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元 夏 輝
(作者單位:巴中市廣播電視臺)
自然災害是伴隨人類社會的一種必然現象,如洪水、地震、海嘯、臺風、旱災、泥石流和火山爆發等,具有突發性強、破壞性大和信息傳播快、易引發網絡謠言與群體性事件等特點,做好突發自然災害事件的報道是自媒體、互聯網和地方融媒體搶占話語權、提高影響力的重點工作之一。
巴中市地處川陜邊界的大巴山南麓、長江重要支流渠江流域上游,受山區地形和極端天氣等共同影響,全年降雨量的70%集中在5月—9月,其特點為持續性強降水、突發性暴雨和連續性暴雨,洪災、山體滑坡和崩塌等自然災害易發、頻發,是四川省短時強降水多發區和山體滑坡區。
2021年7月9日8時至11日14時,受高空槽和西南低渦共同影響,巴中市經歷5次暴雨天氣過程,最大降雨量達327.6毫米,各河段漲水超5米的有18站,為40年一遇,全市143個鄉鎮(街道)43.928 5萬人受災。7月11日零時,四川省啟動2021年首個Ⅲ級防汛應急響應。
面對突發洪災,巴中市廣播電視臺(以下簡稱“巴中臺”)堅持“快”“深”“合”,旗下廣播、電視、報紙、微信、微博、抖音等平臺同時跟進,加大對暴雨預警和抗洪搶險救災新聞的報道力度,有效地營造了穩人心、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濃厚輿論氛圍,并掌握輿論主導權,占領新聞傳播制高點,提升了地方融媒體的權威性和影響力。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突發自然災害事件會引發民眾的恐慌及對信息的大量渴求,因此,地方融媒體就要發揮傳播優勢,快速發出準確、全面的聲音,提高群眾防災警覺,彰顯地方融媒體的主動擔當。
7月8日,接到巴中市應急委的指令后,巴中臺賡即啟動突發自然災害采訪報道應急反應機制,圍繞一線采訪、技術支撐、后勤保障三個方面,整合旗下廣播、電視、報紙、微信、微博、抖音等平臺,組建應急快速反應小分隊,到市應急指揮中心、市氣象局、市衛健委、市消防支隊等單位蹲守,第一時間掌握氣象權威信息,搶占報道先機;奔赴南江縣橋壩鎮、沙河鎮,通江縣陳河鎮、永安鎮,平昌縣白衣鎮、響灘鎮,巴州區三江鎮,恩陽區茶壩鎮等自然災害隱患點蹲點,報道各級黨委政府和廣大群眾應對自然災害的準備情況,突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搶占輿論引導的主動權、話語權。
為了做好災情報道、明正視聽、傳遞正能量,7月8日,巴中臺召開自然災害專題報道策劃會,明確應對自然災害各階段的報道主題,并開設《直擊抗洪救災一線》《黨旗在抗災救災一線飄揚》《萬眾一心重建家園》等欄目;潛伏期主要發布預警信息、避險安全常識和報道各級干部群眾應對自然災害的準備情況,穩定人心;爆發期重點關注災情動態、受災情況,引導輿論;擴散期和消退期深度報道抗洪救災舉措、動態和先進群體(個人)等,匯聚合力。
7月8日起,巴中臺通過多種平臺,全天候、全方位、立體化發布《巴中9日夜間至11日白天大雨到暴雨、部分地方大暴雨》《巴中發布地災橙色預警》《巴中連續暴雨,這份城市內澇避險自救錦囊你一定需要》《防災請出招》等預警信息和避險常識23條。同時,記者、編輯通過QQ、微信、微博、抖音、短信等個人社交媒體進行轉發。截至7月9日6時,巴中臺共向全市270余萬市民發布信息300多萬條次,從而提高了群眾的防災警覺性,減少了群眾損失。這種快發布、全覆蓋、無死角的預警信息發布方式,使巴中臺成為全市人民獲取應對自然災害信息的首選,群眾親切稱之為“抗洪搶險第二指揮部”。
根據抗洪救災地域和部門職能,7月8日,巴中臺就與應急、氣象、交警、衛計、消防、電力、鄉鎮的工作人員和網友建立多個微信群、QQ群,同時,利用無線巴中“1+N”融媒體平臺,與央視新聞、新華網、四川觀察等媒體及全市5個區縣融媒體中心上下聯動,搭建抗洪救災信息報送“直通車”。“7·10”洪災期間,巴中臺通過“直通車”向基層采集圖片、文字、視頻等有效信息400余條,向上報送消息、報道220條,被央視新聞、新華網、《國防軍事早報》、四川觀察、川觀新聞、封面新聞等主流媒體采用。
全媒體時代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也為謠言的傳播提供了土壤。因此,地方融媒體就要突出宣傳報道的權威性,及時、準確、全面、客觀地報道受災和救災情況,激起人們對災情的關注警覺、對政府抗洪救災舉措的支持響應和對抗洪救災中先進群體(個人)的熱愛支持,傳遞正能量,凝心聚力,牢牢掌握新聞輿論的話語權和主導權。
自然災害爆發后,網友、自媒體的海量碎片化信息鋪天蓋地,這為地方融媒體提供了豐富的第一手信息來源。7月9日20時,獲悉“三江鎮電站船只被洪水沖走”的信息后,巴中臺立即“深”挖信息來源,認真核實視頻、文字的真偽和準確度,快速編發了《罕見暴雨 事發三江電站河道》《通報》兩條短視頻,通過無線巴中“1+N”集群抖音號、視頻號發布,央視新聞、四川觀察、封面新聞等多家媒體第一時間轉發,到7月10日20時,這兩條短視頻的全網閱讀量達1 600萬、點贊9.9萬,及時、準確地報道了事件真相,回應了社會關切,消除了自然災害帶來的恐慌,穩定了社會情緒,維護了社會良性發展。7月10日13時,記者又從網上“深”挖“新場鎮3人被洪水困在孤島”信息源后,快速編發了《生死時速、緊急救援,新場鎮被困河中孤島3人成功獲救》短視頻,24小時內閱讀量達100萬、點贊4萬,傳播了正能量,避免了負面輿情產生。
7月9日全市普降暴雨后,巴中臺立即派遣13個融媒體采訪小組,趕赴通江縣城區、平昌縣白衣鎮、巴州區三江鎮、南江縣高橋鎮等抗洪搶險一線,隨拍隨寫隨編,新媒體首發、全媒體跟進、融媒體傳播,保證了洪災現場、出行路況、救災措施等情況的快速發布,讓廣大群眾第一時間對此次洪災有正確認知并采取積極的自我保護措施,激發人們對政府抗洪救災舉措的支持和響應。
“7·10”洪災期間,采訪小組共采寫《四川巴中 普降暴雨 緊急轉移安置21730人》《生死時速、緊急救援,新場鎮被困河中孤島3人成功獲救》《暴雨致巴中多條道路中斷 暖心“的哥”冒雨清理路面》《關鍵時刻!又見人民子弟兵 他們依然腳踏洪水 頭頂暴雨 戰斗在抗洪前線》等受災救災信息150余條,被中央電視臺采用21條、四川電視臺采用14條、其他中央級或省級媒體采用110條。其中,《洪水過境淹沒縣城沿河街道,通江拉響防空警報,通江挺住!》在網上熱傳,全網播放量超1.7億、點贊超230萬;《罕見暴雨 事發三江電站河道》全網閱讀量1 600萬、點贊9.9萬。
突發自然災害事件的新聞報道,要以客觀的“災”情報道和充分的“人”情報道相結合,這對地方融媒體提高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競爭力至關重要。“7·10”洪災期間,巴中臺各融媒體采訪小組,在快發短視頻、圖文報道后,立即深度采訪各級干群奮力抗洪救災、守望相助的感人事跡,播發《迎戰主汛期 筑牢防汛“安全大堤”》《強降雨導致巴中2.7萬戶停電,電力部門緊急搶修》《看!他們是暴雨后的“巴中溫度”》《開展清淤和環境消殺 協助群眾恢復生活秩序》等深度報道35條(篇),傳遞了正能量,增強了全市各級干群戰勝自然災害的信心。
在自然災害事件中,各級媒體要樹立“以人為本”的報道理念,找到與基層百姓需求相契合的傳播亮點,做“有溫度”的新聞,用真誠的情感關懷傳達人文精神。在“7·10”洪災期間,巴中臺開設“直擊抗洪救災一線”融媒體直播特別節目,以“生命”“情感”為底色,以“溫暖”為基調,現場挖掘消防救援人員、志愿者、電力工人、熱心市民等一個個“最美逆行者”的感人事跡,并用文字、圖片、視頻勾勒溫暖瞬間,給受眾留下了深刻印象。7月9日,巴中臺赴響灘鎮融媒體采訪小組推出了圖文和短視頻報道《關注巴中大暴雨·響攤鎮水位上漲過快,干部群眾齊心協力搶救物資》,介紹了洪水逼近場鎮、街道低洼處瞬間積水超1米時,當地干部不顧自身安全連續奮戰6個小時,組織群眾搶救轉移人員物資,避免了場鎮1.6萬余名居民生命財產遭受損失,24小時內播放量1 027萬、點贊量7萬,打濕了無數市民的眼眶,響灘鎮退休干部陳海才激動地說:“紅軍時期黨的好干部又回來了。”7月12日,巴中臺赴白衣鎮融媒體采訪小組推出《看!他們是暴雨后的“巴中溫度”》,介紹了消防救援人員徹夜清淤,累了困了就和衣睡在街道上的圖文和視頻,刷爆了當天的朋友圈,閱讀量超20萬,引爆了老區人民的擁軍熱情。
融媒體時代,人們獲取新聞資訊的渠道和習慣發生了深刻改變,地方融媒體只有將傳統媒體的權威性和自媒體的即時性、與受眾的交互性“融為一體、合而為一”,讓受眾既能及時、準確地獲得信息,又能全面、客觀地了解事實,還能參與新聞報道、傳播、互動,才會贏得受眾的認可喜愛,從而吸粉漲粉,提升宣傳報道的有效性,提高地方融媒體的傳播力、影響力、公信力、競爭力,打贏融媒體語境下新聞輿論的話語權、主導權,占領新聞傳播的制高點。
7月8日,巴中臺旗下各平臺和記者在微信群、QQ群里廣發“英雄帖”,向網友預征抗擊自然災害的圖片、視頻和文字,幫助核實信息,轉發抗洪救災舉措動態,評論、點贊、轉發相關新聞報道。7月9日全市普降暴雨后,巴中臺除派遣采訪小組深入現場外,還加強與身處“第一現場”的網友合作,為受眾提供及時、權威、翔實的新聞報道。網媒合力,提高了新聞采制效率,減少了謠言傳播機會,激發了網友參與自然災害新聞報道、互動、轉發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其中,《娃娃魚擱淺放生》《撈損失,加油啊!》《電網員工幫商鋪緊急轉移白酒3000多公斤》《巴中人民巴適得很:‘消個毒,加油干’》等網媒合力采編播發的新聞報道瞬間在網上熱傳,放大了溫暖瞬間,增添了各界干群抗洪救災信心,增強了巴中臺用戶黏性,贏得了新聞輿論話語權和主導權。
巴中臺將旗下廣播、電視、報紙、無線巴中App等平臺的人員設備“融為一體、合而為一”,圍繞一線采訪、技術支撐、后勤保障三個方面,組建13個融媒體采訪小組,采寫編發視頻、圖片、文字、H5、慢直播等各種終端新聞產品140余條,并在巴中網、無線巴中App、《直播巴中》抖音號、無線巴中微信公眾號、《巴中廣播》微博等新媒體首發,《巴中新聞》、FM94.0廣播、《巴中廣播電視報》等全媒體跟進,“7.10”洪災期間巴中臺自然災害新聞報道網絡點擊量3.2億次、點贊390萬、漲粉20.8萬。實現了大屏小屏集群發聲、線上線下結合、報網端微聯動的融媒體傳播,形成了輿論引導的報道合力,為全市贏得抗洪救災全面勝利提供了強大輿論支撐。
“7·10”洪災期間,巴中臺利用無線巴中“1+N”融媒體平臺,與央視新聞、新華網、四川觀察、學習強國等中央級省級媒體及全市5個區縣融媒體中心上下聯合,播發《10年后再戰渠江洪峰》《強降雨持續!巴中啟動自然災害Ⅳ級救助應急響應》《暴雨襲川 巴中通江:多地普降暴雨 各部門全力搶險》《強降雨致南江突發滑坡 16戶54人成功避險》等新聞報道200余條(篇),實時關注巴中防汛減災成效、全面展示了巴中各級干群奮戰抗洪救災感人故事和災后恢復工作。其中,7月11日15時,與央視新聞聯動,以“演播室+市應急指揮中心+縣區抗洪搶險一線”直播連線的方式,推出“直擊抗洪救災一線”融媒體直播特別報道《四縣聯動·直擊四川巴中抗洪救災一線》《正直播·巴中通江暴雨后 清淤排澇正展開》,1個小時的直播時間,在線觀看人數達12.26萬,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讓“巴中聲音”更加清晰響亮。
在突發自然災害事件融媒體報道中,巴中臺檢驗了應急反應機制,錘煉了一支“突發能策、提筆能寫、拿筒能講、舉機能拍”的多功能型全媒體記者,獲得了領導肯定、社會滿意、受眾喜愛的良好效果。作為地方融媒體,只有快速反應,搶占報道先機,維護社會穩定;深入報道感人事跡,傳遞正能量,凝心聚力;網媒互動、媒體互融提高采編播發效能,才能掌握新聞輿論的話語權、主動權,吸粉漲粉,占領新聞傳播的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