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洪
(國家管網集團 海南天然氣有限公司,海南 儋州 578001)
蒸發(fā)氣(BOG)壓縮機按照機構原理分為往復式壓縮機、離心式壓縮機、軸流式壓縮機;按照壓力又分為高壓壓縮機和低壓壓縮機。BOG壓縮機用于處理液化天然氣(LNG)接收站產生的BOG,從而保障LNG儲罐壓力運行安全,也被稱之為LNG接收站“心臟”。某公司LNG接收站配置臥式往復式壓縮機,在25%和75%負荷模式下出現(xiàn)二級出口溫度高的問題,導致該設備無法正常運行。通過一系列測試和研究分析,發(fā)現(xiàn)在25%負荷運行方式和75%負荷時的氣缸體積設計不滿足工況,通過改造措施解決故障。
該公司LNG接收站BOG壓縮機氣缸為雙作用,即端蓋側和軸側氣缸都做功。以端蓋側為例,當活塞由端蓋側始點位置向軸側開始運動時,端蓋側容積變大,腔內殘留氣體膨脹,壓力下降,與進氣腔產生差壓,當差壓大于進氣閥彈簧力時,進氣閥打開。隨著活塞繼續(xù)向軸側運動,將氣體吸入缸內,活塞到達內止點時吸氣完畢。隨后活塞又從軸側位置向端蓋側方向返回移動,此時吸氣閥關閉,隨著活塞的繼續(xù)移動,缸內容積不斷變小,已吸入的氣體受到壓縮,壓力逐步升高。當缸內差壓大于排氣閥彈簧力時,排氣閥打開,缸內已被壓縮的氣體開始排出。
該BOG壓縮機級數為二級,每級分A/B 2個氣缸,氣缸類型為無需潤滑、浮動、干式氣缸,進氣、排氣閥為網狀板式閥,負荷設置為0,25%,50%,75%,100%共5個模式,主電機為功率1.25 MW,額定轉速為490 r/min,額定電壓為6 kV,交流電頻率為50 Hz的三相感應電機,其他設計參數見表1所列。

表1 BOG壓縮機設計參數
在BOG壓縮機測試階段,依次在0,25%,50%,75%,100%負荷模式下調試壓縮機。當壓縮機調為25%負荷時,一級的進口溫度為-123 ℃,進口絕壓為0.111 MPa,運行一段時間后,二級的出口溫度逐漸升高,并達到溫度高報值135 ℃,而25%負荷下原設計的二級出口溫度為45 ℃,導致壓縮機在25%負荷下無法正常運行;當壓縮機調為75%負荷,一級進口的溫度為-122 ℃,一級進口絕壓為0.112 MPa,壓縮機二級出口溫度緩慢升高,并保持在95 ℃左右,75%負荷下原設計的二級出口溫度為18 ℃,實際溫度與原設計相差77 ℃,雖未超過溫度高報值135 ℃,但與原設計不相符。
一般導致BOG壓縮機出口溫度高的原因主要包括: 氣閥故障,活塞、活塞環(huán)、活塞導向環(huán)和氣缸襯套等磨損超標,工藝參數設置不合理,氣缸水平度超標等。
根據故障現(xiàn)象,如果存在上述情況,則壓縮機在50%,100%負荷時也應出現(xiàn)出口溫度高的問題,實際只有25%和75%負荷才出現(xiàn),且該壓縮機不可能同時因上述原因發(fā)生相同的故障。經分析,初步排除上述幾種原因,但需拆解壓縮機驗證。同時,核查入口溫度、入口壓力、介質成分等工藝參數,排除工藝參數設置不合理導致出口溫度高的問題。
根據故障初步分析,依次拆解該壓縮機進氣閥、氣缸端蓋、活塞、活塞環(huán)、活塞導向環(huán)、排氣閥等部件。
1)拆解進氣、排氣閥進行目視檢查,同時使用酒精測試板式氣閥的密封性,檢查結果為所有進氣、排氣閥工作正常。
2)使用框式水平儀檢查氣缸水平度,該壓縮機的4個氣缸水平度小于0.1 mm/m,滿足規(guī)范和設計要求。
3)檢查活塞環(huán)、活塞導向環(huán)、活塞、氣缸磨損情況,一級氣缸活塞環(huán)寬度設計要求18.7~18.8 mm,厚度設計要求14.7~22 mm,二級氣缸活塞環(huán)寬度設計要求15.7~15.8 mm,厚度設計要求12.7~19 mm,一級氣缸活塞導向環(huán)寬度設計要求54.5~54.6 mm,厚度設計要求13.5~15.97 mm,二級氣缸活塞導向環(huán)寬度設計要求49.5~49.6 mm,厚度設計要求13.2~15.47 mm,一級氣缸活塞直徑磨損不大于1.67 mm,二級氣缸活塞直徑磨損不大于1.3 mm,一、二級氣缸活塞與活塞襯套(底部)間隙不小于0.5 mm。經檢查,活塞環(huán)、活塞導向環(huán)、活塞、氣缸外觀正常,磨損程度滿足設計要求。
根據以上拆解檢查結果,進一步排除了氣閥故障、活塞磨損超標、活塞環(huán)、活塞導向環(huán)磨損超標、氣缸襯套超標、氣缸水平度超標的因素。
拆解檢查結果表明,該壓縮機本體構件未受到損傷,不會導致出口溫度高的問題,需排查其他設計方面。其中,活塞環(huán)原設計為圓形密封環(huán),依靠氣缸介質壓力使活塞環(huán)貼緊氣缸,達到密封作用。為驗證該因素是否為故障原因,對活塞環(huán)采取改造測試,即在活塞環(huán)里增加圓形鋼圈,增強活塞環(huán)與氣缸密封性。經改造測試發(fā)現(xiàn),改變的活塞環(huán)形式未能解決出口溫度高的問題,因此排除活塞環(huán)密封設計不嚴因素。
3.4.1 25%負荷運行時故障排查
通過核查,發(fā)現(xiàn)25%負荷運行方式跟其他負荷運行方式有明顯的不同,25%負荷狀態(tài)下,一、二級A/B氣缸端蓋側每隔10 min交替工作,即一、二級A氣缸端蓋側運行10 min,然后A氣缸端蓋側停止工作,轉變?yōu)锽氣缸端蓋側工作10 min,按照該方式依次循環(huán)。經設備廠家詳細計算,結合該壓縮機運行工況,發(fā)現(xiàn)氣缸在停止工作的10 min內,會殘留一部分相對溫度較高的BOG氣體,而進口相對較冷的BOG氣體未持續(xù)進入氣缸,經過多次交替運行累計后,逐漸導致二級出口溫度高的故障。
3.4.2 75%負荷時氣缸體積設計因素排查
25%負荷出口溫度高故障原因為交替運行方式不滿足工況要求,而75%負荷時一、二級的氣缸都在同時運行,二級出口依然存在溫度高故障,其原因需進一步分析。經核查,該壓縮機負荷為75%時,一、二級A軸側,一、二級B軸側/端蓋側在做功,而A端蓋側未做功。經廠家再次進行壓縮比計算和試驗,發(fā)現(xiàn)75%負荷時氣缸體積設計可能與工況不相符,導致二級出口溫度逐漸升高,即比原設計溫度高77 ℃。
通過對該壓縮機拆解檢查和分析研究,確定了25%負荷時A/B氣缸交替運行方式、75%負荷時氣缸體積設計不滿足工況為出口溫度高的根本原因。25%和75%負荷時的氣缸改進前后對比如圖1和圖2所示。

圖1 25%負荷時氣缸改進前后對比示意

圖2 75%負荷時氣缸改進前后對比示意
為解決該問題,改造措施及技術方案如下:
1)改變氣缸運行方式。在負荷25%時,原氣缸運行狀態(tài)設計為一、二級A/B軸側交替做功運行10 min,改造措施為取消氣缸交替工作方式,運行狀態(tài)改為一、二級A/B端蓋側氣缸同時運行做功,擴大氣缸體積。
2)增大氣缸體積。在一、二級A/B端蓋側各增加1個卸荷閥,增大了氣缸體積。由原來的3個氣缸做功變?yōu)?個氣缸做功,以達到相同輸出的流量和壓力。
3)拆卸舊端蓋,安裝帶有卸荷閥的新端蓋,同時修改機柜間BOG壓縮機電控柜儀表邏輯程序,解決出口溫度高的問題。
導致BOG壓縮機出口溫度高故障的原因有很多種,經過測試檢查和分析原因,得出25%負荷時A/B氣缸交替運行方式和75%負荷時氣缸體積設計不滿足該工況,是導致出口溫度高的根本原因。采用了在氣缸端蓋增加卸荷閥以增大氣缸體積和改變氣缸運行方式,測試記錄結果表明,該改造措施能夠滿足現(xiàn)場工況運行。同時,需注意在進行BOG壓縮機設計選型時,需慎重設計負荷運行方式,并精確計算氣缸體積,防止出口溫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