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婷婷
(作者單位:西北大學)
青春是人們永遠向往與懷念的夢,一直以來,大量青春題材的影視作品試圖通過影像講述帶領人們回到過去,重溫青蔥歲月。網絡劇作為一種新的影像形式隨著互聯網與移動客戶端的出現而快速發展,其中,青春校園題材深受市場和受眾的青睞,占據重要地位。青春校園題材網絡劇講述的是以中學或大學校園為主要敘事空間、以學生為主要角色所發生的故事,視頻平臺參與制作發行,且以網絡為首發傳播渠道。本文聚焦于國產青春題材網絡劇中的校園類型,對其展開進一步分析與討論。
自2000年由大學生自編自導自演的《原色》上線至今,網絡劇經歷了20 余年的發展,已經漸成規模,并擁有了穩定的受眾群體。在政策的影響與互聯網平臺日益完備的條件下,網絡劇吸引了新生代影視從業者的目光,同時有不少傳統電視行業的從業者加入網絡劇的制作中,這些力量共同推動了網絡劇的正規化進程。近年來,網絡劇出現了大量內容新穎、類型多樣、廣受關注的作品,國產網絡劇為我國影視行業注入了一股新生力量。
青春題材作品在網絡劇市場中始終占據重要地位,小成本投入帶來高口碑回報的校園類型更是其中翹楚,出現了以《最好的我們》《你好,舊時光》等向衛視反輸出的作品,也產生了《冰糖燉雪梨》《親愛的,熱愛的》等臺網聯播的作品,足以證明這一題材的接受程度和發展情況。青春校園題材網絡?。ㄒ韵潞喎Q“青春校園網劇”)的基礎受眾是青少年、在讀學生及職場新人,通過網絡傳播、觀眾口碑推廣,也吸引了不少渴望獲得情感共鳴、身份認同的群體關注。這些受眾作為青春校園網劇的接收者和消費者,他們的接收傾向和消費行為也能夠影響這一題材網絡劇的內容生產。
《原色》《大學門》等作品,是青春校園網劇最初的嘗試,這一階段的作品多是大學生自發創作,以情景喜劇為主,用無厘頭、輕松詼諧的方式講述創作者對青春的理解。當觀眾不再滿足于充斥屏幕的過度惡搞時,各個視頻平臺開始嘗試自制網絡劇。2014年,《匆匆那年》的出現,正式開啟了青春校園網劇的序幕[1]。隨后,大量青春題材網絡劇數量激增,但這些作品內容高度相似、品質參差不齊,受眾接受程度較低,他們期待更加多元化、精品化的作品。
2015年“一劇兩星”政策的實施,增加了視頻平臺對于電視劇版權的采購成本,多方資本涌入網絡劇市場,共同推動了青春校園網劇的發展,出現了以網絡文學改編為主的青春校園題材作品。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有《最好的我們》《你好,舊時光》等,這些作品突破了偶像劇框架,剔除虐戀、狗血橋段,將“殘酷愛情”“浪漫愛情”之外的校園生活呈現給觀眾,以懷舊風的方式,把重點放在了回憶青春、追憶美好上。在這一風格之后,新的嘗試是以《一起同過窗》《忽而今夏》《獨家記憶》等以群像刻畫、書寫青春“進行時”為主題的作品,這些作品將故事分散開來,塑造出了更多角色,通過碎片化的故事結構,給觀眾展現出了除男女主角之外更多普通人的青春故事。
對于這一題材的多維度探索仍在繼續,出現了“青春+”的題材融合作品,以《冰糖燉雪梨》等為代表的作品,給熱血、不服輸的青春加入了競技元素,展現了青春的更多可能。2020年,融合題材再次拓展出了新的可能,出現了《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風犬少年的天空》等突出地域特色的青春校園網劇,城市地緣文化與青春故事的結合,自帶輕喜劇效果,碰撞出了更多火花。
通常來說,很多青春校園網劇講述的故事發生在2000年前后,故事跟隨角色成長而有較長的時間跨度。不過,發生在過去的故事會擁有那個時代的特殊印記,如《你好,舊時光》中出現了明星貼畫、小靈通等帶有時代記憶的物件,還有隨身聽等元素,無一不在喚起觀眾的集體記憶,這些特定人群共有的青春記憶符號喚起了一代人的情感共鳴[2]。
講述青春校園故事的作品,其敘事空間不止發生在校園內,也會對角色所處的其他空間進行布置。以《最好的我們》為代表的作品重視對家庭空間的描寫,耿耿的家庭里出現了父母離婚、父親再婚、與后媽的矛盾激化以及誤會解開等故事,家庭空間的敘事豐富了角色的性格與經歷,解決了校園生活的單調敘事問題。單一的敘事空間會將故事的發展可能性“鎖死”在校園之內,而青春并非如此,空間的拓展能夠增強受眾的代入感與認同感。例如,以《如此可愛的我們》為代表的作品側重對街道空間的展示,黃橙子、談宋等角色(包括其家人、朋友)居住在樹德大院之中,大院文化、鄰里關系成為校園之外極為重要的內容。
不僅如此,《風犬少年的天空》《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還對故事發生地的城市空間進行了強調,故事中出現了方言、特色小吃、城市景觀等特殊的地緣文化內容[3]。故事沒有停留在表象對于元素的抓取之上,而是深入其中,通過對“耙耳朵”的大力嬌父親、開澡堂的陳君何二叔等人物的塑造,與觀眾對故事發生地重慶、東北“鐵原”這些特定地域的文化認知相匹配,提高了觀眾對地域特征的關注度,也添加了不少輕喜劇笑料。
除此之外,還出現了“青春+”的作品,以《冰糖燉雪梨》為例,棠雪、黎語冰、喻言等人在學生身份之外,還有一層特殊的運動員身份,這部作品另辟蹊徑,在完成校園類型的敘事之余,從競技角度展現了勵志與成長的熱血青春。
以往的青春校園網劇故事主要發生在男女主角身上,不過能夠發生在這兩個人物身上的故事畢竟有限,于是拓展出了二號角色作為故事副線,但也多是在人物關系上做文章,劇作的同質化傾向明顯。
《最好的我們》《你好,舊時光》等作品完成了人物群像的初步拓展。由于兩部劇作在設計上原本就發生在振華中學的同一年級,所以選擇了潘元勝、張平、張峰、武文陸等人作為教師群體的代表形象,并給每個老師都安排了校園之內、校園之外的故事,潘主任與武老師的酒戲、張平與張峰的形象對比,使得這些人物鮮活立體,很多觀眾至今都以劇中角色稱呼這幾位角色的演員。在人物群像上,《最好的我們》選擇了蔣年年、簡單、韓敘、徐延亮等人,但人物關系還是局限在青春期的暗戀主題上;《你好,舊時光》“主角團”的設定減弱不少,刻畫了凌翔茜、辛銳、米喬、楚天闊、奔奔等人物形象,對每個人物進行了更加細致的矛盾沖突與情緒設計,故事層次也更加豐富。
到了《一起同過窗》《獨家記憶》這兩部寫照大學生活的作品,其真正將人物刻畫從主角團拓展至人物群像上,每個出場人物都是圓形人物,都有其獨一無二的青春特質。這些形象成長軌跡清晰、情感脈絡完整,各有側重地完成了對校園記憶的書寫?!兑黄鹜^窗》以男性視角敘述故事,以大一新生路橋川作為敘事主人公,在青梅竹馬三人團的基礎上,完成了對路橋川與鐘白宿舍其他六人、電攝班班主任、宣傳部部員等十余人的群像刻畫。《獨家記憶》則將女性視角融入作品,不僅將四位同宿舍女生的成長歷程多線并行,還講述了她們各具特色的關于親情、友情、愛情的故事[4]。就故事節奏、青春的多層面和多樣化表達而言,人物群像相較于“主角團”又有了更進一步的提升,那些為了豐富故事、吸引觀眾而呈現出極不自然、戲劇性極強的墮胎、車禍等橋段,在這些作品中徹底銷聲匿跡。
青春題材劇表現了青年群體的日常生活和故事,其塑造的各種各樣青年人物形象會直接或間接地作用于觀眾,影響青年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青春校園網劇的受眾包括尚未形成完整觀念體系的青少年群體,網絡劇等媒介文化能夠通過影像、聲音等潛移默化地影響到這些群體,因此作品的價值導向至關重要。在準入機制不健全的情況下,部分素養低下、缺乏社會責任感的制作方會在劇作中見縫插針地加入低俗媚俗、血腥暴力等內容,這會對青少年的價值觀產生不可估量的不良影響[5]。當下的青春校園網劇極為重視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遞,通過講述劇中人物積極、正向的成長經歷,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價值觀念、倫理道德觀念。
這些作品從聚焦“殘酷青春”“傷痕青春”,逐漸發展成為“回憶青春”,再到展現一代人成長主題的“美好青春”,所講述的故事與故事里的人也不再是浮夸無稽、假模假式的,他們的故事溫馨治愈、清新脫俗。愛情主題在青春校園網劇里絕對重要的位置也讓渡給了劇情,更多劇作愿意為故事主題增添更多發展的可能。《最好的我們》《你好,舊時光》等劇作都涉及了文理分科的情節,但對于“選擇”這一命題交出了不同的答卷。耿耿、簡單、蔣年年為了曖昧的情愫、不舍的友情而作出了未必對她們三人有利的決定;余周周、凌翔茜作為“理科班的尖子生”作出學文科的決定則是三思過后作出的選擇,重點呈現了她們在旁人注視下的猶豫到堅定自我信念的變化過程,具有一定的啟發性。
青春校園網劇對戲劇性沖突作出了相當程度的讓步,甚至出現與現實生活邏輯相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情節設置和場景安排兩個方面。
青春校園網劇主要呈現的是角色在成長歷程中所經歷的困惑、迷茫與煩惱,為了讓故事變得好看,能夠吸引人眼球,劇作還會設置一些角色的情感線貫穿始終,但這些情節難免走入套路化、夸張化的誤區。同樣以《最好的我們》為例,這部劇雖然是青春校園網劇的階段性代表作品,但在第一集就陷入了創作誤區。第一集中,耿耿與余淮一見面便互相看不順眼,在共同經歷了軍訓前拿錯背包、被懲罰打掃器材室、烤無花果被發現等刻意的、有悖于真實學生生活的事件之后,兩人在第二集放下偏見,正式開始校園生活。這些戲劇性過強的劇情導致了故事的失真,給人感覺這是一系列巧合連綴而成的情節所構成的虛假故事。
青春校園網劇的另一通病在于設計了過多豐富的課外生活,致使學習的“缺席”,這一設計雖然豐富了劇作所涉及的場景,迎合了觀眾的審美要求,但有悖于真實的學習生活。不僅如此,這些場景和事件安排往往還具有同質化傾向,在校園空間中所能出現的課外活動一般是晚會、校慶、運動會等,所以一些劇作會選擇校園之外的空間進行故事的延展,如草坪、水邊、餐館等,角色在草坪上度過美好時光,在水邊商議如何解決所遇到的困難,在餐館嬉笑打鬧強調青春的歡樂與不隔夜的煩惱。不論風景如何變化,但更換場景所講述的故事也不外乎如此,同質化的問題仍舊存在。還有一些劇作存在著不符合校園主題的內容,如《人不彪悍枉少年》,該劇中多次出現了打架斗毆之類的內容,只為了塑造花彪彪悍的人物形象,與之后孝順、善良的形象形成反差,這種區別于學生生活之外的內容,使觀眾難以移情其中。
針對這些問題,筆者認為青春校園網劇應當秉持現實主義理念,堅持多元表達觀念,從實際生活出發,以平民化的視角展現角色成長歷程中所涉及的生活圖景,以真實的表達策略描繪青春的無限可能。而且,青春校園網劇所能嘗試與創新的領域還有很多,不能僅僅局限于校園內,但也不能被校園之外的繁雜俗套亂花了眼。
青春校園網劇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出現了一些“工具化”人物,這些人物仿佛是為了制造矛盾沖突而設計的,是預先設計好的矛盾沖突造就了人物,而非由人物本身性格特點、背景引發了矛盾沖突,這些矛盾沖突甚至會被擴大到親子關系、朋友關系、夫妻關系中。對于青春校園網劇來說,這本身是向外延展為社會性話題的有效嘗試,但其所探討的話題不夠深刻,更多的是為了吸引受眾眼球,僅僅是淺嘗輒止地進行表層化敘事。
在人物形象設計上,青春校園網劇存在矛盾性與同質化問題。其一是存在給人物貼標簽的情況,人物標簽的前期塑造與后期“打臉”自相矛盾。很多作品都很偏愛“學渣”這個身份標簽,角色的特點包括性格外向、有獨特愛好但愛好被打壓等,角色頂著這個標簽做了許多不符合學生身份的事情也都能夠被觀眾理解與認可,觀眾看到的是恣意飛揚、無拘無束的,雖然學習不好但擁有許多其他優秀品質的人,但故事偏要在結尾將“學渣”的人生軌跡大力扭轉,他們如有神助般在沖刺階段通過勤奮學習考入頂尖學府。這些人物的成長軌跡雖然勵志,但更多的是在逃避現實,有多少真實的“學渣”能夠憑借短期努力達成其他人努力多年的學習成果呢?難道除了努力學習、考出高分外,擁有興趣愛好的青少年就無路可走了嗎?
其二是存在人物背景與行為矛盾的情況,這種不夠專業的人物塑造導致人物缺乏真實感。例如,《如此可愛的我們》的第一集圍繞黃橙子想買新自行車展開,明確表示了黃橙子的家境普通,而且母親勤儉持家、節省克制,之后幾集也明確其家庭條件在大院處于一般水平。但她在劇情的后半段出手闊綽,父母也絕口不提節省之事,倘若是其父母升職加薪致使家庭條件發生明顯變化無可厚非,但是卻未見情節交代。同樣是在這部劇中,第十一集著重講述樹德大院中的林爺爺要出國去兒子家養老,卻突發意外進入搶救室的故事,前半段展現出樹德大院鄰居們對林爺爺的深厚感情,卻在最后林爺爺進入搶救室時,用蒙太奇的手法讓觀眾看到了高三在讀的主角團跑出教室、工作中的鄰居立刻趕往醫院等畫面,眾人一起在手術室前等待結果的焦灼畫面的確彰顯了令人動容的大院情誼,但未免失真。
筆者認為,在解決這些問題時,首先要回歸到作品本身,青春校園網劇的第一要義是聚焦青春時期少年們的成長歷程,呈現他們的成長、迷惘與奮斗,所以對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極為重要的[6]。在人物塑造過程中,青春校園網劇創作者應當建立合理的情感認同點,設置有邏輯的人物行動線,只有人物的動機、行為能夠令人信服,人物才具有真實感,才能夠通過他們講述出生動真實的感人故事,基于人物情感邏輯所發生的敘事進程才能吸引更多受眾觀看。
需要明確的是,筆者所指的“造夢”并非否定青春校園網劇的勵志、成長主題,而是指在青春校園網劇中出現的脫離實際的勵志傳達、虛無縹緲的情感表達等價值導向方面的“造夢”問題。
首先是對勵志、成長主題的簡單化。校園類型劇作離不開對學習問題的呈現,而如今的青春校園網劇大多都在回避與消解“學習的意義”這個命題。學習帶給青少年的困擾不僅僅是成績不夠高,還有別的方面的困擾,但只有極少數的劇作嘗試給出了這些問題的答案,而更多的劇作將好的學習成績與成功的人生畫上等號。在這些大力鼓吹努力學習就可以成就夢想的劇作中,人物從不愛學習到找到學習的訣竅,并奮發上進,考到了頂尖學校,這樣單薄扁平的故事缺乏本應具有的深度。
但是,筆者也在一些作品中看到了有益的嘗試?!赌愫茫f時光》中,鄭彥一有繪畫天賦且熱愛繪畫,卻不得不聽從家長安排選擇讀文科,他迫使自己努力,但成績沒有起色,武老師安慰的“不是說所有的事情,努力就能達到的”這句話戳破了他的幻覺。在朋友的鼓勵下,他終于鼓起勇氣選擇了藝考這條旁人認為是“捷徑”的路,但實際上對他而言這才是真正的背水一戰。藝考問題在詹燕飛身上也有體現,她作為年少成名的主持人,長大之后卻失去了光環,備考期間甚至低血糖暈倒,她卻說“這不是為了形象糟蹋身體,而是為了夢想”。該劇通過各具特色、各有追求的人物形象,將高考志愿填報與人生理想追求相聯系,武老師教育盲目填寫高考志愿的學生時說,“每個人都是充滿了生機、活力與個性的個體,你們的夢想也絕對不是一種顏色”,引來了學生發自內心贊同的掌聲。對真實問題的呈現、探討與交流才是青春校園網劇應有的底色,社會鏡像摹寫對于青春校園網劇來說,是其可以嘗試的加分項,在適當位置融入社會議題能夠提高作品價值,增強作品的影響力,但將劇作無法容納的范疇強行融合,只會使作品出現更多問題。
另外,“造夢”還體現在青春校園網劇最熱衷于表現的情感——友情之中,一些劇作對友情的書寫在一定程度上是不真實的。人們常見到的是為朋友兩肋插刀、把“約架”“教訓”這些詞掛在嘴邊的“兄弟”形象,但是做事不考慮后果,應當被稱為勇敢大力宣揚,還是被視作魯莽令人警醒,值得受眾思考。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網劇出現了用金錢、物質得來的友誼,家庭條件好的人物或是做出用小恩小惠賄賂同學等行為,抑或把買名牌球鞋等奢侈品掛在嘴邊,這也是助長攀比風氣、消費主義等歪風邪氣的橋段,不應當被提倡。
綜上所述,青春校園網劇的受眾有許多是尚未形構成熟價值觀的青少年群體,他們缺乏自控能力,容易受到暴力、血腥信息的干擾,從而為了所謂的“友誼”而做出沖動舉動,甚至構成違法行為。因此,青春校園網劇應當注意情感表達方面的價值導向問題,通過影像化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引導受眾積極、正向成長[7]。對于青春校園網劇來說,其想要通過情感表達來引起受眾的情感共鳴,就要以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和性格為敘事基礎,注重人物的情感表達,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引發受眾的情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