網絡空間,對于公共事件,若網民的意見不一致,就容易引發沖突,強勢一方站在道德制高點上進行譴責,嚴重時還會滋生網絡暴力,讓網民變得不再敢于發聲[6],或者在表達意見的時候更愿意發出從眾的聲音,而這就會形成輿論“一邊倒”的情況。鑒于此,關于網絡輿情反轉的表現、影響及應對方法,需要深入研究。
關于網絡輿情反轉的研究離不開具體的案例,本文選擇以“小學生被體罰至吐血”事件為例,探究在事件發生的不同階段網絡輿情反轉的具體表現、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并從這一事件中總結輿情引導的策略,力圖在具體案例中總結出一般規律。
2020年5月30日,微博網友“小島里的大海”發文,稱涉嫌體罰自家孩子的老師來到家中與自己發生了肢體沖突,并且涉事老師威脅家長不要繼續維權。之后該網友再次發布長文,并配以帶有血跡的校服和孩子在醫院進行治療的照片。文中表示,該網友的女兒是一名年僅6 歲、患有哮喘的班級新生,不能劇烈運動。然而,班主任在明知病史的情況下仍然罰跑10 圈,導致孩子發高燒入院。此次體罰使孩子留下了后遺癥,孩子經常雙手發抖。該網友曾報警,并向校方反映情況,然而事情卻不了了之。該網友還表示,班主任劉某曾經以需要照顧其孩子為由索要6 萬元現金,同時還收取了許多高檔禮物。博文中的內容引起了網友的憤怒,尤其是配圖中的鮮血十分醒目駭人,視覺沖擊力很大,網民群情激憤,紛紛轉發該微博。
當天下午,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區教育局發表聲明,表示已經成立專項調查組對該事件進行調查,屆時會向社會公布。北京晚報、環球網、南方日報等媒體根據網友的微博和教育局的聲明進行報道。對于體罰行為的厭惡,對于孩子的愛護與同情,成為此次網絡輿情事件的情感爆發點,網友紛紛痛斥教師的體罰行為,想要讓涉事教師得到應有的懲罰,也讓孩子得到合理的補償。其中也夾雜著對此次事件質疑的聲音,但是難以得到大部分網友的支持。至此,發聲的大部分網民已經認定這是該教師的過錯,甚至后來開始紛紛指責校方和當地警方。
2020年5月31日,廣州白云公安公布此事的調查結果,當事人劉某(微博用戶“小島里的大海”)故意編造虛假信息,通過注冊微博、微信賬號方式冒用其他家長身份惡意散布謠言,并雇請人員進行網絡炒作,從而達到迫使學校開除涉事老師、索要賠償等目的。關于劉某女兒的情況,醫院表示沒有人提及孩子的哮喘病史和吐血情況,而劉某目前也無法提供其女兒哮喘診斷的有關病歷證明。警方表示,劉某的行為嚴重擾亂公共秩序,社會影響惡劣,涉嫌尋釁滋事,目前已立案偵查,并依法采取刑事拘留強制措施。
繼續調查后得知了該事件發生的原因。2019年12月10日,該事件中提到的班主任劉老師因學生違反紀律,懲罰劉某女兒等5 名違紀學生跑10 圈。針對這一行為,校方已于當月暫停了劉老師班主任的職務,并對其進行全校通報批評,免去其品德學科組長職務。劉某不滿這個處罰結果,因此才會有這一出“鬧劇”。
事情反轉的速度之快,讓網友大跌眼鏡,網友紛紛表示自己的善意被有心人利用了。值得注意的是,這次輿情發生的時候,劉某雇用了網絡水軍,將事態擴大。輿論反轉之后,網民一方面譴責利用網友正義感的劉某,另一方面也進一步增強了對網絡言論的警惕性和不信任感。
輿情反轉發生之后,該名微博網友沒有再繼續發聲,本次事件的當事人也沒有出現。之后幾天,新聞媒體就此事發表評論,譴責利用網友正義感達成個人目的的行為,提醒廣大網民注意辨別網絡信息。由于本次輿情事件進展較快,之后相關當事人也沒有繼續出現,因此輿論平息快。即便如此,這次輿情事件仍然給公眾感情造成了一定的傷害。
美國學者詹姆斯·斯托納于1961年提出“群體極化”這一概念,表明在群體進行決策時,其最終意見和態度趨向極端化,而個體也更傾向于追隨群體的意見和態度。總體來說,群體觀點的形成是由個體到群體、由理性到極端的一個過程。互聯網的群體極化現象更為突出,匿名性特點使互聯網成為網民表達觀點、宣泄情緒的理想空間。微博作為一個社交媒體平臺,在信息內容上呈現出更新快、碎片化的特點,在媒介使用上呈現出準入門檻低、匿名性的特點,這使得一些媒介素養較低的用戶隨意發表言論,甚至呈現出非理性和極端化的趨勢。這股極化力量很多時候能夠壓制其他的聲音,而更多的網民選擇群體觀點,而非進行獨立思考,在這個過程中,負面評論、攻擊、謾罵等網絡暴力行為便出現了,情感宣泄升級為網民與網民之間的暴力沖突。這種群體力量能夠對事件當事人和其他意見持有者產生嚴重的精神傷害。
盡管微博網友是匿名的,官方的通報也對名字等關鍵信息進行了處理,但是網絡輿情發酵之后,事件當事人的真實信息還是在網絡上流傳開來。這種情況可以說是難以避免的,但真實信息的暴露,無論對哪一方而言,都是一種巨大的傷害。在輿情發生階段,事態尚不明了,然而網友已經被憤怒的情緒所裹挾,因此涉事教師承受了不少來自網民的惡意評論。輿情反轉之后,網民的矛頭調轉,直指利用網友的正義感來達成自己目的的劉某。可見,事情真相浮出水面之后,網民的情緒依舊沒有冷靜下來,繼而產生了另一場網絡暴力。
此次輿情事件中,劉某的女兒在這場大人的鉤心斗角之中顯得尤其無辜。這個女孩接下來在現實生活中會面臨怎樣的處境已經不得而知了,因為輿情事件已經結束,很少有網民會關注接下來的事情,但是,這一事件對其造成的影響必然很難在短時間內消失。另外,在實際生活中,受害者往往由于追責難、追責時間長、賠償低等,較難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當輿情熱度散去,受眾便不再關注這一事件,而當事人卻不會在短時間內走出被網絡暴力傷害的陰影。
在“小學生被體罰至吐血”網絡輿情事件中,可以發現網絡水軍的影子,利益主體通過操控網絡水軍來引導輿論走向,從而達成個人目的,這股力量不可小覷。網絡水軍的收益通常與發帖數量掛鉤,為了牟取更多利益,網絡水軍會發布大量虛假信息,故意挑起網民矛盾。網絡信息本就真假難辨,網絡水軍的存在更是干擾了網民獲取真實信息的途徑,污染了正常的網絡生態環境,網民對互聯網也會更加不信任,這不利于“營造清朗網絡空間,建設良好網絡生態”理想的實現。
新聞反轉往往會導致輿情反轉,許多輿情反轉都是由于最初的新聞報道出現了偏差,受眾獲取了錯誤的信息,發表了偏激的意見。當新聞發生反轉之后,之前錯誤的報道得到糾正,輿情也隨之扭轉。在“小學生被體罰至吐血”事件中,傳統媒體沒有遵循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缺乏第一手資料的情況下,僅憑微博網友所發布的內容,就進行了新聞報道。而信息技術的發展,大大提升了信息傳播的速度,這也對傳統新聞媒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挑戰。新聞本應重視真實性和時效性,然而,在網絡空間,傳統媒體的速度遠低于自媒體,這就導致部分傳統媒體片面追求新聞的時效性,而忽略了更為重要的求實過程,從而發布不實新聞。
傳統媒體多年積累的權威性和公信力,使得受眾不會輕易對報道內容產生懷疑,相信傳統媒體發出的報道即為事實真相。而隨著信息暴露更多,新聞發生反轉,受眾發現傳統媒體同普通網民一樣,也會出現錯誤。傳統媒體尤其是傳統主流媒體承擔著信息傳遞和輿論導向的重要作用,應該辨明信息真偽,對受眾負責,成為網絡信息海洋中的明燈,為受眾指明方向。然而,一些傳統媒體沒有堅守自己的職責,發布了錯誤報道,傷害了公眾情感,也降低了自身的公信力。
面對日益復雜的網絡輿論環境,管理部門應當完善突發事件應急機制,以及時發現輿情,并正確引導輿情走向;還要及時公布事件真相,回應網民疑問,維護政府公信力。而如果無法覺察到輿情事件的苗頭,那么輿情事件擴大之后,多方主體加入輿論場,意見和訴求難以達成一致,此時相關部門出具的解決措施便難以滿足各方要求。因此,管理部門要做好輿情信息的前期收集工作,加強輿情監測,力求在事態擴大之前做好應對準備,及時平息輿論。在“小學生被體罰至吐血”事件中,相關部門反應速度較快,在事件發生第二天,公安局和教育局便公布事實,使得輿情發生反轉。正是由于各方面應對十分迅速,才沒有使此次輿情事件進一步擴大,還扭轉了輿情,維護了學校和政府的形象。
一些媒體從業者為了追求快速和獨家,在事實未清的情況下便發布報道,這其實是責任缺失的表現。想要預防輿論反轉的發生,媒體從業者就必須認識到身上的社會責任,發布真實的新聞報道。也就是說,媒體從業者應當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則,堅持對公眾負責的態度,認真核實事實,發布真實客觀的新聞報道,維護媒體的公信力。媒體從業者要提升個人專業能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認清自身的巨大責任,報道具有社會價值的新聞內容,正確引導社會輿論。
網絡輿情不僅僅是網民關于新聞事件的簡單討論,其中更是包含著多方意見的沖突和社會情緒的宣泄。網絡輿情反轉,會加重網民對社會的不安感和危機感。在“小學生被體罰至吐血”輿情事件中,網絡水軍的推波助瀾值得注意。網絡輿情事件的發生,究竟是有心人的發起加上網絡水軍的助力,還是真實的公眾情感表達?這是本次研究提出的另一個問題,在今后的研究中,筆者也會針對此現象進行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