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 堃
目前,中科院物理所在國際上首次發明了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不用鈷,不用鋰,用的是相對比較便宜的鈉銅鐵錳。負極材料開創性地用無煙煤來做材料,無煙煤是能夠取得高碳比最便宜的原材料。這樣,在核心的正負極材料、電壓體系和電池設計中,實現了綜合的全體系創新,從而降低電池成本和提升性能。
目前,我國在鋰電池領域已經做到了世界級的突破,去年鋰電池在電動汽車領域的滲透率已經超過20%。但是這也帶來一個很大的問題,如果實現全面電動化之后,我國80%鋰電池的鋰元素-碳酸鋰都要靠進口。
實現電動化的初衷是為了破解進口石油依賴問題,現在又遇到了一個新的資源依賴問題——鋰資源80%在南美,跟石油一樣面臨著成本、戰略安全等問題。科學家及經濟分析師在十幾年前就預見到,如果全世界的汽油車都變成鋰電池驅動,南美洲可能就會成為新的中東。
除了電動汽車產業外,風電光伏也可能成為未來能源的重要供給路線,但新能源發電的間歇性與波動性對儲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電網的發輸配用必須是聯動的,所以對儲能電池的需求會更大。如果未來儲能或者新能源發電占到50%,配套5-10%的儲能電池,那對電池的消耗量就非常大,甚至超過目前對動力電池的需求。
一般來說,電池成本等于原料成本加上制造費用,分析目前鋰電池里面用的幾種元素,鈷是最貴的,所以有團隊在研制無鈷電池。鎳也是相對比較貴的,過去幾個月鎳價格波動很大。鋰也成了影響價格的重要因素,在過去1-2年內,碳酸鋰價格每噸從4萬元,最高漲到50萬元,漲了10多倍。所以元素成本對于電池成本影響是非常明顯的。
發展鈉離子電池,就是希望在新的電池體系中降低元素成本,不用鈷,不用鋰,把它替換成更廉價的鈉離子電池,從而實現電池成本大幅度降低。
鈉離子電池在原理上跟鋰離子電池是完全相同的,在制造工藝上也是類似的,目前和鋰電池生產線設備是兼容的。把鋰電池的正極材料、負極材料與電解液中的鹽替換成含鈉的材料即可,負極材料替換成無煙煤制備的負極,正極材料不用磷酸鐵鋰,用含銅的過渡金屬氧化物。
這在戰略上這是非常可行的,目前鋰電池所有核心技術,包括工藝設備都可以借鑒。在第一性原理下實現降成本,1噸碳酸鋰價格最高的時候是40-50萬元,1噸碳酸鈉的價格大概是2000-3000元,成本差距是巨大的。
對比鈉離子電池跟鋰離子電池,前者能量密度稍微低一些,能量密度目前最高超過160瓦時每公斤,但在低溫充電、低溫放電安全性與環保性上都有很大的優勢,對比鉛酸電池是碾壓性優勢,所以鈉離子電池是一種高性價比電池體系。
鈉離子電池能量密度不如鋰離子電池,不適合用在手機、筆記本,包括一些長巡航無人機等產品,但在低速電動車,包括目前的A0級的車是它的用武之地。另外,規模儲能是鈉離子電池一個核心戰場,未來在雙碳戰略目標下對儲能要求非常高,這是個千億到萬億級的新市場,是一個巨大的增量市場。
全世界已有多家公司做鈉離子產品,尤其寧德時代宣布做鈉離子電池之后,國內也有很多新的鈉電池創業公司出現。初創企業領跑,大企業開始布局,鈉離子電池共識逐步確立,國家對鈉離子電池是產業支持的新興方向,希望鈉離子電池真正實現從夢想到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