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佳,韓慧儒,王玉琳,劉 晶
作者單位:066000 河北 秦皇島,秦皇島市第一醫院神經內科
后循環缺血性眩暈(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 PCIV)是神經內科較常見的缺血性腦血管疾病[1],臨床發病率較高,患者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減慢,常會伴有頭暈、惡心、嘔吐、耳鳴、平衡障礙和視物旋轉等表現,且癥狀常持續性、反復性發作,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及工作,若診治不及時,病情進一步發展,可導致急性腦梗死,甚至有可能威脅生命安全[2]。迅速控制眩暈癥狀和糾正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是PCIV的主要治療目的,臨床上以抗血小板聚集、臥床休息、抗凝和改善微循環等治療為主[3]。醒腦靜注射液是新型中藥注射劑,可抑制缺血再灌注誘導的腦神經細胞凋亡,減少氧自由基生成,抑制炎癥反應,改善腦細胞代謝和供血,促進腦功能恢復[4-5]。但有研究顯示,單用醒腦靜注射液治療PCIV效果有限,不能滿足臨床需要[6]。丁苯酞軟膠囊屬于抗腦缺血藥物,可有效改善患者中樞神經功能,通過多環節阻斷腦缺血引發的病理過程,進而改善腦缺血區微循環,加快神經功能恢復,促進患者康復[7]。基于此,本研究觀察醒腦靜注射液聯合丁苯酞軟膠囊治療PCIV的效果及對后循環血流速度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0月—2021年11月我院收治的符合納入及排除標準的PCIV 93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3例(56.99%),女40例(43.01%);年齡51~64(60.05±3.93)歲;病程7個月~4(2.30±0.82)年。此次起病至就診時間10~40(22.75±4.21)h。基礎疾病:高血壓病19例(20.43%),高脂血癥13例(13.98%),糖尿病12例(12.90%)。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將93例分為觀察組(47例)和對照組(46例)2組,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具有可比性。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納入標準:①有眩暈癥狀,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為PCIV,椎-基底動脈系統血流異常,管腔狹窄、閉塞,部分有動脈粥樣斑塊[8];②在發病48 h內就診;③年齡51~64歲,且性別不限;④對本研究使用藥物不過敏;⑤臨床資料完整;⑥患者和(或)其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相關知情同意書。
1.2.2排除標準:①其他原因導致眩暈者;②伴惡性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肌疾病及嚴重心、肺、肝、腎功能衰竭者;③意識障礙不能配合本研究治療者;④對本研究使用藥物過敏者;⑤臨床資料欠缺者。
1.3治療方法 入院后2組均予常規對癥治療,包括臥床休息、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環、營養神經及降壓、降糖、調脂等治療。對照組在上述治療基礎上予醒腦靜注射液(大理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53021638)20 ml加5%葡萄糖溶液250 ml每日1次靜脈滴注,連續治療14 d。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合丁苯酞軟膠囊(石藥集團恩必普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299)0.2 g每日3次口服,連續治療14 d。
1.4觀察指標
1.4.1臨床療效[9]:治療后,對2組臨床效果進行評價。患者眩暈及惡心、嘔吐等癥狀消失,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正常,為治愈;患者眩暈及惡心、嘔吐等癥狀顯著改善,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明顯改善,無自身及周圍物體旋轉感,可正常工作和生活,為顯效;患者眩暈及惡心、嘔吐等癥狀有所好轉,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有所改善,對正常工作和生活無明顯影響,為有效;患者眩暈、惡心、嘔吐等癥狀及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無明顯改善,不能正常工作和生活,為無效。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表1 2組后循環缺血性眩暈一般資料比較
1.4.2眩暈相關評分:治療前后,采用眩暈評估評分量表(DARS)和眩暈障礙調查表(DHI)評估2組眩暈情況。DARS根據眩暈程度分為0~6分共7個等級,評分越高說明眩暈程度越嚴重[10];DHI包括功能狀態、心理狀態及生理狀態3個方面共25個問題,總分0~100分,評分越高說明眩暈程度越嚴重[11]。
1.4.3后循環血流速度:治療前后,采用KJ-2V2M型經顱多普勒超聲(TCD,南京科進實業有限公司)檢測2組基底動脈、左椎動脈和右椎動脈血流速度。
1.4.4不良反應:觀察比較2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2.1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治療后臨床效果比較[例(%)]
2.2眩暈相關評分比較 治療前,2組DARS和DH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DARS和DHI評分2組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1)。見表3。

表3 2組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治療前后眩暈相關評分比較分)
2.3后循環血流速度比較 治療前,2組基底動脈、左椎動脈和右椎動脈血流速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上述動脈血流速度2組均較治療前增快,且觀察組快于對照組(P<0.05,P<0.01)。見表4。

表4 2組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治療前后后循環血流速度比較
2.4不良反應比較 治療期間,2組總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2組不良反應均較輕微,未予特殊處理或停藥后癥狀自然緩解或消失。治療期間,2組均無肝腎功能損傷等嚴重不良反應發生。

表5 2組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治療期間不良反應比較[例(%)]
近年,在神經內科中老年PCIV發病率呈現明顯上升趨勢。PCIV具有反復發作的特點,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2]。目前,臨床治療PCIV以抗血小板聚集、營養神經及改善微循環為主。
醒腦靜注射液主要成分為麝香、冰片、梔子和郁金等,具有抗氧化、增強大腦皮質興奮性、提高腦細胞代謝水平、改善腦組織供血等作用,且可抑制缺血再灌注誘導的腦神經細胞凋亡,減少氧自由基生成,促進腦功能恢復[13]。另外,醒腦靜注射液還可有效抑制炎癥反應,調節血管舒張因子和內皮素等,進而保護受損腦組織功能[14]。然而,有研究顯示,單獨采用醒腦靜注射液治療PCIV效果有限,不能滿足臨床實際需要[6]。丁苯酞軟膠囊是一種新型抗腦缺血藥物,有效成分為dl-3-正丁基苯酞,具有獨特的抗缺血性腦損傷作用,能通過多種途徑阻斷腦缺血導致的微血管痙攣和血小板聚集等病理生理過程,可通過提高腦血管內皮細胞一氧化氮和前列腺素I2水平、抑制谷氨酸釋放、降低細胞內鈣離子濃度、調節JNK通路和抑制氧自由基生成等機制,來改善腦缺血區組織灌注,調節缺氧狀態下腦能量代謝,減輕神經功能損傷和氧化應激、炎癥反應損傷,改善側支循環,恢復血腦屏障等[15-18]。因此,本研究觀察醒腦靜注射液聯合丁苯酞軟膠囊治療PCIV患者效果及對后循環血流速度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DARS和DHI評分2組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DARS和DHI是臨床評價眩暈程度的常用且有效工具。本研究結果提示醒腦靜注射液聯合丁苯酞軟膠囊治療PCIV患者可提高臨床效果,改善眩暈癥狀。后循環缺血是引起眩暈的常見原因,患者常在椎-基底動脈粥樣硬化基礎上,因動脈痙攣和微栓子栓塞引起椎-基底動脈不同程度短暫性或持續性阻塞,造成血流速度減慢[19-20]。目前,臨床上TCD可有效檢測后循環缺血患者血流動力學參數,并可通過腦局部血流量改變來評估患者病情,診斷敏感度較高[21-22]。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基底動脈、左椎動脈和右椎動脈血流速度2組均較治療前增快,且觀察組快于對照組。提示醒腦靜注射液聯合丁苯酞軟膠囊治療PCIV患者有利于增快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分析其主要原因為丁苯肽軟膠囊可促進微血管增生和增加血流灌注等。此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治療期間,2組總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且2組不良反應均較輕微,未予特殊處理或停藥后癥狀自然緩解或消失;治療期間,2組均無肝腎功能損傷等嚴重不良反應發生。提示醒腦靜注射液聯合丁苯酞軟膠囊治療PCIV患者并未增加不良反應,安全性良好。
綜上所述,醒腦靜注射液聯合丁苯酞軟膠囊治療PCIV患者可提高臨床效果,改善眩暈癥狀,增加椎-基底動脈血供,且安全性良好。然而,由于本研究納入病例數較少、病例選取范圍較為單一且未納入氧化應激等觀察指標,今后尚需繼續開展大樣本量多中心研究,并納入氧化應激等觀察指標,以更深層次地驗證本研究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