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鳳,覃詩琦
(1.江門職業技術學院,廣東江門 529000;2.暨南大學,廣東廣州 510000)
2019 年4 月30 日,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了《高職擴招專項工作實施方案》,重點面向普通高中畢業生、中職畢業生、退役軍人、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和新型職業農民等群體開展高等職業教育,為提升社會經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高職院校擴招100 萬,表明我國的高職教育開始進入大眾化、平民化時代,已經成為高等教育向前發展的基本任務,也成為高職教育義不容辭的使命。實施“開放入學”后,招生門檻降低,生源背景多元化,如何保證辦學質量,已經成為高職院校急需解決的一項難題。擴招并不是單純地降低招生門檻和畢業標準,而是要結合多元化的生源,如何在立足未來特色化、專業化發展角度,以質量優先,面向市場,提前對可能產生的影響和挑戰進行因應,對于高職院校未來的高質量發展來說至關重要。
1.生源多元化將成為常態。高職教育與高等教育的傳統生源主要以高中學校生源為主體,所占比例較高。而高職擴招100 萬后,意味著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和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和高職教育的生源結構發生明顯的變化,非傳統生源比例增加,如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逐漸進入高等教育和高職教育中,成為學習主體。高職教育面向普通大眾開放,在終身學習和教育的觀念影響下,未來將有相當數量的非傳統生源進入高校,各種年齡段結構和學歷背景結構的生源將出現在大學校園中,與傳統生源一起接受高等教育。與以往單一的高中應屆畢業生生源結構不同,未來高職院校的生源結構特點將會變得更加多元,在國家政策的指引下,非傳統生源的數量和占比都會有明顯的提升,生源呈多元化是必然趨勢。[1]
2.學生發展需求差異化趨于明顯。傳統高職教育大學生的發展需求較為重視知識的應用價值,更加側重高職教育的實用價值。對于他們來說,接受高職教育的基本發展需求就是能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進入高職擴招發展時期,非傳統生源與傳統生源相比,他們具有更強的自我發展意識、意愿和能力,因而他們的發展需求更為明確具體,他們可能是某個部隊退伍的軍人,希望在高職院校學習中,學習到更加實用實際的技能,能夠更好地服務社會;他們可能是某個企業的工人,希望通過高職教育,掌握前沿的理念、技術和能力,能夠解決企業發展中的觀念問題、技術和管理難題;他們可能是某個鄉村的農民,希望學習深造,提升自身的素質和能力,為自己實現更加體面的就業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隨著擴招發展,多元化生源催生不同的發展需求,迫使高職教育轉型升級以適應趨勢需要。
3.對傳統辦學模式產生沖擊。高等職業教育擴招100 萬人就意味規模擴張30%,屬于“跨越式”擴張,加上時間比較倉促,這對于大多數職業院校來說要面臨師資、資源投入,以及后勤服務等方面的挑戰。近些年高職院校的評估結果顯示,很多學校的軟硬件設施達標率不高,有些學校甚至達標率在50%以下,因此,大規模擴張勢必給辦學帶來壓力,還極有可能會推動辦學定位與辦學模式的變革。
4.對人才培養模式提出新挑戰。在高職擴招的背景下,由于生源的多元化,學生發展需求趨于差異化,擴招專業生源不均衡造成專業細化辦學成本過高等問題,對于高職人才培養是一種挑戰,單一的人才培養模式很難適應擴招生源需求。因此,各高職院校應根據地方經濟發展需要以及學校資源情況,采用靈活的人才培養模式,幫助擴招生源高質量地完成職業教育。[2]
在百萬擴招背景下,將“現代學徒制”和“特色培養”等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引入到人才培養過程中,按生源教育需求不同歸類到相應專業群,根據生源社會實踐背景和就業需求不同分配到專業群不同培養模式班級,構建專業群通識課程體系,按大類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個人職業發展需求素養,有效解決擴招后專業多、專業生源不均衡帶來的資源不足問題,按專業群培養拓寬了學生的就業面,有效提升了學生就業競爭力,實施“現代學徒制”和“特色培養”校企合作培養模式,有效幫助有就業背景或有提前就業意愿的學生實現不脫崗學習,在規范的校企合作培養人才中進一步提升自己技術技能,實現崗位層級跳躍,提前實現自我價值目標。
1.開展“現代學徒制”和“特色培養”的混合培養人才研究與實踐。將商貿類專業擴招學生按教育需求分配到現有的“旅游管理專業群”和“市場營銷專業群”,對提前有就業需求的學生,安排到“旅游管理”和“市場營銷”兩個專業學徒制班,對有實踐需求的學生安排到校內特色班,通過分層分類教學實踐,了解不同層級學生的學習效果,總結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收獲。
2.構建專業群通識課程體系。目前的生源包括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他們具有更多元的發展目的和較強的自我發展意識,他們來自各行各業,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但缺乏系統的職業素養、職業技術技能培養,職業拓展面不夠寬,擴招專業生源不均衡造成專業細化辦學成本過高,針對以上問題,構建專業群通識課程體系,按大類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個人職業發展需求素養,既優化教學資源,又拓寬學生就業面。
3.構建多元化的教學評價體系。針對多元化的生源現狀,課程考核實施“積分制”,主要包括職業素養課程、個人職業發展需求課程、專業技術技能基礎課程、崗位(群)技術技能課程四大課程模塊考核,每個模塊設定積分范圍,專業群通識課程模塊可根據自身職業發展需求選修完成,非通識課程模塊可以采取社會實踐成果互換積分制,由“雙導師”共同評價,可以用完成校內生產性基地真實項目結果、“學徒制”或“特色培養”師傅提出完成的(工作)項目結果作為評價成果;專業群內引入多個“1+X”證書,推進學歷證書和技能證書的相互銜接,制定學習成果認定與積分轉換的標準與方法。評價過程采取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重點突出以實踐、技能考核代替課程考核,發揮擴招生源具備一定實踐經驗優勢,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激發他們的學習活力,幫助他們順利畢業,保證了高職擴招后的教學質量。
4.構建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與地方龍頭企業開展“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探索,通過“工作與學習相結合、學校與企業相結合”,促進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發展;通過企業投入、提供技術等多種形式,在校內、企業共建實習實訓基地、生產性實訓基地,充分利用學校場地、技術、人力資源優勢,把生產車間建到學校,不斷強化學校與企業的合作,有力地促進了生產和教學的良性互動,建立校企合作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
1.混合培養,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本項目在現有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基礎上,改變傳統生源培養方式,以產業定人才,按專業群培養,實施分層分類教學,引入“學徒制”和“特色培養”混合培養,既符合擴招生源需求,又可以拓寬特殊生源的技能提高途徑,實現不脫崗學習的人才培養模式,對于各類專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2.分層分類教學,滿足個性化發展需求。結合生源需求進行專業群分類,開展通識課程學習,拓寬學生知識面,優化教育資源;根據生源的社會實踐背景和提前就業意愿等進行二次分類教學,滿足個性化發展需求。
3.以技能作評價,提高人才社會適應性。針對擴招生源實踐經驗豐富特點,制定用校內生產性基地真實項目結果、校外“學徒制”或“特色培養”師傅提出完成的(工作)項目結果作為評價成果代替課程考核的評價方法,或以“1+X”證書互換積分辦法,有效發揮學生優勢,又能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人才培養質量更接地氣。
4.協同育人創新,受益面廣。通過實施“現代學徒制”和“特色培養”,企業師傅與校內教師共同參與育人全過程,真正實現“學生、企業、教師”多贏。首先,高職業學生是本課題研究成果的最大受益者,他們可以在不脫崗學習的人才培養模式下,既可以實現自己的基本發展需求,又可以獲得崗位拓展技能,增強自身社會競爭力。其次,教師,本課題引入“學徒制”和“特色培養”混合培養,實施“雙導師”全程育人,倒逼教師深入了解企業,提高自身專業技術技能,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和社會服務能力。第三,學校,本課題按專業大類進行人才培養,節約了人才培養成本,優化了教育資源,培養了校內師資;開展校企全過程育人實踐,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增強了學校競爭力。第四,企業也是本課題研究成果的直接受益者,企業可通過直接參與人才培養,獲得高技能人才,反哺企業,創造了經濟效益,有利于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3]
1.鼓勵企業加入職業教育,推動建立省級產教融合城市。由相關部門出臺產教融合型城市評選政策,引導各地區政府部門重視地方產教融合,引導地方政府給予“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的組合式激勵,實施稅收優惠政策,建立地方產教融合型企業重點申報與培育機制。積極培育本地規模大、教學條件好的企業申報建設國家、省級產教融合型企業,試點企業興辦職業教育的投資符合條件的,可按投資額一定比例抵免該企業當年應繳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支持企業與學校開展“訂單培養”、“現代學徒制”等合作,協同育人。(《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培育數以萬計的產教融合型企業”的目標)。積極研究和創造條件,支持條件成熟的市建設成國家級產教融合型城市(教育部等九部門《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 年)》:“建設一批產教融合型城市,推動試點城市建設開放型、共享型、智慧型實訓基地”)。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機制創新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完善行業指導和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創新現代學徒制等人才培養模式。
2.地方政府參與職業教育,政策上支持地方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在高職擴招背景下,我國高職教育開始進入大眾化、平民化時代,由于生源的多元化,學生發展需求趨于差異化,擴招專業生源不均衡造成專業細化辦學成本過高等問題,對傳統高職教育帶來挑戰,高職教育面臨轉型升級,這需要地方政府主動參與高等職業教育,在政策上支持地方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第一,地方政府應針對地方高等職業教育制定相應的支持配套政策,引導各界參與到高等職業教育,鼓勵企業把部分資源投入到與高職院校的聯合辦學、聯合育人。[4]第二,地方政府應加大對高等職業教育的財政性教育經費支持力度,設立高等職業教育專項基金,確保高等職業教育生均經費撥款及時足額撥付和其他建設項目支出,對多承擔擴招培養任務的高職院校給予配套經費支持。第三,地方政府應落實好政府購買服務制度,向高職院校購買更多職業技能培訓服務,間接支持高職教育。第四,地方政府牽頭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地方職教聯盟平臺,鼓勵校企之間、校社(社區)之間、校區(開發園區)之間合力面向員工開展高端教育培訓,實現招生、培養與就業的一體化;制定政校企聯動合作機制,保障校企合作正規化、常態化發展。第五,地方政府應結合地方產業布局,通過條件篩選的辦法選擇有特色有規模的產業企業與高職院校聯合成立各產業學院(基地),聯手承擔當地產業人才培養任務。根據企業培養人才的數量及質量,通過購買服務和產學研項目獎補傾斜、稅收減免等方式反哺這些企業。第六,地方政府應對企業辦學和民營資本的投入辦學,在用地、用人、招生、等政策上給與傾斜,并在辦學經費融資和教育經費獎勵上給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