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侯 靜

近日,北京市印發的《北京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以下簡稱《北京科學素質綱要》)提出到2025年,北京市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28%;到2035年,北京市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國際創新型城市同等水平。
科學素質是國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科學素質對于國家、社會以及公民個人有重要意義,那么,如何理解“28%”這一目標?與過去相比,新綱要有哪些新變化?提升老年群體科學素質有哪些具體措施?針對這些問題,《北京科學素質綱要》編寫組專家、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科技智庫中心副主任袁汝兵進行了深入解讀。
記者:《北京科學素質綱要》提出了2025年,北京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28%的目標。如何理解這一目標?
袁汝兵:自2006年《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以來,北京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取得顯著成效,公民科學素質水平大幅提升,2020年北京市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24.07%,完成了“十三五”發展目標,位于創新型國家的較高水平,接近科技強國水平。相比“十二五”末的17.56%,增幅6.51%,增幅居全國首位。
本次編制的《北京科學素質綱要》提出,到2025年,北京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28%。這一發展目標的提出,一方面是根據歷年公民科學素質調查情況,結合公民科學素質發展規律進行預測,經過多方研究和專家咨詢論證確定的;另一方面北京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必須落實以“首善標準”高起點推動,對標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對標率先建成高水平人才高地,對標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繼續保持全國“領頭雁”。
記者:為幫助“銀發族”跨越“數字鴻溝”,國家《全民科學素質綱要》首次提出老年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北京科學素質綱要》對提高老年群體科學素質提出什么新措施?
袁汝兵:當前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64億,“十三五”末,北京市60歲以上常住老年人口429.9萬,預計到2035年,北京市老年人口接近700萬,人口老齡化水平將超過30%,進入重度老齡化。
《北京科學素質綱要》以提升信息素養和健康素養為重點,針對老年人的科技素質需求,提高老年人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實現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
實施智慧助老行動。從科技的日常應用、網絡知識、防止詐騙、智能手機使用等角度設計科技培訓內容,鼓勵科普志愿者進社區、進農村,幫助老年人提升信息獲取、識別和使用能力。
加強老年人健康科普服務。廣泛利用媒體資源,傳播膳食營養、食品安全、心理健康、體育鍛煉、合理用藥、應急處置等知識,提升老年人健康素養。建立老年教育資源共享平臺。
我們還要實施銀齡科普行動。發揮老齡協會、老科總等組織作用,壯大老年科技、科普志愿者隊伍,組建老專家科普報告團。
記者: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北京科學素質綱要》在提高科普與創新、文化融合等方面部署了哪些重點工程?
袁汝兵:《北京科學素質綱要》部署六項重點工程,分別是科技資源科普化工程、科普智慧提升工程、創新文化發展工程、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基層科普能力提升工程、科學素質交流合作工程。
這六項工程的設計具體來看就是,要不斷增強科技創新主體科普責任意識,提升科技工作者科普能力;加強數字科普資源建設,推動智慧科普建設,推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深度融合,提升全媒體科學傳播能力;促進科普與科技創新、文化、藝術等融合發展,建設“首都科普”品牌,支持科普創作,發展科幻產業;優化科普基礎設施布局,促進科普資源合理配置和服務均衡;健全基層科普服務體系,加大優質科普資源下沉力度,促進基層科普服務能力提升;積極融入全球科普網絡,深入國際、國內交流與合作,搭建開放合作平臺,豐富交流合作內容。
其中,《北京科學素質綱要》新增了創新文化發展工程,努力促進科普與科技創新、文化、藝術等融合發展,營造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創新文化氛圍,推動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良好“軟環境”。
在建設“首都科普”品牌方面,要發揮北京科技周、北京科學嘉年華、北京市公民科學素質大賽等科普品牌活動的示范引領作用,積極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公眾科學日等活動,推動群眾性科普活動廣泛開展。推進科學跨年之夜、首都科學講堂、首都科創開講等視頻品牌建設,發展“首都科普劇團”,豐富熒屏科普、網絡科普和舞臺科普,促進科普多元發展。
同時,還實施科幻產業發展扶持計劃。設立科幻產業發展基金,打造科幻產業集聚區。辦好中國科幻大會,舉辦“北京科幻創意大賽”,支持科幻類小說、動漫、短視頻、微電影等形式的作品創作,推動開發融入創意元素和首都文化特色的科幻產品,促進科幻作品推陳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