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前正 衛世全 吳銀國 彭換寶
目前,住宅工程采用的模板類型主要有木模板、鋁合金模板和塑料模板。木模板因單價較低應用廣泛,周轉次數過多時,混凝土不可避免存在較多質量通病。鋁合金模板初期投入成本高,20 層以下的住宅不適用[1,2]。隨著施工技術的不斷革新,建筑材料持續發展,出現了各種新型模板及相關施工技術的探究[3-6]。本文以濱湖菊園三標段工程為例,開展熱塑性纖維增強塑料模板施工技術研究。項目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濱湖新區玉龍路與城東路交口東南側,屬于拆遷安置保障性住房,總建筑面積約15 萬m2,建筑高度為81.2 ~98.9 m,結構形式為剪力墻結構。
(1)建立復合模板三維模型,采用專業軟件配模,深化人工配模方案,規范化出具模板施工圖及施工物料清單,實現配模程序化與科學化管理。
(2)復合模板采用LFT-D 在線模壓成型工藝,采用雙層邊肋設計,兩層邊肋中間用短加強筋連接,提高混凝土成型后的觀感及質量。
(3)使用定型化和標準化復合模板及專門開發的連接加固件,無需使用鐵釘等傳統加固材料,實現模數化拼裝,提高工作效率。
熱塑性纖維增強塑料模板是一種組合式模板,通過專門的配模軟件,按照施工圖建立結構三維模型,設定配模原則并選定模板類型,實現智能化組合設計和模數化拼裝。該施工技術采用了定型化組合設計、裝配式工業化建造方式以及工具化現場作業,以建筑物的開間、進深和層高的標準化為基礎,以鋼管、方鋼和方木條為主要輔助材料,以住宅工程剪力墻現澆鋼筋砼結構為主導工序,組織有節奏的均衡施工。
模板設計與加工→測量放線→模板安裝準備→墻、柱模板安裝→梁、板模板安裝→模板驗收→混凝土澆筑→模板拆除。
2.2.1 模板設計與加工
(1)建立結構三維模型,利用專門配模軟件進行復合模板設計,繪制配模施工圖和節點大樣,對每塊模板進行編號,標明龍骨和對拉螺桿的位置等。
(2)選取復合模板施工圖最不利受力板單元,驗算復核模板的強度、剛度、連接手柄抗剪強度以及對拉螺桿抗拉強度等。
(3)統計所有模板、連接件、輔件、加固件及其他材料的型號與數量,在模板工廠內進行加工與運輸等。
(4)墻體上端及墻梁相接處的小模塊模板采用廠內模板預拼,在廠內將小模塊模板合并為大模塊,減少現場施工。
2.2.2 測量放線
彈好柱、墻身位置線及支模控制線,支模控制線距墻邊線為500 mm。彈好門窗洞口位置線,測量并畫出標高線。
2.2.3 模板安裝準備
墻身鋼筋綁扎完畢后,確保鋼筋保護層墊塊已安置到位。首先,安裝預埋管線、接線盒和電箱,完成隱蔽驗收工作。其次,清理找平與模板接觸的混凝土地面面層,并控制地面平整度偏差在±5 mm以內。再次,根據樓層主控制線對柱墻外圍尺寸進行彈線定位,將所有墻柱邊線向外偏移80 mm 作為壓腳板邊線,并用鐵釘固定壓腳板。最后,清理干凈模板表面的水泥漿等雜物,涂刷好脫模劑,吊運至相應位置。
2.2.4 墻、柱模板安裝
按照“先橫墻,后縱墻”“先外墻,后內墻”“先內角,后外角”“先縱向長條模板,后橫條補齊模板”等原則進行安裝作業。
(1)外墻模板的安裝。利用塔吊將外墻外側已拼裝好的模板吊裝至指定位置,做好臨時固定,穿入止水螺桿等,然后拼裝外墻內側的復合模板。
(2)內墻模板的安裝。利用人工操作將內墻一側模板架立在墻體鋼筋骨架的一側,拼接完成后穿入對拉螺桿及限位套管,然后安裝另外一側模板并合模。
(3)內外墻、柱復合模板的加固。次龍骨橫向布置,主龍骨縱向布置;次龍骨的垂直間距為距首層墻柱復合材料組合模板底部300 mm 及600 mm 各1 道,其余為每間隔600 mm 設置1 道。為防止底部脹模,在壓腳板上方設置1道方鋼,并由主龍骨夾緊。主次龍骨每道采用雙拼方鋼管,對拉螺桿從2根方鋼中間穿過,并通過螺母鎖具連接牢固。復合模板加固立面圖如圖1 所示。

圖1 復合模板加固立面圖(來源:作者自繪)
(4)陰陽角模板的安裝加固。在結構陽角處,將外角模板拼裝于陽角一側,另一側拼裝尺寸適當的墻體模板并與該外角模板呈90°,模板間采用連接手柄連接。結構陰角部位布設內角模板,利用墻體模板進行橫向拼長及縱向拼高,保證墻體陰陽角的成型效果。內外角處加固安裝示意圖如圖2 所示。

圖2 內外角處加固安裝示意圖(來源:作者自繪)
(5)邊墻柱的下掛。采用附墻三腳架下掛外模,下口伸至下層墻頂以下大約200 mm。用下層剪力墻體上的穿墻螺栓孔洞將螺栓固定于墻上,再將三角形固定架與螺栓連接,調整至水平位置后,用外側螺母旋緊螺栓使三角架牢固附于墻上。邊墻柱外掛模板底座及附墻三角架安裝詳圖如圖3 所示。

圖3 邊墻柱外掛模板底座及附墻三角架安裝詳圖(來源:作者自繪)
(6)模板位置校正以及垂直度調整。采用吊磁力線墜掛鉛垂線,測量模板上、下口控制線距離,通過調整墻體兩側的斜撐鋼管長度來調整模板的垂直度。
2.2.5 梁模板安裝
(1)梁底模安裝。采用內角模板作為梁底模板與墻端或墻面模板的接頭,然后將預拼好的梁底模板與內角模板連接牢固。
(2)梁側模安裝。將預拼好的梁側模板與墻體模板進行連接,梁側模板與梁底模板過渡位置采用外直角模板進行連接。
(3)梁側模加固。當梁側高度大于400 mm 時,需水平間隔600 mm 設置對拉螺栓,用以拉緊梁側模板,同時將方鋼作為龍骨進行使用。梁側模加固安裝示意圖如圖4 所示。

圖4 梁側模加固安裝示意圖(來源:作者自繪)
2.2.6 板模板安裝
(1)支撐體系安裝。頂板支撐采用鋼管支撐,立桿高度依樓層設定,支撐邊距墻皮為500 mm 以內,中間立柱采用均分的方法,盡量采用1.2 m 的間距,不足處采用0.9 m 或者0.6 m 補齊。可預先在地面上彈出位置線,第1 層位置確定后,往上每一層應保持一致,以保證上下層立柱對齊。另外,上下至少設兩道水平橫桿,橫桿間距由碗扣情況確定。
(2)主次龍骨安裝。主龍骨采用尺寸為48 mm 的方鋼,其間距和立桿的間距保持一致,并根據墻體水平線調整高度。主龍骨安裝完成后,在主龍骨上面設置次龍骨。次龍骨也采用48 mm 方鋼,設置于模板拼縫處,根據標高拉線調平。
(3)鋪設頂板模板。頂板模板與內角模板組合完畢后,與墻柱頂部或梁側頂部連接。板底模板與墻柱模板的接頭處理示意圖如圖5 所示。

圖5 板底模板與墻柱模板的接頭處理示意圖(來源:作者自繪)
2.2.7 模板拆除
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要求時方可拆除模板及支架,采取先支的后拆、后支的先拆,先拆非承重、后拆承重的順序,從上而下拆除。拆除后的模板應集中堆放,經檢查合格后再涂刷脫模劑以備用。
采用模壓成型的高性能塑料模板,將標準模板和少量定制模板相組合進行現場模塊化安裝,提高了混凝土的施工質量,降低了勞動強度,加快了施工進度,提高了模板的利用次數,節約了材料費用和施工成本,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具有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