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元和
中共芷江侗族自治縣委副書記、縣人民政府縣長
今年以來,芷江縣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推動園區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促進規劃形態、園區業態、產業生態“三態協同”,切實將“放管服”改革成果轉化為園區高質量發展強勁動力。
一是理好“一個目錄”。組織縣直各部門開展認真研究,印發《芷江侗族自治縣工業集中區賦權目錄》,按照“直接賦權、委托行使、服務前移、審批直報”4 種方式將168 個事項受理權限下放園區,各部門與園區管委會分別簽訂授權委托書,并于每周二前往園區開展業務指導,確保事項“放得下”“接得住”“辦得好”。二是建好“一個陣地”。園區管委會整合原有8 個窗口,新設立“招商服務”“企業服務”“工程項目”“人才服務”4 個“一件事一次辦”綜合窗口;縣政務服務中心設立“園區事園區辦”專窗,實現園區事項辦理“縣園同步”“無縫對接”。三是練好“一支隊伍”。縣產業開發區為各園區企業分別安排一名“政務服務管家”,負責企業政務服務事項上門代辦;縣人社、稅務等13 個部門分別安排一名園區業務“綜合代辦員”,負責本部門事項辦理綜合協調;縣政務服務中心出臺《芷江侗族自治縣“部門+政務中心+園區”聯動幫代辦服務機制》,確保園區企業事項辦理更順暢、更快捷、更省心。
一是企業事項“簡化”辦理。印發《進一步提升企業登記效率實施方案》,實行園區企業設立“一件事一次辦”,實現企業登記、公章刻制、申領發票和稅控設備、參保登記、公積金繳存登記、預約銀行開戶等環節“一窗受理”“一網辦理”“一天辦結”。企業簡易注銷公告時間減至20天,在材料齊全、程序合法的情況下即來即辦。二是項目建設“容缺”辦理。對項目開工前所有手續適用“告知承諾制”辦理,實現材料簡化、事項即辦。園區的工業用地實行彈性供地,將用地的規劃條件、建設條件和控制性指標納入一次性出讓方案一次性告知,探索推進“用地清單制+告知承諾制”改革,改革以來,實際供應工業用地6 宗,出讓面積82.3815 畝。三是證明事項“承諾”辦理。針對園區企業依申請辦理的政務服務事項,以“企業承諾”替代“部門證明”,出臺《芷江侗族自治縣推行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制改革實施方案》,分兩批將22 個涉證明事項實行承諾辦理,切實解決企業辦事證明多、辦事難等問題。實施改革以來,已承諾辦理事項124 個。
一是政策上門宣傳。2022 年4 月起,園區工作人員全部下沉各聯系企業開展“上門送政策 現場解難題”行動,廣泛推廣“一件事一次辦”微信小程序及“政企通”政策庫。6 月17 日,園區組織召開“送政策 解難題 優服務”專題會議,集中開展惠企政策解讀,已完成園區企業“一對一”上門宣傳全覆蓋。二是問題現場解決。園區管委會班子每月分別帶隊深入企業開展走訪,對企業引才、用工、融資等需求進行摸底,并全面收集企業在項目推進、辦事服務、后勤保障、政策享受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今年以來,共為企業現場解決生產生活需求48個,組織兩次銀企見面會,幫助8 家企業解決融資4200 余萬元。三是政策“免申”兌現。在確保“六穩”“六保”政策兌現常態化工作基礎上,最大限度精簡辦事流程,對符合縣里出臺的惠企獎補等政策的,無須企業提出申請,由園區管委會定期梳理,行業部門直接函商財政部門快速兌現。截至目前,已極簡兌現資金82 筆,共計8800 余萬元。
一是事前聯合預審。制定《芷江產業開發區入園項目聯合預審制度》,在企業正式簽約前,完成對項目主體各項審批事項的一次性告知,并提前介入相關事項預先審批,實現部門“先走一步”,企業“少走彎路”。二是事中聯合辦理。縣住建局實現自主選擇分階段辦理施工許可證。縣政務服務大廳設立水電氣網綜合報裝窗口,市政公用報裝實現聯合同步辦理。2021 年以來,園區5 個新建項目實現“交地即開工”,工程建設項目竣工聯合驗收實現8 個工作日內完成。三是事后聯合監管。針對園區企業,各執法部門采取提前報備、聯合執法,盡量降低對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的影響。探索實施包容審慎監管,14 個行政處罰實施部門梳理出92 個輕微違法不予行政處罰事項,對園區企業40 余個首次輕微違法行為免于處罰,目前保持行政強制“零案例”,相關做法得到企業的一致好評。
一是實施問題銷號制。針對“放管服”改革方面上級督查、園區自查發現和企業反映的問題,分別由縣政府督查室、縣優化辦和園區管委會分類建立臺賬,實行及時交辦、按期督辦、定期銷號。二是實施跟蹤回訪制。縣優化辦會同縣政務服務中心,對園區企業反饋問題以及政務服務事項辦理結果開展全面回訪和測評,每季度將相關結果進行通報并納入營商環境年度考核。三是實施定期評比制。每季度組織企業測評員對各部門開展審批服務等情況進行現場打分,評出“快牛獎”和“慢牛獎”,對連續被評為“慢牛獎”或有嚴重損害園區企業利益的單位和人員提請紀委監委嚴肅問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