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實習記者 吳瓊

“路窄彎多山重重,難阻科技列車行。汗蒸烈日環江地,收獲農家一片情。”7月29日,結束了當天的科技服務后,青島農業大學教授姜卓俊創作了這首《科技列車環江行》。
“‘環江’就是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簡稱,”姜卓俊告訴科普時報記者,“幾天來,我們驅車行駛了幾百公里山路,走訪調研了紅心香柚園和柑橘產業園,幫他們解決了柚子葉片黃化等問題。果農們高興地說,專家真是及時雨。”
這只是“科技列車河池行”專家團隊服務基層活動的一個縮影。7月26日—28日,在廣西河池市宜州區、金城江區、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南丹縣、東蘭縣、巴馬瑤族自治縣等區(縣),來自農業、林業、地質、氣象、生態環保、防震減災、醫療衛生等不同領域的近100位專家,深入一線開展科技服務和技術指導等系列活動。
“我的蠶養到‘成年’了,可就是不吐絲結繭。我們都快急死了。”在宜州區的一處養蠶基地,蠶農圍著西南大學蠶桑紡織與生物質科學學院的高級實驗師敬成俊和副教授柴春利,急切地咨詢著。
經過觀察和分析,柴春利發現,蠶不吐絲的原因是由微量的農藥中毒造成的。她認為,農藥的問題除自身桑園農藥使用不當,還有很大原因是鄰近的甘蔗地和果園在打藥時飄過來的。聽到這里,蠶農們恍然大悟。
“蠶對藥物非常敏感。要提高養蠶的成功率,必須杜絕桑葉被農藥污染。”柴春利表示,這件事情也暴露了一個問題——當地非常缺少基層蠶桑技術人員,蠶農得不到及時的指導。
世界蠶業看中國,中國蠶業看廣西,廣西蠶業看宜州。宜州區桑園面積和鮮繭產量,連續16年保持全國縣域第一。柴春利告訴科普時報記者:“宜州區現有桑葉面積約50萬畝,但蠶桑技術人員不足10人,且平均年齡50歲以上。”為此,她向“科技列車行”的主辦方提交了“加強基層蠶桑技術人員的隊伍建設”的建言。
“傳染科有多少張床?如果遇到急性感染的病人,有哪些處理手段?門診記錄是不是統一的格式?”7月28日上午,在河池市第一人民醫院,來自北京協和醫院的馮錄召醫生正在跟該院感染科的醫生們座談。
與此同時,來自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醫生劉軍秀,正在隔壁樓的婦科病房查房。只見他在認真看完病例后,又仔細詢問了躺在病床上的患者康復情況,并鼓勵她放下心理負擔,多休息。
馮錄召一行5位分別來自傳染科、婦科、生殖科、外科等科室的醫生,正在跟相應科室的同行們交流著。
“跟專家聊完,我才真正認識到醫生做科研的重要性,平時每天忙著出門診,沒想過要寫論文,現在我連論文思路都有了!他們真是不僅授之以魚,還授之以漁,不僅‘問診’患者,還幫我們醫院‘把脈’。”該院感染科主任王俊杰興奮地說,“我還加了專家的微信,以后遇到問題還可以繼續請教他們。”
“我可太有成就感了,幫他們解決了羊圈的隱患,今天太高興了。”快人快語的安徽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高級實驗師任春環興奮地說。原來,在東蘭縣隘洞鎮祖榮山羊養殖專業合作社里,任春環和“師姐”國家肉羊產業技術體系種質資源評價崗位研究員魏彩虹,發現新建成的種羊基地存在一些問題,當即給出了解決方案。
她們建議,把羊床下面的地面按照中間高兩邊低的方式設計,便于處理羊糞;發酵槽要里面高外面低,才能保證飼料發酵產生的水能及時排出……“雖是細節,但都是門道兒。這些問題不解決,草就容易壞,不僅造成草料大量浪費,羊如果因吃了腐爛的草而生病還會造成更大損失。”任春環佩服“師姐”比自己想得更周全,“參加‘科技列車行’的活動,不僅幫助了當地百姓,我自己也得到了提高、學習的機會。”
在河池短短的3天時間,每一位專家都過得非常充實。他們下村屯、入基地、進園區、訪企業,參與了160余場活動,開展了17場“科技云講座”,推介了1554項實用技術成果,科技融資對接了6個項目,簽署了1份科技合作協議,集中展映了36場科普電影……
與之相對應的是,河池2000多人現場參與廣場科普活動,上萬名中小學生線上線下觀看“科學之夜”,3萬人直接參加各項活動,還有72萬人次觀看了3場直播……
在這些數字的背后,是一位位科技專家走到百姓身邊,送理念、技術、服務和政策;是一位位河池群眾對于科技、科普和自身發展的渴望。除了三天的“趕場子”服務,專家們還收到“河池經濟社會發展科技顧問”的聘書,將長期遠程支援當地建設。
這次由科技部等單位組織的“科技列車河池行”活動,主題是“走進科技,你我同行”,當科技列車搭載專家行至河池,也把河池群眾請上了這趟用知識托舉鄉村振興的時代快車,未來繼續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