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澤球
詩歌追求時光的意義,如同某些科學家所為。區別或許在于,詩人在已知中去發現未知,而科學家在未知中去創造已知。詩人力圖發現的未知,不僅僅是日常生活中被忽略或者丟失的細節,同時也是他從中發現的意義——具有詩的方式的意義,而不是訴諸于教科書式的教誨。愛因斯坦創造了會拐彎的時光,詩人把它們變成交叉的小徑。
在人與世界之間,是語言讓人獲得遠超過其他動物的認知能力,當語言創造了人與世界之間的另一種存在,我們有理由讓它具有更完美的可能。詩歌就是代表那種可以讓精神棲居的世界之上的世界,盡管它從來不會完美,盡管它始終沒有脫離大地,但它讓大地說出另一種語言,區別于具體目的的實用。對詩人來講,詩歌可以讓他擺脫外物的役使,并與他一道踏響時光的小徑。
詩歌的顯微鏡,找出那些被隱藏的、毛細血管般的事物。詩人有時并不是一個詞語的命名者,他似乎更像一個詞語的發現者,事物——真實的、具體的事物讓他說話。詩歌為我們在夾縫般的天空里,找回過去——那是我們今天的某種真相,它們不能被遮蔽。詩歌在抒情的同時,完成記錄。
在不斷自我陌生化的時代,遺忘成為消解失敗和痛苦的有效工具。而詩歌對抗遺忘。
個體歲月越是成長,越是離未知事物更近。書本、經驗,并沒有令時光具有填滿儲藏器皿的特征,反倒讓這器皿的空間變得更大,更像可以容納我們始終無法達到的無限。博爾赫斯在一篇小說里寫到“阿萊夫”,據一位數學教授所講,“阿萊夫”在數學里代表無限,可以是無限大,也可以是無限小,將無限放到有限的容器里,只有詩人敢于如此。
博物館里有那么多我們不知道的事物在沉睡,盡管它們不時從熟悉的書本里木舟般劃過。而詩歌呢?我們詞語的木舟總是把我們驚醒。詩歌在用最小空間容納廣大世界方面,與博物館的功能并沒有區別。詩歌的空間取決于它所容納的事物,如同我們的內心。
詩歌的絕對,是因為詞語世界在映射、指代真實世界方面,可以構成另一個世界——同樣真實的世界,歡愉和疼痛。
想象和比喻可以為詩歌注入奇異的色彩,但不一定能加入命運。詩歌如果有命運感的話,那一定是寫下它的詩人曾經赤足走過某條命運的炭渣路,每一行文字都會讓他真實而具體地疼痛。
每個人都有舌頭上的負擔,放著“言辭”,但不是“語言”。“語言”來自誠實的本質,而“言辭”意味著掩蓋。
而詩歌恰恰是在“巴別塔”之后繼續融合世界各種語言的梯子,它讓人類的精神上升,而不是墮落。在這個互聯網空間日益壓縮現實空間的時代,不要寄希望網絡的開放性改寫詩歌的傳播史,民間詩刊的存在價值始終在于嚴肅寫作的獨立性和邊緣性。
詩人視語言為宇宙的秘密。對語言秘密的不倦探索和深刻洞察,讓他企圖接近世界的本質,這跟數學的努力似乎是一樣的,誰能肯定這物質世界其實不是由文字或者數字所創造出來的?人工智能算法正將人類的進化和肉身結構變成數字形式,而詩歌文字代表另一個映像和虛擬,它指向精神的構成,這兩者都影響我們對世界本質的認識。
詩人傾向于寫出虛擬的事情,看上去是向現實中讓他膽怯的事物低頭,但詩人知道自己在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