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蔚
(作者單位:忻州市廣播電視臺)
人物故事化、故事細節化是目前電視新聞人物報道研究的重點。作為電視新聞報道重要樣式,人物報道通過鮮明人物代表與典型重點的宣傳,發揮示范作用,積極有效傳播正能量。不僅如此,人物有效宣傳和細節展示,可實現電視新聞對政府、先進人物代表好聲音的傳遞,以真實事跡展示優秀人物人格魅力,引起社會群眾共鳴。電視新聞人物報道手法創新,應著重從人物故事化、故事細節化角度出發,通過巧妙手法放大人物細節,新聞描述能直接觸動群眾心靈,全面介紹事件的同時還能突出重點,將人物可敬之處展現出來。可以說,新聞記者兼顧故事化處理與新聞報道,能夠提升電視新聞人物報道的影響力。
電視新聞人物報道作為正能量宣傳與引導的重要途徑,如果只有簡單人物介紹或事件描述則相對比較單薄,缺乏吸引受眾關注的優勢。人們對故事的好奇心較強,在電視新聞人物報道中將人物故事化,對故事進行細節處理,可有效提高電視新聞人物報道收視率與受眾關注度,完善電視新聞人物報道模式[1]。近些年,各電視臺越來越重視電視新聞人物報道故事化與細節化研究,嘗試改革電視新聞人物報道。
人們對故事總是喜聞樂見的,故事內容包羅萬象,故事的詮釋有人物支撐,故事中有戲劇性變化與引人入勝的情節,這些都彰顯了故事在電視新聞人物報道中的應用優勢[2]。故事在電視新聞報道中的應用,本質在于以故事形式對人物詮釋,將過去與現在巧妙串聯,不僅能夠吸引人們關注電視新聞人物報道,又可以介紹人物事件。傳統電視新聞形式以嚴肅、正統為主,突顯了莊嚴性,放大了宣傳作用,但整體文稿僵硬,缺乏靈活性。因此,在政策傳聲筒功能發揮的基礎上,電視新聞人物報道還需適當調整,以嚴肅正統為基本,適當故事化處理,特別是要通過細節方面的處理緩解大眾對傳統新聞報道形式的麻木感。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信息傳播途徑增加,電視新聞人物報道面臨越來越多壓力[3],必須重新審視電視新聞人物報道工作,尋找有效方法創新電視新聞人物報道形式,突破傳統理念限制,讓電視新聞人物報道呈現出新鮮感。扣人心弦的故事敘述相比傳統新聞形式更具感染力,將人物情感等寓于細節中,有利于電視新聞人物報道整體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電視新聞人物報在信息時代鞏固傳播地位。
人物報道是電視新聞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物報道圍繞政府官員、美德典范、見義勇為、專家學者、愛崗敬業、行業代表、抗洪搶險及孝親敬老等人群展開報道,宣揚高尚品德、敬業精神、奉獻精神、愛國精神、互助精神等,傳播正能量。電視新聞人物報道中人物調查與編發任務等存在一些不足,加上時空條件限制,導致電視新聞人物報道為應對編發任務而套用固定模式,久而久之大眾對電視新聞人物報道的熱情被消磨,收視率與關注度逐漸降低[4]。單一結構形式與人物報道手段會影響電視新聞人物報道的影響力,且信息化時代人物報道要求越來越高,采編難度系數明顯增加。通過對電視新聞人物報道失敗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當前新聞人物報道中有概念化現象,其塑造的新聞人物形象與社會脫節,新聞現象違背常理,過度營造悲壯氛圍,與受眾群距離過遠,不符合電視新聞人物報道“三貼近”(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原則。
人物故事化與故事細節化處理的作用在于將新聞事實與生活相貼近,通過故事細節化搭配與升華,引導大眾去思考與體會。電視新聞人物報道手法的創新和報道人物故事化與細節化處理,必須嚴格遵循電視新聞人物報道的真實性原則,對于所有故事化情節設計,真實性是基本出發點。人物故事化、故事細節化是對電視新聞人物事跡報道的“錦上添花”,是對崇高精神的褒揚,對人物報道內容的充實,若新聞人物報道內容編寫得“天花亂墜”,必然會使群眾對新聞人物報道感到失望,甚至產生厭煩心理[5]。作為新聞專業人員,所有人物故事化與故事細節化處理都必須以闡述新聞事實為基礎來介紹與新聞相關的元素。《北京有個李素麗》新聞報道中的這樣一段話:“啪,一口痰順口而出,唾在地板上。小伙子抖著腿若無其事地看著窗外,李素麗緩緩走到小伙子身旁,面帶微笑地對小伙子說……”新聞以故事形式描述小伙子吐痰行為與李素麗、其他乘客等真實反應細節,傳播效果較好。
電視新聞人物報道主體的明確包括四個方面:一是主題必須確立;二是巧妙調整報道視角;三是以問題為引導完成問題采編;四是尋找重現事跡的場景。
3.2.1 明確電視新聞人物報道主題
電視新聞人物報道人物故事化處理與故事細節化處理,必須圍繞統一的中心主題,做好報道材料整理與故事挖掘等準備。特別是在人物報道采編前,必須對報道內容信息進行有效梳理,突顯報道亮點,將主題貫穿新聞人物報道全過程,巧妙融入故事情節,讓人物報道內容更豐滿[6]。例如中央電視臺所播報的《致敬中國脊梁——鐘南山》中有一段話:“84歲的鐘南山,有院士的專業,有戰士的勇猛,更有國士的擔當!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開始肆虐中華大地時,鐘南山再次臨危受命,登上開往武漢的列車。他在擁擠的餐車一隅,蹙眉闔目休息的照片令多少民眾揪心感懷,而他對疫情的每一次權威解讀,又讓全國人民打消疑慮、堅定信心。”該新聞報道主題以中國脊梁為中心,“鐘南山”不再是一個人名,而是人們內心的脊梁,讓人們有了勇敢對抗的信心。中國脊梁更是代表著權威解讀,鐘南山為了人民的健康奔赴前線,這是國士的擔當,是中國脊梁的體現。由此可見,明確新聞中心主題,新聞故事化處理才能有條不紊,細節化處理才能更到位。
3.2.2 以問題為引導完成新聞采編
電視新聞人物報道手法創新,除了基本事件敘述外,需以問題為引導,多角度梳理采編思路,完成新聞采編。即是說,要借助問題尋找新聞報道采編沖突點,隨后將人物融入其中,通過沖突點挖掘人物內心,將人物心理變化與獨特性呈現出來,為人物故事化處理做好準備。
電視新聞人物故事細節的處理,可以幫助大眾更迅速地抓住新聞報道核心,領悟新聞表達的社會價值。且人物故事化細節的處理,能夠夯實電視新聞人物報道的基礎,也能夠為電視新聞人物報道提供更多可能,拓展新聞發展空間。表情、眼神等都是電視新聞細節組成元素,細節元素的搭配會影響電視新聞對大眾帶來的視覺或者是聽覺沖擊。電視新聞人物報道期間,首先需要明確報道的中心,其次要構建故事化框架,再次要抓住人物故事化細節的描述重點,以此提升人物故事化、故事細節化新聞報道的層次。對于故事化細節的完善,要以新聞人物為基礎,以宏觀故事化框架為載體,同時要梳理清楚新聞故事內容,要設計好新聞人物報道思路,并運用信息材料完成有效填充,做好細節化處理,達到故事化框架宏觀與微觀巧妙調整的目的。另外,為抓住人物故事化細節處理的重點,新聞記者必須增強腳力,及時、準確地發現或者挖掘細節。如對于土瑤村寨脫貧致富中代表人物的新聞報道,記者以“爬山虎”式的調查方式深入基層,深切感受脫貧攻堅的困難與成功。《廣西日報》針對脫貧攻堅典型人物報道成立對應小組,先后多次深入脫貧攻堅聚居區,長期積累采訪與調查,在土瑤提前迎來脫貧攻堅實質性進展的關鍵節點,及時整理相關材料,對報道內容精心打磨,迅速推出“從致貧到治貧——藏在‘族名’中的脫貧密碼”系列專題人物報道,報道內容有深度、有溫度,不管是故事性還是可讀性都比較強,在新媒體的推動下,迅速成為爆款新聞。此外,對于電視新聞人物報道的細節捕捉,新聞記者還需要提升眼力,及時在跟蹤調查與采訪中發現問題,并且時刻做到明辨是非。細節的捕捉與眼力的提升,需要新聞記者直接與新聞人物和相關群眾接觸,要對任務故事中隱藏的新聞進行準確捕捉,科學展現動人細節,以此增加電視新聞人物報道厚度。以馮紅芳的相關新聞報道為例,新聞記者通過長期一線走訪與溝通了解馮紅芳在瑤族刺繡少數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方面的事跡,透過馮紅芳為孩子們義務上課、開辦瑤繡傳承班以及將瑤繡帶入校園等事件,新聞記者對馮紅芳的個性化語言進行了總結與提煉,并且借此引出土瑤群眾在脫貧攻堅中的努力與付出,細節處理生動、形象,故事講述感人,新聞反響十分熱烈。細節調整重點在于能夠吸引人、激起人們的關注熱情,新聞人物故事報道故事化處理中可巧妙滲透流行話語或民間話語,改變傳統新聞人物報道中模范人物空洞的現象,將人物符號化轉變為生動化,縮短電視新聞人物報道與群眾的距離,讓電視新聞人物報道貼近生活,使人物報道的主人公成為“有故事”的代表。
人物故事化、故事細節化作為電視新聞報道的重要編輯形式,戲劇性情節捕捉對電視新聞人物報道人物故事化與細節化處理至關重要,是增加電視新聞新意、看點的有效手段。把握新聞人物故事化尺度是提高電視新聞人物可看性的重要措施。新聞記者必須把握好新聞情節與人物故事化的尺度,杜絕對新聞情節進行捏造。同時,所有人物故事化與細節化處理都需要從真實角度出發,新聞記者必須運用有效方式捕捉關鍵情節,通過戲劇化、嚴謹的編排,達到增加電視新聞人物報道戲劇化與故事化的效果。另外,為增強新聞人物故事的可看性,必須深入人物生活,拉近人物故事與群眾之間的關系,從而為人物故事化處理增添生命力,提升電視新聞人物報道的高度,提高電視新聞人物報道的影響力與關注度,為新聞人物故事化處理與精心提煉創造有利條件。
新聞報道要以真實性屬性為基礎,新聞記者在還原新聞事件、增加一些故事創作或是情節化沖突元素時,必須保證新聞現象與本質的真實和統一。與此同時,基于新聞戲劇性情節的捕捉與設計,在開端設置懸念、增加視覺沖擊力場面、進行場景解說等都要為解決沖突、解開懸念、闡述新聞事實奠定基礎,保證新聞報道的真實性。以《被借走的媽媽》這一電視新聞報道為例,新聞記者圍繞其工作內容來設置報道亮點,將新聞報道的切入點設定為民警女兒收到的一封學員給她的信。信中對民警工作進行了描述,突出了民警如何從生理上、心理上維護學員的自尊,引導學員尋找到回歸社會、回歸家庭的道路。隨后新聞記者插入了真實的相關視頻,以體驗式報道去介紹民警、學員的點滴生活,報道真實度較高,取得了良好的反響。另外,新聞記者要嚴格把控新聞故事講述節奏感,強化新聞人物故事化與細節化,同時要自然呈現新聞故事亮點。如《被借走的媽媽》這一報道的節奏把握十分得當,從導入到高潮,再到故事結尾,故事感十足,受眾的體驗感較強。
人物故事化與細節化都是對新聞報道內容的充實、對報道方法的變革。電視新聞人物報道的人物故事化和細節化都需要把控好報道資料,需要從事實角度出發,夯實新聞人物報道故事化處理的基礎,明確新聞人物報道故事化處理層次,以人物為主體、故事為輔助,從而為電視新聞人物報道注入新鮮活力,提高新聞報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