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昆
周口市婦幼保健院(周口市兒童醫院)兒童康復科,河南 周口 466000
小兒癱瘓是兒科常見神經系統疾病,是由于腦部細胞受損或發育不全所導致發育障礙綜合征,具有肌肉張力異常、運動發育落后、姿勢異常等特性[1]。目前,臨床對于腦癱患兒多采用手術治療、藥物治療、物理治療等,由于手術會給患兒造成較大創傷,不利于患兒預后恢復,且上述治療方案僅可改善患兒部分癥狀,康復效果仍不夠理想[2]。針灸、推拿等中醫治療手法歷史悠久,在加快人體肢體功能恢復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鑒于此,本研究探討對腦癱患兒實施運動發育推拿法聯合針灸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擇周口市婦幼保健院2018年9月—2020年9月收治的88例腦癱患兒,按隨機數表法將所有患兒分為兩組,每組各44例。本研究獲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觀察組:男23例,女21例;年齡4~49個月,平均年齡(26.50±3.59)個月;病程1~19個月,平均病程(10.12±2.23)個月;疾病類型:痙攣型14例、混合型13例、共濟失調型9例、其他8例。對照組:男25例,女19例;年齡4~48月,平均年齡(26.08±3.64)個月;病程2~17個月,平均病程(9.50±2.34)個月;疾病類型:痙攣型15例、混合型14例、共濟失調型8例、其他7例。兩組患兒年齡、病程等相關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符合《腦癱指南及定義、分型、診斷標準修訂》[3]中相關診斷,經顱腦CT檢查為腦癱,患兒存在持續中樞運動障礙,運動功能障礙,骨骼肌肉發育異常等。中醫診斷標準符合《中醫兒科腦性癱瘓診療指南》[4]中腦癱診斷標準,舌質淡,舌苔少,脈沉細無力,指紋淡紅,舌苔少,舌較胖,脈細弱且緩慢,指紋淡紅等。納入標準:符合中醫及西醫中診斷標準;年齡均<5歲;近一個月未接受其他藥物治療;獲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對本研究知情且簽訂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免疫系統疾病;心臟手術史;伴有神經系統疾??;存在語言、聽力障礙;無法完成本次研究。
對照組采用針灸治療法,具體如下。采用頭皮針法治療,(1)取穴:選擇患兒四神聰穴、委中穴、承山穴、環跳穴、昆侖穴、肩髑穴、足三里穴、解溪穴、人中穴、太溪穴、太沖穴、曲池穴及合谷穴等,根據患兒病情另加穴位,上肢癱患兒加曲池穴、手三里穴、后溪穴、外關穴;下肢癱瘓兒加絕骨穴、環跳穴、陽陵泉穴、腰陽關穴等。(2)針灸方法:采用靳氏頭針,選擇長度為25 mm,直徑為0.35 mm毫針,快速刺入帽狀腱膜下,針體與頭皮角度保持成15°~30°,并捻轉2~5次,根據患兒病情留針30~60 min,1次/d,一個療程為30次,持續治療3個月。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聯合應用運動發育推拿法治療,根據患兒不同病情、體質選擇不同按摩手法,推拿手法要求持久、均勻、有力、平穩、滲透等。以患兒肝經和督脈為主,在肌肉走形方向或經絡循行部位,以推為主,使用復合推法加按法手法,根據患者部位的不同,可選擇推法、掌推法,調節患兒機體陰陽平衡。使用點揉、對按壓復合手法按摩患兒機體重要穴位,可有效刺激腧穴,具有活血止痛、調整臟腑的作用。采用揉、按、拍、滾等手法按摩患兒異常部位肌肉,可有效緩解痙攣發生;對肌力低下人群,采用重著手法,可提高肌力。為促進腦癱患兒肢體肌關節活動,可采用扳法、拔伸法等按摩手法,恢復患兒正常運動。依據患兒病情發展、體質、年齡等1~2次/d,20~50 min/次,持續治療3個月。
比較兩組患兒中醫證候療效、中醫證候積分、發育情況、并發癥。(1)中醫癥候療效:①患兒經治療后各發育指標、癥狀均獲得顯著改善,中醫癥候積分減少>75%視為顯效。②患兒經治療后各發育指標、癥狀均有所改善,35%≤中醫癥候積分減少≤75%視為有效。③患兒經治療后各發育指標、癥狀無改善并惡化,中醫癥候積分減少<35%視為無效。顯效、有效均視為有效。(2)中醫癥候積分:采用《中醫癥候積分量表》[5]評估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主要癥狀積分評分范圍為0~6分,包括發育遲緩、筋脈拘痙等;次癥積分主采用0~3分,包括言語遲緩、反應遲鈍、口角流涎等,得分越低表明治療效果越好。(3)發育情況:治療前、治療后采用粗大運動功能測量表(CMFM-66)評分,包括患兒翻身、爬、站、跳等88個項目進行評估,采用1~4評分法,總分162分,得分越高,表明患兒運動能力越好。采用首都兒科研究所0~6歲小兒神經心理發育檢查表,滿分100分,輕度智力低下為51~69分,中度為35~50分,中度為35分以下。(4)并發癥:統計兩組患兒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癲癇、發育遲緩、臟器損傷、肌力異常等。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中醫癥候總有效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中醫癥候療效情況 例(%)
治療前,兩組患兒中醫證候積分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均較治療前低,且觀察組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情況(±s) 分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情況(±s) 分
組別對照組(n=44)觀察組(n=44)t值9.247 5.090治療前12.48±3.78 12.82±3.53 0.436 0.664治療后5.54±3.24 9.21±3.11 5.421 0 P值00 χ2值P值
治療前,兩組患兒發育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GMFM-66評分、智力評分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發育情況(±s) 分

表3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發育情況(±s) 分
組別對照組(n=39)觀察組(n=39)t值P值GMFM-66評分治療前39.48±9.78 39.82±8.53 0.174 0.862治療后46.54±10.24 42.21±10.11 1.996 0.049智力評分治療前39.89±8.78 40.54±8.66 0.350 0.728治療后70.37±10.86 61.85±8.54 4.091 0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并發癥發生情況情況 例(%)
小兒腦癱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腦部是其主要病變部位,患兒常表現為認知、癲癇或行為障礙等[6]。小兒腦癱屬中醫中的“五硬”“五遲”“五軟”等范疇,腦癱患兒先天不足,后期調養不當,致使氣血失調,從而出現五臟六腑功能衰弱情況,導致疾病發生,若不及時治療,會嚴重影響生長發育[7-8]。因此,臨床需采取安全有效方案改善患兒腦癱癥狀。
中醫認為,腦部與其肝經和督脈阻塞密切相關,連接機體五臟六腑,對臟腑均有不同程度調節作用,肝經作為陰脈之海,可通過交會穴與任脈相連。督脈作為陽脈之海,能夠調節患兒機體陰陽平衡[9-10]。本研究結果表明,運動發育推拿法聯合針灸能有效改善腦癱患兒各肢體功能,加快智力發育,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張姝妤等[11]研究結果顯示,在中醫針灸基礎上聯合運動發育推拿法能夠有效改善患兒肢體運動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與本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分析其原因為,中醫針灸通過對患兒四神聰穴、承山穴、足三里穴、太沖穴、合谷穴等進行刺激,有利于疏通經絡、補肝益腎和開竅醒腦;同時,對患兒腦部各穴位刺激,可增加腦部血液流動量,增加腦部供氧,修復受損腦細胞,改善腦癱癥狀,使患兒粗大運動功能獲得提高[12]。此外,針灸療法具有疏通經絡、調節陰陽、運行氣血的作用,能改善患兒腦部血液循環,促進腦細胞的代謝,有效改善患兒四肢肌肉張力及關節活動度,還可促進患兒智力發育,改善患兒語言和聽力能力[13]。運動發育推拿法通過不同按摩手法對患兒肝經和督脈進行推拿,調節患兒陰陽平衡,增加肌肉張力,減少痙攣及肌肉萎縮發生,促進患兒機體正常發育,減緩病情發展,利于加速改善患兒運動功能[14-15]。同時,運動發育推拿法能夠刺激患兒感覺神經,增強神經興奮性,減輕運動障礙,并可調節氣血、疏通經絡等。腦癱患兒會出現較多并發癥,常見的有發育遲緩、癲癇等,針灸療法配合運動推拿療法能夠有效刺激患兒肢體感覺神經,提升神經對肌肉支配力,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運動發育推拿法聯合針灸療法,兩者相輔相成,充分發揮各自優勢,進一步改善患兒肌張力,促進智力發育,提升治療效果。本研究仍存在樣本容量不足、研究時間較短等局限性,臨床仍需繼續加大樣本量,將觀察隨訪時間延長,深入分析針灸聯合運動推拿法在腦癱患兒中的長期應用效果。
綜上所述,運動發育推拿法聯合針灸能夠提升腦癱患兒中醫癥候療效,改善患兒粗大運動能力,促進智力發育,減少并發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