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康》·中國小康網 蘇楓
每天看一張老報紙已經成為李舒的生活習慣。她將自己的生活形容為“偵探”,在老報紙里尋找一些很有趣的線索和故事。本期記者獨家對話李舒,探討她的創作心路。
《小康》·中國小康網:新書的關鍵詞之一是“優雅”。您認為什么是真正的“優雅”?
李舒:在我看來,真正的優雅是—我們內心保持善良,保持堅定,保持有希望,以及我們不做突破自己底線的事情。我們能夠守住這幾點,去做一個內心優雅的人。這和你外在穿什么樣的名牌,你畫了怎樣的時髦妝容,你是不是要去做醫美,我覺得這是沒有關系的。因為尤其是在現在這個時代里面,保持內心的鎮定,或者說不管遇到什么樣的事情(比如今天股票跌得這么厲害)內心也要保持一點平靜,保持一些體面。現在大家都太容易激動了。
《小康》·中國小康網:在“山河小歲月”公號寫作和新書出版過程中,您個人經歷過“焦慮”時段嗎?如何克服?
李舒:首先要承認這個焦慮的狀態。焦慮是一種常態,或者說焦慮就是我們整個生命過程當中必經的一個階段。第二,你要學會和你的焦慮去相處,不要刻意壓抑自己,有的時候就是適當去發泄一下、哭一下也未見得是壞事。但是你要知道,不能長久地沉浸在這個情緒里。我焦慮了一天,但是這個deadline它還在那里,我什么也沒寫。ok,我已經給了我的焦慮有一天的時間了,那其實已經夠了,然后,第二天我會說服我自己,把工作任務分成幾段,我今天如果能夠做到哪個階段任務,我就給我自己一個小小的獎勵,比如吃一客冰淇淋,比如吃個肉包子加白糖糕。
《小康》·中國小康網:wait and hope,書封上這句話,是您的座右銘,同樣給了許多讀者以信心。在此之前有過其他座右銘嗎?能否談談您個人座右銘的變遷過程?
李舒:我18歲寫作文,看到弘一法師有一個對聯,“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我曾經歷一段時間,特別看重別人的想法,或者別人怎么看我。但現在我是中年人了,相當于這輩子過去一半了,至少40%過掉了。40%過掉了這個概念就是你想象你手機上還有60%電的時候是個什么狀態呢?作為人類,生下來唯一能確定的事情就是我們會死。我們在通往死亡的路上。未來不論是你自己生病還是你家人生病,你以后會遇到越來越多這樣的選擇。你一定要記住的一點是,不管做什么,其實沒有對和錯,你做過了以后就是做過了,千萬不要回頭去想。wait and hope,等待,充滿希望的等待。
《小康》·中國小康網:王家衛導演對您的評價是,“她人如其名,文字舒服,為人處事讓人舒心。”您對王導的評價是什么?
李舒:王導不是拖延癥,他只是完美主義,所有的事情都希望在他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做到最好。他的心里其實有一個基準線,但是他的線比我們普通人要高很多。
比如,在電影《繁花》拍攝過程中,他會突然看到一些新的可能性,這時候會覺得,如果這個不做到,會對不起觀眾,也對不起自己心里那根線。他是非常注重質量的一個人,而且他會覺得這個事情達不到標準,就是不行,就是不可以。
他會非常細節去要求這件事。同時因為他是巨蟹座,其實是很溫柔細膩的,非常的耐心、細心。在上海封控過程中,在自己物資也不是非常夠的情況下,給我家送菜送水果,一直很關心我爸的治療。
《小康》·中國小康網:從《山河小歲月》《民國太太的廚房》到《從前的優雅》,可以明顯看到您在民國這個領域不斷拓展、深耕細作。能否談談是什么機緣,令您決定選擇了這條主線,來不斷創作?
李舒:我喜歡記錄這些俗世中的點滴、這些普通人的體面與倔強,不輸給我曾寫過的任何一個故事里的主人公,我也喜歡記錄那些閃光名字的普通一面,比如抱怨有做不完的家務的林徽因、為了生煎勇斗小偷的張愛玲、發誓要好好學習再也不打牌的胡適。無論是誰,放到歷史的長河里,都不過是大時代里的一粒塵土,有的人留下姓名,更多的人則默默無聞,塵歸塵,土歸土,仿佛從來沒有來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