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瑩 譚洪益 劉曉瑜
《基礎會計》是財會專業的基礎類課程,包含了會計專業的基本理論、方法與技能等方面的知識,同時還擔負著學生會計信息處理、會計理念理解、職業思維的養成以及邏輯判斷能力的形成的重任,是后續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審計學等課程的奠基石。
一般而言,在基礎會計里面,基本都是以中小企業為會計主體,確定其會計工作過程,然后向學生介紹工作過程所涉及的對象、內容、手段、組織、產品、環境六要素等,并且從知識層面考慮需要涉及到企業的生產與納稅以及相關會計處理等。基礎會計的課程教材順序是先介紹六大會計要素→會計科目與會計賬戶→具體業務的賬務處理→原始憑證的填制與審核→填制記賬憑證→登記賬簿→成本計算→財產清查→編制企業報表→會計工作規范,按照這個順序授課,不利于學生對真實賬務處理的充分理解,有很多同學學完基礎會計還不知道真正的業務流程是怎樣的,因此,按照一般納稅人企業會計賬務處理工作過程來設計講課順序,并加以實訓訓練,相信會有所改觀。這就要求授課老師要設計出適應零基礎學生的網狀的課程內容脈絡圖。
一個合格財會類人才的培養需要從專業素質、職業道德以及思政教育等幾個方面著手,而現階段財會專業的思政教育還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所以從長遠來看,為了更好的推進課程教育與思政教育無縫隙融合,需要做好課程思政教育的安排與計劃,全面推進思政教育進課堂、思政教育融課堂,穩步走上“大思政”的軌道,為培育基礎扎實、思想進步的財會的人才夯實基礎。
傳統方式的教學是老師按著本科教育的基本教學要求,按課本或者具體項目順序依次進行,先講基本理論、然后是實例講授、最后是布置作業,每學期大約布置2-3次作業,長此以往,課堂上老師與學生的互動少、學生參與討論不多,學生學習的積極態度與創新思維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同時,傳統的理論講授式教學很難實現學生的能力轉化,學生對會計理論學習和會計研究有畏難情緒,課堂參與度不高,久而久之,學生在文本與理論之間、知識與能力之間便會存在斷層。
目前,基礎會計課程的教學目標比較單一,考取初級會計師為目標占去了絕大部分時間,平時的期末考試難度也不是很高。總評成績包括平時成績和期末卷面成績組成。平時成績一般包括課堂考勤、課堂提問、測試以及課后作業等,一般占總成績的40%,期末考試卷面成績占總成績的60%。同時評價者往往是教師自己,缺少生生互評以及學生自評。因此,如何進行多維度的教學評價成為我們要深入探討的重要問題。
具體改革前的成績評價如下表1所示:
表1 《基礎會計》課程改革前的成績評價
本課程改革以“新商科”建設為基礎,以“OBE”理念為指引,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從教學過程中的“痛點”問題出發,實施課程的重建過程:
一是重構基礎會計課程體系脈絡圖;二是以學生專業能力與職業素養為導向無縫隙融入課程思政;三是以學生專業能力與職業素養為導向優化教學活動設計,構建了“雙軌互動、立德樹人”的全過程教學模式;四是以學生專業能力與職業素養為導向建立綜合評價體系,實現以評促學。
1.重構課程知識脈絡圖,提升學生專業能力
課堂教學以大美公司(增值稅一般納稅人)2017年的經濟業務為主線。為了使學生在課程結束后能夠擁有完整的基礎會計工作思路并熟練掌握基礎會計工作方法,重構以后的課程體系把課程分為10個部分,分別為:走進會計;會計6大要素;會計科目與賬戶;復試記賬;會計工作主要業務核算(供應過程的核算、生產過程的核算、銷售過程的核算、財務成果的核算);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成本計算與財產清查;會計報表;會計工作規范。這10個內容(見圖1)是按照基礎會計工作流程來設計的,既涵蓋了《基礎會計》課程的教學內容,又很好地展現出開展會計工作的基本思路。具體如下圖1所示:
圖1 基礎會計課程知識脈絡圖
2.無縫隙融入課程思政,增強學生職業道德與素養
在當前大思政背景下,融入課程思政尤為重要,具體如何融入,什么時候融入,融入什么思政內容,團隊進行了反復的研究,主要課程思政融入方式如下表2所示。
表2 《基礎會計》課程思政融入方式
3.優化授課過程,提高學生參與度
(1)優化教學活動設計
為解決學生參與課堂程度不高的問題,本課主要設計了3類活動,由輕到重、由易到難,分為低階記憶、中階轉化和高階提升3個活動類型,按照任務量、難度值以及能力培養邏輯布置在各教學環節中。具體如下表3所示。
表3 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的活動類型
(2)創新教學模式與方法
隨著我國信息化進程在教育行業的推進,學校各單位各部門線上教學技術也在不斷的發展,線上教學勢必成為教育行業未來不可或缺的一種教學方式。為此,團隊研究出了“雙軌互動、立德樹人”的全過程教學模式,所謂的“雙軌”就是指“線上”與“線下”,“立德樹人”主要是通過融入課程思政,“全過程”主要是指課前、課中與課后。
具體模式如下圖2所示:
圖2.“雙軌互動、立德樹人”全過程教學模式
“線上+線下”的全過程授課模式,能夠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要,如教育專家個人微博、經濟新聞、專業學術團體的網頁、專業電子書刊等,可幫助學生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學習、討論以及獲取在線幫助,從而實現真正的個性化學習。“線上+線下”教學能使教學過程由單純教師的“教”轉變成教與學雙向互動的過程。
4.創新教學評價體系
想要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到學習過程中,財會教師就必須創新課堂的教學模式以及對學生的課堂評價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評價的目的并不僅僅是評價結果,重要的是結果的反饋,所以任課教師要做好班級同學的評價結果分析,根據學生的整體學習情況以及具體的分數來劃定等級。
基于此,本教學團隊研究出了一套課程綜合教學體系,與傳統教學評價不同,該體系對學生的職業道德、知識、技能與素養、溝通與交流、自我認識能力等方面進行多維度評價。
評價結構主要包括三個部分:線上成績、線下成績以及學生自評成績。線上成績占總成績的30%,主要通過學習通系統自行統計,考核的內容主要有簽到、線上互動(包括討論、搶答、選人以及發言次數等)以及線上課程資源(視頻、作業、案例等)的完成程度等,主要的價值在于評價學生的溝通與思考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線下成績占總成績的65%,主要通過老師自己計算統計,考核的內容主要有期末考試成績、實訓考核成績以及課程思政小論文成績,主要的價值在于評價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職業素養以及職業道德;學生自評成績占總成績的5%,考核的內容主要有自身的團隊協作能力、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自身掌握課程內容的程度等,該部分評價內容的主要價值在于提升學生的自我認識能力。具體的綜合評價體系如下圖3所示:
圖3 《基礎會計》課程綜合評價體系
然后,教師可以根據綜合成績劃定8個等級:A+、A、B+、B、B-、C+、C、C-,原則上A等級約占10%,B等級約占35%,C等級占55%,其中C-等級為不合格,不合格比例一般不超過5%。具體的標準如下:
表4 《基礎會計》課程評分標準
課程講授結束后,教師一定要進行深度教學反思,以學生為中心從多方面進行教學反思,多問自己幾個為什么。針對基礎會計課程長期的授課過程,團隊成員總結出一套反思的方法,進行教學反思的時候主要從教育觀念、教學任務、教學能力以及學生的學習行為能力四個方面的內容進行教學反思。具體反思內容如表5所示:
表5 教學反思具體內容
本論文抓住《基礎會計》課程教學中的“痛點”問題,對該門課程教學進行了以下創新:一是重構課程體系脈絡圖;二是無縫隙融入課程思政;三是優化教學活動設計,構建了“雙軌互動、立德樹人”的全過程教學模式;四是建立綜合評價體系,實現以評促學。該論文的相關內容肯定還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未來再次實施的過程中會根據具體課堂情況進行進一步的修改與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