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康麗娜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今年的主題為“一起行動,為海洋恢復活力”。為更好地宣傳海洋功能,我國將全國海洋宣傳日與世界海洋日相結合,以“保護海洋生態系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主題。
與人類息息相關的海洋,占據地表71%,既是地球的主導系統,也是生命的起源。它不僅支持著多樣的生命形態和生態系統,更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資源。同時,海洋還是大氣中水汽的主要供應者、地球的天然空調,相同體積的海水存儲熱量的能力是大氣的2000多倍,這使地球能夠避免溫度的劇烈波動,更適宜人類生存。
每年夏季,來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濕氣流為我國帶來了豐沛的降水,滋養了中華大地,保障了炎黃兒女數千年的繁衍興盛。
我國地處太平洋西岸,管轄海域面積約為300萬平方千米,大陸海岸線18000多千米。廣袤的藍色國土、豐富的海洋資源,使我國躋身海洋大國之列,然而無論是海洋科技、海洋工程,還是海洋文化的發展,與海洋強國仍有較大的差距。為此,2012年黨的十八大正式提出了“海洋強國”戰略,開啟了“向海圖強、向海而興”的時代。海洋強國是指在開發海洋、利用海洋、保護海洋、管控海洋等方面擁有強大綜合實力的國家,建設海洋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戰略任務。當今,國與國之間海洋實力的競爭,已從最初的對海洋資源競爭變成了對海洋人才競爭。教育是人才之本,海洋意識的教育和培養是海洋強國戰略實施的重要保障之一。
據相關調查,在教育部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語文必修教材內容中,涉海文章占比小學階段僅為1.68%,初中僅為1.96%,高中也只有5.61%。這些數據基本反映了我國的海洋教育投入力度和海洋意識的普及程度。得益于地理區位優勢,沿海地區成了開展海洋教育實踐的先驅。每年的“6·8”海洋日,各沿海省份和城市均會舉辦相應的活動,以提升公眾海洋意識。一些沿海城市還開發了義務教育階段的海洋特色課程,如遼寧省大連市,山東省青島市、東營市,浙江省寧波市、舟山市,上海市,福建省廈門市,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等。以青島市為例,作為我國海洋科技較為發達地區,自2011年便提出開展“藍色海洋教育實驗”,并規定1—8年級的海洋教育課程每學期不少于9課時。2019年,青島市教育局提出了“加快建設全國海洋教育示范城特色市”的具體舉措,通過課堂上的海洋基礎知識普及豐富的課外實踐,極大地激發了青少年對海洋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也培養了對海洋的愛護意識和敬畏意識。
然而海洋不僅僅是沿海地區人民的海洋,建設海洋強國也不僅僅是沿海省市的任務。因此,海洋教育應該走入全國各地生根發芽,為我國的海洋強國戰略培養更多的人才。同時,沿海城市的海洋教育也不能僅僅止步于簡單的意識培養,而是應利用好自身的自然優勢、經濟優勢和文化優勢,將海洋科技、生態保護、海洋戰略、海洋法、海洋文化等這些深度的知識,充分挖掘融匯到教育中去,做好海洋教育的火車頭,以此帶動全國海洋教育的普及和發展。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邁入新世紀后,我國在海洋科技和海洋工程領域取得了矚目的成就,尤其是港口和船舶等制造業相關的領域。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我們的科學和技術水平仍然較世界先進水平有較大差距,在綜合大洋鉆探計劃、全球海洋綜合觀測計劃、世界氣候研究計劃等這些與海洋相關的全球科學計劃中,我國科學家的參與程度仍然很低。在海洋相關的國際組織中,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氣象組織、國際海底管理局等機構中,我國專家的身影更是鳳毛麟角。海洋人才的缺乏制約了我國海洋強國建設的步伐,而這恰恰是我們必須全面開展海洋教育的原因所在。
海洋的存在有3種方式,即作為自然存在的海洋、作為國土存在的海洋和作為文化存在的海洋。今后我們能否開發利用好海洋資源,保護守衛藍色國土,發展弘揚海洋文化,振興海洋事業,都需要全社會共同的努力與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