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新明
(平涼市農產品質量安全與檢驗檢測中心,甘肅 平涼 744000)
“十二五”期間,國家發改委、農業部下達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項目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此計劃主要進行實驗室標準化改造和購置儀器設備,總投資72.02億元。經過十年的發展,全國農產品檢驗檢測機構實驗室設施配套齊全,儀器設備裝備精良,實驗室硬件條件得到全面改觀,為進一步增強當地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能力和農產品“源頭”網格化監管提供了技術保障。
現階段,大多數基層農產品檢測機構普遍存在專業檢測人員不足、檢測能力不強、工作銜接不緊密、資金缺乏等突出問題[1-4],不能滿足當前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需要,影響了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機構的發展。本文在對近年來甘肅省平涼市農產品檢測能力快速提升的途徑和成功通過“雙認證”的做法進行總結的基礎上,指導縣級農產品質檢機構開展定量檢測工作,為加快推進其他地區基層農產品檢測機構完成“雙認證”工作提供參考借鑒。
近年來,為了激發和調動平涼市縣、鄉鎮基層農產品檢測技術人員學習理論知識、刻苦鉆研技術的積極性,平涼市農檢中心承辦了1~6屆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能競賽,累計有10人獲得“平涼市技術能手”稱號、14人獲得“平涼市技術標兵”稱號等。在市級競賽上遴選了省級競賽隊員,參加了8屆省級檢測技能競賽,累計36人獲得“甘肅省技術標兵”稱號。其中在2020年甘肅省第七屆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能競賽中平涼隊獲全省第3名(二等獎);2021年甘肅省第八屆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能競賽中平涼隊取得全省第1名(一等獎)的優異成績。通過舉辦市級農產品檢測技能競賽大練兵活動,營造了“以賽促練、以練促學、以學促能、以能促干”的良好氛圍,進一步提升了基層檢測人員的檢測技術能力和業務水平,使檢測人員向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方向努力。
農產品安全檢測是一個專業和技術要求非常強的工作,針對甘肅省平涼市縣級農產品質檢機構儀器設備安裝到位,但開展農產品定量檢測存在操作不熟練等問題,平涼市市級農產品檢測機構根據上級要求按季度、分批次、手把手地開展縣(區)農產品質檢機構檢測人員現場定量檢測培訓。結合市級每一季度例行監測,對縣(區)農產品檢測人員進行蔬菜農藥殘留定量檢測抽樣、樣品制備、流轉、提取、凈化、氣相(液相)色譜儀定性、定量分析計算、原始記錄填寫和出具檢驗報告等相關培訓。通過培訓,目前已有5個縣級實驗室能夠開展種植產品中部分參數的定量監測工作,有力推動了縣級農產品檢測機構開展定量檢測的能力提升,為完成全年1.5批次/千人的農產品定量檢測任務提供了技術保障。
為進一步鞏固幫扶成果,平涼市農產品質檢中心近年來嘗試通過與縣(市、區)農產品質檢機構簽訂“市縣農產品質檢機構結對助推”三方協議書,開展結對助推縣(市、區)級農產品質檢工作。協議中根據各縣需求填寫幫扶內容,當協議到規定的年限后,由各縣(市、區)農業農村局和縣級農產品質檢機構派出專業人員進行年度考核,做到任務不完成,幫扶不脫鉤,從而使結對助推的縣級農產品質檢機構克服“等、靠、要”的消極思想,積極改變工作方式,促進自身建設,從而保障“三方協議書”的實效性。
由平涼市農檢中心獲得省級資質評審員協助并指導縣(市、區)級農產品質檢機構編制適合其實驗室獨立開展農產品檢測工作的質量體系管理文件,幫助編寫質量手冊、程序文件和作業指導書等體系文件,推進縣(市、區)級農產品質檢機構能夠通過省級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和機構考核“雙認證”。此次結對助推活動后有4個縣農產品質檢機構開展了定量監測工作,1個縣農產品質檢機構順利通過了甘肅省農業農村廳組織的農產品檢測能力驗證。2個縣通過了甘肅省省級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的目標。
為充分利用全國“雙百”對接幫扶活動工作及甘肅省農產品檢測技能培訓的機會,邀請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專家現場授課,組織縣級農產品檢測機構技術人員參加,通過與專家面對面答疑解惑,對照檢測標準在實驗室進行現場前處理和氣相色譜儀、液相色譜儀上機操作,及時解決了基層農產品檢測機構在平時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有效提升了平涼市基層農產品檢測人員儀器操作技術和標準檢測方法的實踐應用能力,推動了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順利開展。
當前我國農業生產正朝高質量方向發展,立足基地自檢、從源頭上守護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大門迫在眉睫。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化監管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門,在促進當地鄉村振興、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人們放心消費、保障農民穩定經濟收入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5]。基層農產品質檢機構是保障廣大消費者的第一個關口,主要負責上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下達的1.5批次/千人檢測任務,包括農產品例行監測(風險監測)、專項監測和監督抽查任務[6-8],在農業監管部門、配合農業執法、處理農產品突發案件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9]。
2022年國家、農業農村部、省農業農村廳連續下發了食品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及檢測機構“雙認證”等方面的文件,主要目的是加大對市、縣兩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資質認定、機構考核力度,提高機構檢驗檢測能力水平。縣級農產品質檢機構承擔著上級主管部門下發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任務及當地農產品質量安全日常監督抽查工作,是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源頭“最后一公里”的重要環節[10-11]。“十四五”時期,我國農業進入快速高質量發展時期,人們對農產品消費需求不僅要吃出營養,更要吃出健康,農產品質量安全成為主要的關注焦點,基層農產品檢測機構把控“農產品源頭”安全環節責任更加重大。
我國檢驗檢測機構相關法律法規要求,上級部門批準成立的農產品質檢機構要正常開展農產品檢測工作出具檢驗報告,首要條件是要有實驗室資質,即必須通過國家授權的省級市場監管部門和主管部門認定考核(“雙認證”)檢測的數據和結果才能起到證明作用。
農產品檢測機構“雙認證”是評價農業質檢機構質量管理和技術能力的重要手段[12]。基層農產品質檢機構只有被賦予出具證明作用的檢測數據法律權限,嚴格按照農產品檢測標準、檢測方法,規范檢測行為,才能“科學、準確、公正、安全”地為農產品監管部門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才能提高人們的幸福感和滿足感[12]。近年來農業農村部多次下達文件明確要求,用3年時間,要求縣級農產品質檢機構“雙認證”達到80%以上,認證產品要覆蓋當地大宗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產品,檢測參數包括種植、畜禽、水產品、環境檢測等,要全面為當地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農業行政執法提供支撐。因此不斷提高基層農產品檢測機構檢測能力水平和通過省級市場監督管理局“CMA”和省級農產品主管部門機構考核“CATL”“雙認證”[13]工作,向社會出具具有證明作用的數據和結果,是對農產品檢測機構最基本的要求,此舉不僅事關農產品消費安全,也事關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對于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有重要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