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彥紅 王瑞祥
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在服務“三農”、支持地方經濟發展方面貢獻突出,但在發展中也聚集了大量風險,成為風險防控化解的重要領域。有效防控與化解地方法人機構風險,對于維護區域金融穩定與安全,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仍存在高風險機構,風險態勢依然嚴峻。X 市共有銀行業法人金融機構9家,其中2 家為村鎮銀行。經濟下行背景下,2019 年以來全市高風險法人機構數量呈上升態勢,但今年以來,得益于監管機構的督導協調與銀行“自救”,風險機構數量上升態勢得到有效控制,但是金融風險仍然突出,風險形勢依然嚴峻。
——部分機構不良貸款率較高,風險防控壓力較大。盡管不良貸款余額和占比與去年同期相比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X 市地方法人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整體來看仍顯著高于全市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其中個別機構不良貸款率處于高位,風險防控壓力不容樂觀。同時,受縣域經濟整體環境、疫情反復以及原材料成本上漲等因素影響,整體市場景氣度不高,法人金融機構的貸款客戶中一些企業經營狀況不佳、經營風險突出,一些個體戶經營受到較大沖擊、還本付息能力持續下降,給銀行造成了較大的信貸管理和風險防控壓力。
——資本補充能力不足,影響風險抵御能力。資本是銀行吸收損失和抵御風險的最終手段。目前,地方法人金融機構資本補充主要采取內源性補充方式,外源性補充方式僅有增資擴股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兩種方式。在政府的支持下,一部分地方政府專項債陸續到位,部分法人機構資本充足狀況有所改善,但是總體來講外源性補充渠道相對有限。盈利能力不足導致內源性資本補充能力不足,且不良資產占比高企,壓縮了資產的彈性,僅靠利潤留存難以滿足資本補充需要,資本不足影響銀行長期發展能力和風險抵御能力。
——整體流動性較好,但部分機構下降明顯。流動性水平是衡量法人金融機構經營穩健性的重要指標。調查顯示,全市法人機構在流動性管控上整體較為穩健,但是部分機構流動性管理水平仍需提高。由于經營管理和外部環境問題,一些機構流動性比率明顯下降,流動性風險仍需持續關注。
近年來,X 市金融監管機構將防范化解金融風險作為系統中心工作和“一把手”工程,通過加強組織協調、優化金融風險監測評估、探索風險預警新方法等方式大力推進風險防范化解,但是在經濟下行壓力和外部信用環境惡化等因素的影響下,全市金融風險形勢依然嚴峻,在潛在風險防范、不良貸款清收、管理機制以及風險化解緩釋等方面面臨諸多問題與挑戰。
——不良貸款風險反彈壓力大,潛在風險仍需警惕。實踐中法人金融機構對部分問題貸款企業進行貸款重組,采取展期、借新還舊等方式延緩不良貸款產生。但這只是暫時緩解了企業經營壓力,部分貸款企業經營狀況并未改善。一旦延期還本付息等政策結束,這些目前處于正常類的貸款下遷至不良貸款的潛在風險較高。同時,在目前的疫情反復和經濟下行背景下,預期未來一段時間內實體經濟貸款、投資、消費需求仍將疲弱,市場環境和經營環境一時難以逆轉,法人機構之后一個階段的貸款質量管理仍存挑戰。
——不良貸款清收方式單一,處置化解效率較低。一是不良貸款清收方式單一且被動。9 家法人金融機構清收不良貸款的手段比較單一,主要依靠存款扣劃及司法起訴兩種被動手段,由于依法訴訟周期長,客戶經理上門清收收效甚微。二是金融債權執行率普遍較低。當前金融債權勝訴率高而執行率普遍較低的問題依然突出,不良貸款清收工作推進緩慢,不良貸款清收效率亟待提升。
——機構經營管理機制不完善,風險管理水平亟待提升。一是地方法人機構的經營管理機制不完善。前些年為積極拓展信貸市場占有份額,法人金融機構整體的信貸投放計劃增長過快,甚至出現了“離農脫小”、盲目擴張賺快錢的現象,部分機構信貸資金發放較為粗放,側重于發放大額保證擔保貸款,偏離了擴大農戶貸款覆蓋面的分散風險安排部署,風險較為集中。二是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水平有待提升。調查發現,法人機構金融科技使用水平較低,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以及線上平臺進行風險防控的能力較低,不利于精準科學監測識別各類信用風險。
——地方財力薄弱,風險化解稀釋支持渠道少。一是地方政府財力薄弱,對風險化解的支持仍需加強。X 市縣財政收入主要依靠轉移支持,通過資金幫扶補充資本的可能性較小,推動風險化解的措施較為有限。二是政府性增信措施不足,加大風險稀釋難度。轄內政府性融資擔保公司較少,注冊資本較低,擔保要求被擔保方增加反擔保措施,繳納擔保費用,擔保手續較為復雜,融資成本較高,效率低下,不能有效滿足小微企業融資擔保要求,增加了貸款風險稀釋難度。
——強化風險監測與應急處置,提升潛在風險防范能力。一是強化風險監測。堅持把準確研判風險、及時發現風險作為首要任務。監管機構和各法人機構要探索風險監測新方法,對重點風險領域、重點風險機構和潛在重大風險點加強風險排查,持續動態進行風險評估與動態預警。二是建立健全風險應急處置機制。良好健全的應急機制是應對突發問題、突發事件并果斷應對處置的先決條件和基礎。建議當地政府聯合各相關部門梳理修訂完善當地金融突發風險事件應急預案,明確職責分工和處置流程,強化處置金融突發事件培訓,圍繞金融突發風險事件組織開展應急演練,提高金融風險應急實戰能力。
——完善金融糾紛化解機制,提高金融訴訟執行效率。一是探索多元化金融糾紛化解機制。當前金融債權勝訴率高而執行率普遍較低的問題依然突出,建議當地政府協調法院、公安等部門開辟金融案件“綠色通道”,推動健全完善金融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加快金融訴訟案件審理進度和審決案件執行。二是加大執行力度,形成不良貸款清收的強大震懾力。建議當地政府協調房管所、車管所、市場監督管理局、公積金等部門與金融機構加強溝通合作,協助提供借款人、擔保人真實資產情況,開展訴前保全,提高依法執行效率。
——完善機構經營管理機制,提高風險管理水平。一是堅持底線思維,堅持穩健經營。地方法人金融機構要回歸本源,致力于服務小微、服務城鄉,堅持做農、做小、做散。穩健經營,完善治理體制,健全全面風險架構及制度、流程、信息系統等配套措施。二是以金融科技賦能風險管理。地方法人機構要抓住金融科技發展期,借鑒先進地區法人機構的經驗,聚焦精準科學監測風險,提升機構數字化、智能化風險監測、識別與管理水平,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風險管理質效。
——壓實各方責任,提升風險化解合力。一是壓實地方政府屬地責任。推動建立分工明確、職責清晰、多方合作的風險防范化解處置工作推進機制,在地方專項資金資本補充、政府控股融資性擔保和打擊逃廢債等方面要更加壓實地方政府的主體責任。二是政府部門和監管機構要加強各方協調配合,綜合施策,統籌推進。定期聽取匯報,適時組織召開專題會議,會商把脈金融風險狀況,通報化解工作進展情況,對于處置不力、責任落實不到位的加大督辦問責,確保各項措施落實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