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愛月 姚小剛 王佳佳
社區作為城市抗災系統最基本的空間單元,是決定城市總體抗災水平的關鍵。將韌性理念與社區建設結合,可以提升社會基層組織單元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完善傳統災害管理體系,提升社區的整體韌性水平。如何讓社區公共空間具有韌性、提高空間利用率與抗災能力,同時讓社區更加宜居,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韌性社區對災害具有較高的預測預警、反應協調以及適應能力,在不完全依賴外部力量的前提下,能夠憑借自有條件使空間環境、社會結構等回到正常狀態;并且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能夠吸取災害經驗進一步提高社區的防災韌性[1]。其中,社區公共空間的韌性因素主要表現為設施因素與空間因素。
社區是居住、商業、教育、醫療及行政于一體的綜合體,完善社區關鍵設施,打造功能完備的功能空間是提升社區韌性的關鍵所在。目前,應急設施、醫療設施、衛生設施以及其他設施(學校、活動中心等)作為社區韌性系統的重要部分,普遍存在缺失與不完善的現象。
(1)應急系統不夠完善。高容積率、高密度的局部模式是現有社區的常態,導致多數社區缺乏大型綠地設施空間,應急通道基本上被雜物侵占,使得社區在面對公共衛生事件時陷入困境。
(2)設施定位不夠清晰。當下的老齡化社區,信息資訊的時效性、精準性難以保證[2]。現有社區應急空間的布局合理性與設施完備性都不足以抵御突發的災害事件,凸顯了社區設施的韌性不足。
要把社區作為一個功能完備的小城市進行建設,關注社區內的碎片化空間重構與社區激活。社區的休閑空間常見的有休閑綠地與戶外鍛煉空間,這類空間主要為居民提供休息與交往服務,但老舊小區的綠地建設普遍建設不足,場地分布不均,無法兼顧大部分居民的需求。大多數老舊小區無法達到社區內部自給自足,無法滿足社區內資源正常內循環的韌性需求。因此,共享理念被引入社區建設中,即單個社區內的空間資源可共享,共享多個社區重疊的大型空間資源,如學校與商場等,以此加強社區之間的聯系,實現城市資源的配置優化。早期的社區公共空間規劃多自上而下、重商業輕人文精神,導致社區缺少凝聚力;韌性視角下的社區公共空間的轉型要優化社區空間規劃與生活休閑空間,加強社區公共空間的韌性以及社區居民的個人韌性。
冗余性是指社區系統各部分的可替代性。在優化公共空間設計時,對空間的局部形式應采取單個空間的多功能化,多個空間的聯合多樣化,保證可以最大程度利用空間資源,形成多功能、靈活性的社區空間格局[3]。通過空間模塊化設計,分時段使用同一場地,組織平時與節假日的不同活動,服務不同類型的社區居民。例如,“蜂巢”模塊化空間設計(圖1)通過六邊形的模塊化設計,可以靈活應對不同群體的需求,對其進行個性化定制。模塊化的設施可以自行重組,單件之間也可互相取代,體現了設施與空間的冗余性。

圖1 “蜂巢”模塊化空間設計(來源:網絡)
功能性體現在空間的復合功能,即面對不同使用需求能夠快速切換場景的應變性和多樣性。建設復合功能的空間可以從以下3 方面推進。第一,優化復合功能空間在社區內的定位。整合社區公共空間的存量資源,以多中心分布的策略確定復合功能的場所,形成安全便捷的小節點空間[4]。第二,更新傳統的室內空間設計。使用多種設計手法如“虛擬空間”“復合空間”等對空間進行轉換、重組,形成開放、彈性的空間。第三,提高空間的利用率。更新消沉空間與零星空間,利用居民的人群分布和與使用習慣進行錯時共享,最大程度利用社區公共空間的資源,增加社區韌性,使居民的生活更加健康、便捷。
發生緊急事件時,韌性基礎設施能夠保證居民的生活如常運轉,并為社區居民提供穩健可靠的信息、物流和資源等。社區內的開敞空間既是人們的玩樂場所又是應對各類災害的關鍵空間,通過拆除廢棄空間和老化設施,營造開敞空間,形成空間節點。同時,按照安全環保的需求將各個節點功能串聯,以點帶面,優化其空間結構與功能,以期形成小型韌性空間,有效提升社區韌性[5]。鄰近社區之間的資源應當可以進行共享,如大型商場、校園等;還可以將小社區聯合成大社區,充分利用城市資源,實現社區之間的互通性。例如,立體停車策略對街道步行空間進行優化,在實現社區資源共享的情況下保證應急空間的互通性,促進社區居民共同應對。
國外成功的韌性社區更新案例有德國弗萊堡市的Vauban 社區,被譽為與居民共同呼吸的理想社區。Vauban 社區在設計初期,廣泛吸收多主體,如居民、規劃師與設計師等的意見,形成“讓居民自主塑造適合他們的環境”的設計理念。社區建設初期考慮到多元化的社會群體,既有高價住宅,也有大學生宿舍等。以多元化主體自主共建共同生活空間并輔助設計規范社區生活行為,如采用新型社區內的交通工具,減少私家車的使用,確保社區路況良好,將社區的內部公共空間變成可供兒童娛樂的安全空間以及鄰居們聚會的休閑空間,實現了社區發展、環保、經濟與文化并重的愿景。這種自主共建的社區,不僅提高了居民的心理韌性,更提高了社區的凝聚力,營造了一個生活友善的空間。
公共設施的布置需要考慮空間的彈性設計問題,尤其是社區活動中心、學校等包含大空間的公共建筑,設計時應當從常態化與非常態化兩種功能布局準備和考慮,以便為應急性場所預留空間與條件。同時,從空間布局和基礎設施設計上實現韌性建設,以多功能、靈活性的空間布置和模塊化、應變性的設施設計實現社區應對環境沖擊時的動態平衡,完成社區韌性建設[6]。提升社區公共空間韌性的更新策略如下。
(1)提高社區的自我復原能力。社區自身具有適應變化的能力,被動適應環境的改變,可以在社區公共空間內定點設置多功能、多樣化的公共基礎設施。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公共基礎設施的功能可變性能夠隨機應變形成不同的使用需求與空間布局,以此提升社區的韌性。基礎設施的應變能力體現在使用者和環境兩個方面,通過基礎設施的應變能力,滿足主體的使用需求變化,以此提高空間韌性。
(2)加強空間自主調控變化的能力。首先,優化消極空間,將閑置低效的空間作為節點,以點線面的形式與周邊設施結合,形成新的活動空間。其次,依據15 min 社交圈原則,以滿足人們步行可達的需求重新規劃社區功能區,高效利用空間并激發空間活力。例如,在步行道上加入“被動式健康”的理念設計,步行道路屬于社區內的線性公共空間,可以賦予多種復合型功能,在設計中注重人的尺度和感受,為行人提供舒適豐富的感知體驗。
(3)加強區域空間的協調性,進行多社區空間資源共享。避免出現過度建設,重復配置的情況,依據社區現狀走訪調研,將居民的實際需求置入規劃設計。例如,老人居多的小區以代際共享原則為主,對空間進行韌性更新;社區群體以青少年為主的則應考慮增設健身房、咖啡廳等,同時考慮在固有空間內進行多功能的復合設計,挖掘空間潛力,增加空間的復合使用功能,滿足不同的使用群體。此類空間的分時使用策略可以促進空間的有效利用,并且可以引入多社區共享空間的更新理念,要求社區之間互相溝通合作,形成大型社區空間資源,統籌空間資源[7]。
(4)增加社區綠地空間的可親性,營造無處不在的綠色。將社區中的邊角空間轉化為綠地空間,以點狀的形式分布在社區內的不同角落,減少社區的綠化壓力,并運用多元的設計手法增設綠地空間的趣味性與動態性。在大型綠地空間內,通過景觀綠植與路徑分割空間,以此營造私密、半私密與公共的綠地空間,吸引青少年與老幼等多樣化群體,激活社區公共空間。另外,通過多種綠化形式服務并滿足多樣化主體的戶外活動需求,營造親近自然的綠色空間,增強空間的可親性,有效緩解社區居民的心理壓力,增強主體的個人韌性,促進社區更好的恢復。
居民是社區公共空間的使用者也是建設者與維護者,但當下社區居民未能充分發揮主體作用。政府與居民的目標相同,即改善公共空間的質量,但由于規劃多自上而下設計,使得居民缺少社區公共空間認同感,減弱了居民對社區的情感依賴。因此,應將人作為社區公共空間研究的出發點,強調空間的功能、意義、價值和目標等研究,通過自主共建的建造社區方式,突出空間的“教化價值”,在實現城社區自身韌性發展的同時提升居民的社區認同感,促進鄰里關系和睦。可通過以下3 方面來實現。
第一,可以通過公眾參與機制實現社區營造。讓社區居民積極主動參與社區的更新,考察居民個體的主觀需求,同時通過人群的個體數據分析,了解居民的客觀需求。更新中還應考慮整體與客體之間的聯系與差異,實現社區公共資源高效分配。
第二,建設社區文化的空間。例如,對社區內邊角空間再利用,通過居民參與微更新的行為,讓自身與社區空間建立聯系,并喚起居民共鳴。
第三,提供多元化的戶外使用空間,提升社區生活的品質。結合社區自身需求,置入功能,滿足社區多主體的多樣化需求,加強社區居民為推動社區目標活動而做出貢獻的意愿和能力,也是在社區韌性提升中社區居民個體恢復力的體現[8]。
(1)老舊社區缺乏制度韌性,出現風險時無法及時通知,影響社區面對突發性災難時的反應速度,可以采取智慧化公共設施實現通知信息的準確性與時效性,讓生活更加便捷、人性化與智慧化。
(2)可通過利用社區的邊緣場地建立微型景觀小品、口袋公園等方式設立具有靈活性、動態性的韌性綠地,以適應不同年齡段的活動需求變化,促進居民的身心健康,提高個人的心理韌性。
(3)優化社區的步行系統,在慢行系統內增設節點空間,根據居住人群的年齡特征,進行個性化設計。對于老年人多的情況,可以在系統內每400 m 設置一處節點空間,節點中可考慮與幼兒空間結合,也可作為娛樂節點空間,增強社區的行走趣味,以人為本落實人體健康,增強居民的幸福感。
在韌性城市的時代背景下,更新社區空間加強其韌性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將韌性理念引入社區公共空間的更新中,通過分析當下社區公共空間中存在的普遍困境,提出韌性視角下社區公共空間的更新不僅要考慮社區設施與空間韌性,更應引導居民從使用者成為建設者,以此提高居民的心理韌性。應從社區自身的空間與社區居民的角度進行更新與優化,幫助提升社區公共空間的韌性,并嘗試為未來的社區公共空間更新提供新的思路。但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須順應社會與居民的發展和需求,在實踐檢驗中不斷優化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