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 蓓
中華文明的起源是中國考古學最重大的研究課題,也是世界人類文明史研究中備受關注的焦點之一。在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中國經濟大講堂》節目中,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巍為我們講解了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形成。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這種說法我們每個人都耳熟能詳,但是國外考古界對于中華文明的起源卻有著另外一種聲音。1987年單位派遣我去日本留學,我驚愕地發現他們認為,中國文明是從商代晚期,也就是以殷墟為都城的時期算起的,因此,中華文明只有3300 年的歷史。他們的依據是,文明形成的標志有“三要素”——冶金術的出現、文字的使用和城市的出現。如果按照這個標準來看,中國確實在殷墟時期才符合“三要素”。
2004 年,中國考古界啟動了一項超級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農業的出現是文明起源的基礎。根據考古發現,世界上的幾大農作物中,至少水稻、粟(小米)、黍(一種黏的黃米)、大豆都是中國原產的。大約在1 萬年前,中國南方出現了水稻,北方出現了粟和黍。在浙江省中部的浦江縣上山遺址中,發現了萬年前的稻谷遺跡,這是一個大發現。關于水稻的起源一直有爭議,其中有一種說法是水稻起源于印度,因為印度發現了6000 年前的水稻。而萬年水稻發現后,證明了中國水稻產生的年代大大早于印度。
大約在農業出現的同時,中國和東亞地區出現了陶器。在西亞地區,大約也是在1 萬年前出現了小麥栽培,但是他們的陶器出現得很晚,而在中國,農業、陶器和磨制石器是同時出現的。陶器的發明也是中國人對世界的一大貢獻。
國際學界一般認為,粟是中國原產的,但是關于黍的起源有過爭議。當時多數人認為黍起源于西亞,因為在西亞發現了6000多年前的黍。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我們用DNA 技術研究中國北方地區的黍和西亞地區的黍,結果發現,經過精確的測年,西亞地區號稱有6000 多年歷史的黍,其年代都不早于4500 年前。而且它與我們國家有7000 年歷史甚至萬年歷史的黍在DNA 的遺傳上具有一致性。這說明什么?說明粟和黍都是中國原產的,后來向西傳播了。
至于上述文明形成的“三要素”標志,我們發現是從古埃及文明和兩河文明中概括出來的,世界上有很多其他的文明并不符合“三要素”。比如,中美洲的瑪雅文明令人嘆為觀止,但他們沒有冶金術,輝煌的印加文明也沒有發現文字。所以,這“三要素”并不是具有普適性的原則。
根據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考古發現,我們概括出了判斷文明形成的標準。第一,手工業專業化。第二,人口顯著增加,并出現了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就是都城。第三,社會顯著分化,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社會結構,出現了掌握軍事權力和宗教祭祀權力的王。王權管理的區域性的政體,形成了早期的國家。
簡而言之,大的城、大的墓葬、大的宮殿、一整套的禮器的出現,這些就是我們從考古上判斷文明形成的標志。這些標志,既符合中國的情況,也適用于世界上其他國家,只不過具體的表現形式有所不同。比如手工業專業化,在西亞表現為冶金,在中國則是琢玉,但這些高技術含量的手工業無一例外都被王族以及權貴階層所控制。
因此,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是這樣的:從8000 年前開始起步,以農業為基礎,開始出現分化的端倪;6000 年前加速發展,社會分化明顯加劇,最具代表性的是大型中心性的聚落和規模較大的墓葬開始出現;5000 多年前,出現大型的都邑型的城址,有了權貴階層,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社會結構,從此進入邦國文明或者古國文明的階段,其中,頗具代表性的是安徽凌家灘遺址和良渚文化;經過4300 年前到3800 年前陶寺遺址、石峁遺址這樣的過渡時期,到了距今3800 年到3500 年,以二里頭遺址為代表,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那就是以中原地區為中心的一體化格局。中華文明從邦國文明的階段發展到了王國文明的階段,也就是夏王朝、商王朝的階段。從商到周,封邦建國,實現了前所未有的中原王朝對廣大地區的控制,王朝形成了比較系統的禮制。再后來,以秦始皇統一中國為標志,中華文明從王國文明進入帝國文明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