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佳麗
(中共呂梁市委黨校,山西 呂梁 033000)
供給主體是農業社會化服務評價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識別供給主體也是合理構建服務評價體系的前提條件。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時應分析不同供給主體在體系中的服務價值,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1)政府公共機構在農業生產服務評價體系中占據主導地位,農業發展方向研究與農業保障工作開展都需以政府公共機構的政策為基礎[1]。2)農業生產龍頭企業在服務評價體系中負責農產品的加工與經營,可幫助農業生產人員建立較為穩定的生產組織結構。3)由技術水平較高的農業生產人員組織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可擴大農業生產規模,并形成完整的產業鏈。4)已成為農業生產主要經濟組織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服務評價體系中負責供應農業生產所需的資源。
供給方式是農業社會化服務評價體系的運作形式,直接決定了體系的構建效果。為保證農業社會化服務評價體系構建結果的合理性,相關人員需明確農業服務的供給方式。1)以政府公共機構為主導的農業供給方式。該供給方式常用于經濟水平落后的農村地區,可為當地農業發展快速聚集資金與人力。但是工作人員也需要去分析該供給方式的優缺點,采取有效措施規避此供給方式存在的風險。2)以市場為主導的農業供給方式。該供給方式運轉資金壓力小但容易造成服務項目缺失,研究體系構建實施時需研究該問題的解決方式。3)以自助式組織為主導的供給方式。通過該供給方式可以清晰地了解農業生產人員的需求,彌補政府供給的欠缺之處。
隨著農業改革工作的不斷深化,農業社會化服務評價體系應包含的內容也有所轉變,原有供給內容難以滿足當前農業發展的需要,因此相關人員在構建服務評價體系時需確定現代化農業發展的供給需求。1)金融、科技、法律與市場信息需作為供給內容服務于生產的全過程,這些供給信息可為農業生產活動有序進行提供支持。2)農業生產活動開始前,服務評價體系需為農業生產人員供應生產所需種子、農藥、化肥等[2]。3)農業生產過程中,社會化服務評價體系應向農業生產人員提供技術指導、病蟲害防治、農田托管、機械化生產設備等服務,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并增加產量。4)農業生產活動結束后,社會化服務評價體系需為農業生產人員提供農產品加工、保存、分銷等服務。
評價指標體系是農業社會化服務評價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保證服務評價體系運作結果合理的首要條件。因此,體系構建人員應結合農業發展需要構建指標體系,提升社會化服務評價體系的科學性。1)指標體系構建人員應遵循指標體系構建原則,設立有效的農業發展評價指標,劃分不同評價指標的類別,形成具有層級結構的評價指標結構。2)按照指標劃分標準將其分為生產服務評價指標、流通服務評價指標、技術服務評價指標、信息服務評價指標與金融服務評價指標五類,初步構建評價指標體系。3)將不同類別的評價指標進行細化,設置農業社會化服務評價體系的評價內容與評價標準,建成完整的評價指標體系,提升服務評價體系的實際應用價值。
評價模型的構建效果直接決定農業社會化服務評價體系的建立效果,相關工作人員應認識到評價模型的重要性,為農業社會化服務評價體系構建提供理論支持。評價模型構建流程如下:1)學習模型構建相關知識,掌握評價模型構建的具體流程,根據農業社會化服務評價體系的特點優化模型構建流程,繪制與之相匹配的模型構建流程圖[3]。2)嚴格按照模型構建流程開展工作,建立用于完成服務評價工作的判斷矩陣,計算各項評價指標的權重,并檢驗評價模型模擬運作結果的一致性,對評價模型的合理性進行判斷。3)結合模型檢驗結果調整用于農業社會化服務評價體系的評價模型的構建,使該評價模型滿足農業發展的實際需要。
根據評價模型的構建情況優化評價結果是建立農業社會化服務評價體系的最后環節,應引起相關人員的重視。1)工作人員根據權重計算結果對評價指標進行排序,分析不同因素對農業社會化服務評價體系構建成果的影響程度,了解農業生產人員的真實服務需求。2)分析權重計算結果產生的原因,將權重排序靠前的評價指標作為體系構建的重要依據,制定更符合農業發展趨勢的服務方式[4]。3)綜合考慮農業社會化服務評價體系構建的影響因素,合理評判評價體系指標的重要程度,調整農業服務評價工作的開展方式與開展重點,提升服務評價結果的準確性。
2.1.1 服務供應不足
服務供應不足是農業社會化服務評價體系構建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近年來,盡管農業發展迅速,但我國農業生產的主要力量依舊是個體農戶[5],農業生產這一現狀增加了農業社會化服務評價體系的構建難度,目前的服務評價體系難以提供滿足農業生產發展需求的服務。在以個體農戶為農業生產主體的農業生產模式中,農業社會化服務評價體系的作用更加重要,雖然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評價體系構建已取得顯著成效,但仍然難以滿足我國農業發展的需求[6]。相關人員在研究體系構建方式時,應將擴展農業社會化服務評價體系的服務范圍作為構建的首要目標,解決現行服務評價體系中存在的問題,為農業生產人員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2.1.2 生產資料價格高
生產資料是農業生產活動開展的依據,對農業生產效果具有決定性作用。但目前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較高,導致農業生產資料在農業生產活動中利用率低,難以充分發揮農業社會化服務評價體系的服務作用[7]。生產資料價格高是服務評價體系構建存在的另一主要問題,也是相關人員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評價體系急需解決的問題。造成生產資料價格高且不穩定的原因主要為市場監管力度不夠,相關政府部門對生產資料重要性的認知程度不足,監管制度落實不夠深入,難以達到監管目的,使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超出農業社會化服務評價體系設置的標準。
2.1.3 科技服務不完善
提供科技服務是現代化農業社會化服務評價體系的必備服務項目。將科技手段用于農業生產可大幅度提升農業生產的效果,同時減輕農業生產人員的工作壓力。因此相關人員在建立現代化農業社會化服務評價體系時,應將科技服務作為體系構建的主要目標,以便解決科技服務供給不到位的問題[8]。科技服務不完善會導致農業生產人員科學素養低,從事生產活動僅依靠以往生產經驗,用于農業生產的生產方式缺少科學性,不符合現代化農業發展的人才需求。除此之外,科技服務不完善還會使先進設備無法體現其應有的生產價值。農業生產的主要力量依舊為人力,生產效率低下,限制了農業的快速發展,導致農業社會化服務評價體系在農業生產中作用有限。
2.1.4 財政金融信貸支撐力度不足
農業服務評價工作經濟收益低,金融機構投資意愿不強烈,導致用于農業社會化服務評價體系構建與運作的資金不充足,影響農業服務評價體系的落實,這也是原有農業社會化服務評價體系難以體現服務價值的首要原因。農業社會化服務評價體系包含的內容種類繁多,服務評價體系落實難度遠超原有農業服務體系,應用該服務體系需要充足的資金支持。但受市場環境影響,投資農業社會化服務評價體系的利率明顯低于其他投資項目,金融機構參與農業社會化服務評價體系構建工作的積極性不高[9]。為解決該問題,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評價體系的運行效果,相關人員應與農業服務相關部門保持聯系,提高金融機構對農業社會化服務評價體系構建的積極性,為強化農業社會化服務質量提供更充足的資金支持。
2.2.1 完善供應政策
政府出臺相應政策可為農業社會化服務評價體系的構建營造良好的政治環境,有效推動農業服務質量升級。政府可從以下幾方面完善農業供應政策。1)重視扶持農業社會化服務評價體系中的市場化服務主體,出臺社會化服務主體參與農業服務的優惠政策,為農業社會化服務評價體系的構建提供更多社會資源。2)加強農業經濟組織與市場龍頭企業的交流合作,提升新型農業服務供應主體的服務能力,推動農業服務評價體系結構轉型[10]。3)提高供應政策的宣傳力度,借助媒體時代的宣傳優勢擴大政策的影響范圍,使更多農業人才投身于農業服務工作,為農業社會化服務評價體系的構建提供更多思路。
2.2.2 強化農戶利益聯結
強化農戶利益聯結是控制生產資料價格與質量的有效方式。建立利益聯結方式如下:1)強化農業生產相關人員與企業之間的契約關系,保證與農業社會化服務評價體系相關聯的各方擁有平等交易環境,建立結構更完整的農業生產利益鏈。2)加強農業生產人員與農業社會化服務評價組織間的聯系,了解農業生產人員對生產資料的真實需求,向農業生產人員提供更具有針對性的服務內容,提高農業生產的專業性。強化農戶利益聯結有助于實現農業生產資料的共享,同時對提升農業生產人員的風險應對能力,有效控制生產資料價格與內容質量,為農業生產人員提供高水平的生產資料,充分發揮農業社會化服務評價體系的運行效果有積極作用。
2.2.3 優化市場運營環境
優化市場運營環境是解決財政金融信貸支撐力度不足的有效方式,有助于調動金融機構投資農業社會化服務評價體系構建的積極性。市場運營環境優化措施如下:1)相關政府部門應認識到農業社會化服務評價體系構建的必然性,為體系構建出臺多種投資政策,鼓勵更多金融機構投資農業社會化服務評價體系,維護相關人員的合法權益。2)加強市場監管力度,杜絕不法分子假借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評價體系的名義欺騙農業生產人員,同時增強金融機構對農業服務項目的信任感。3)建立現代化農業服務平臺,保證農業社會化服務評價體系在構建過程中相關信息的透明化,為金融機構提供最真實的投資信息,金融機構通過該平臺了解行業發展趨勢,提升對農業社會化服務評價體系構建的參與熱情。
綜上所述,相關工作人員可采取多種措施優化農業社會化服務評價體系構建的效果,消除原有體系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充分發揮農業社會化服務評價體系應有的保障作用。應將農業社會化服務評價體系的構建作為農業保障人員的長期工作內容,結合農業生產的發展趨勢,調整服務評價體系的構建方式,為農業長期穩定發展創造基礎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