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印瑜
(安徽三聯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小微企業是小型企業、微型企業、家庭作坊式企業、個體工商戶的統稱。根據不同的行業進行劃型,如農、林、牧、漁業,工業,建筑業,批發業,零售業等,農業小微企業的雇員比較少,產權以及經營權高度集中,而且產品的服務種類也比較單一,一般來說都是以最初的農產品為主的,經營組織也比較小,且創業成本低,但就業彈性空間卻非常大,成本見效也比較快,主要是以農、林、牧、漁業的生產、加工、流通業為主,在經營以及經營指標上能夠有效地達到相關部門的認定標準[1]。
在農業發展過程中,部分農業小微企業發展得非常迅速。一些經驗比較多的企業在產業發展的時候能夠起到帶頭作用,并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是農業小微企業還是無法和其他的企業相比較。因為它本身的產品比重不高,也缺乏相對的競爭能力,所以說無論是農業產業的帶動力還是輻射力都是有限的[2]。再加上企業的經營和發展過程當中,一般都是各自為戰,沒有形成有效的合作體系,所以說很難真正形成集群發展的市場格局。
產業化集群在形成鏈條的同時,相關產業配套服務的系統化才能夠真正促進企業的集聚以及農業生產基地的發展,但是很明顯現在這方面存在著發展能力不足的情況,從農業產業集群化發展的現狀來看,農產品的就地加工以及農工商一體化的鏈條并沒有真正建立起來,所以說農業產業鏈非常短。初步形成的農業產業化集群,其實只不過就是同類型產品之間的簡單扎堆,彼此之間并沒有專業的分工,集群當中的各個企業之間的同構現象非常的嚴重,現代化農業體系以及經營體系并沒有真正建立起來,所以說并未體現出明顯的特色競爭優勢[3]。
可以發現目前的農業產業化集群普遍存在技術水平比較低,而且創新研發能力不高的情況。除此之外,就是財政扶持資金有限,很難真正發揮出引導農業集群化發展的作用,最后則是現在的集群化發展是以短期或者是流動性的資金貸款為主,無法真正滿足中長期的投資,這也制約了農業產業集群化的發展。
在農業發展過程中,種植技術的推廣應以推廣者的個人綜合素養和積極性為基礎,提高日常推廣工作的效率,建立專業、優質的種植推廣體系,以保證農業種植技術更好地發展。種植技術推廣人員的專業能力、專業知識含量和工作態度可以決定最終的工作效率。因此,地方政府相關部門必須定期開展有效的農技人員業務培訓活動[4]。比如,可以定期邀請種植業的專家學者給推廣人員作講座,對農業種植新技術進行多種形式的交流。在此過程中,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技術水平不斷提高,保證了農業技術推廣人員能夠獨立開展種植技術推廣活動。
為了保證本國先進的農業種植技術得到廣泛推廣,我國地方政府的職能部門應充分發揮自身職能,對農業種植產業中的項目給予有效支持,使農業推廣活動得以實施。
農業生產是我國的主要經濟資源之一,相關技術人員可以將栽培技術推廣到農業種植中,可以大大提高農業種植的經濟效益。在此過程中,推廣項目還應有效推動以農業技術為核心的種植技術推廣組織發展,進一步改進現有的農業技術,夯實農業技術推廣項目的基礎。各地政府職能部門進一步開展農業栽培技術開發工作,應制定適當的栽培項目推廣機制。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結合當地農業的優勢,在當地種植區選擇合適的栽培技術。在推廣種植技術的過程中,需要不斷提高培訓農業栽培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土壤條件等因素,采用適宜的農業栽培技術,擴大和推廣栽培范圍。通過種植技術推廣項目的種植技術正在向精密化發展[5]。
就農業技術而言,擴張方式直接影響擴張的最終結果,農業栽培技術的擴張方式必須順應時代的要求。例如,要以計算機網絡系統為農業技術推廣的基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技術,特別要重視評估服務,根據農業現狀,建設和推廣現代評估體系。為了改變農業栽培技術的推廣方式,使農業栽培技術推廣與數據信息有效結合,使農業栽培技術在良好的環境中得以順利開展,需要以新技術為抓手,在合理利用點和示范基地的前提下,將選定的農業技術推廣給更多種植戶,并在此過程中不斷更新現有農業種植技術和推廣方式,進一步完善推廣項目,地方政府的改進則可以通過將農業推廣職能部門的權力最大化來完成。
一定要加強農產品專業市場的建設,通過專業市場把更多的農產品生產者以及經營者等緊密連接在一起。除此之外,也需要培養好農產品市場的營銷主體,也就是說一定要對農業小微企業進行培養,使之能夠形成農業龍頭企業,完成各個企業之間的協作。同時也可以大力搭建農產品物流體系,構建一個統一的物流平臺,對農產品的信息流通進行全面、及時的收集,最后要積極地展開電子商務等現代化的流通方式,創新物流平臺,以高效運作的方法將農產品帶到市場當中,完成農業產業集群化快速發展[6]。
促進農村特色產業發展,有力地促進了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是指在特定區域內有效整合畜牧業等區域特色農業,利用產業集群提高經濟效益,是促進農村積極發展的主要途徑。因此,農業產業集群基于空間條件,將人力、物力、信息、知識相結合,優化垂直產業鏈中的資源配置,有效降低經濟成本,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優勢。
推進農業產業集群的最大優勢在于可以提高農村經濟的市場競爭力和經濟優勢,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推動農業產業集群作為右翼競爭翼,通過整合農民、企業、中介等人力資源,有效提升各要素的整合能力,讓主要資源形成強大的競爭優勢,加強農業生產管理。這不僅能提高產業效率而且也能提高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二是分工效益,農業產業集群可以促進農業經濟在生產、加工、運輸、配送等環節的分工,有效提高主要效益,降低剩余農業分工的投入成本。三是協作的好處,促進從生產資源的共享向特定分工的共同經營轉變,不同要素可以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四是品牌效益,無論是農產品的生產還是農業產業集聚區的農業產業,都能帶來最大的優勢,提升品牌文化影響力。創新形成品牌后,可積極擴散相關農業產業,引領集群品牌的整體形成,促進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7]。
立足于現代農業的發展,培育和發展各類新型農業企業,進一步夯實農業產業集群的組織基礎。對此,可以形成一個聯合體產業,包括各類農業企業的整合、分工、合作,從當地農業負責人入手。只有這樣,才能促進農業產業集群的可持續發展。在打造農業產業集群的過程中,還要特別注重培育農民聯營、農業生產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業態,引導當地農民促進農業發展。在發展生產和農業組織方面,加強各類新型農業企業的密切合作,全面解決農業動力薄弱的問題。
雖然說近年來農業的發展非常快,但也存在資金困難等問題,需要進一步拓寬農業資金的渠道。首先,根據我國政府公布的一系列促進農業產業發展的政策法規和規劃,農業金融支持專項資金可以合理投入到這些業務中。通過集聚當地農業產業主體,可以有效緩解資金短缺問題。其次,與農村合作信用社展開合作,創新適合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抵押貸款產品[8]。還可以通過工商、外資和私人投資的渠道去吸引生產資金投入,進而推動產業集群的發展。總之,要著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產品,做強主業,使之成為區域“龍頭企業”;另一種途徑則是上市,這不僅可以有效拓寬農業產業融資渠道,還可以有效緩解該地區資金不足的問題。
以政府“十二五”規劃建設的20個省級農業試驗區為依托,形成專業化、高水平的專業隊伍,為我國特色農業產業集群提供科技服務支撐。比如,將中國具有發電優勢的鄉鎮建設為全省現代農業經營示范試驗基地,發揮地方規模農業發展優勢。其特點是投入企業,重新整合人力、技術、土地等資源,為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鼓勵和引導產業集群和龍頭企業聯合合作,成立農業經濟研究院,加強與農業科研院所的合作,做好農業產業集群創新技術研發工作。
首先,要合理劃分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產業功能區,將資金和人力資源集中在最具發展前景、功能優良、基礎設施完善、規模較大的農業產業物流綜合體上,著力打造省級農業物流園區以及國內領先的農業物流平臺。其次,在相關省市建立蔬菜奶畜產品冷鏈物流配送平臺,產品產銷銜接的各項功能可以減少農產品的物流配送環節,最終降低流通成本。
眾所周知,培育農業產業集群存在一定程度的經營風險,如果沒有完善的農業保險體系支持,融資渠道的拓寬一旦失敗,就會成為最大的阻礙因素。因此,要在確定農業保險服務范圍的同時,建立健全和商業合作的農業保險機制和保險機構,以有效降低農業產業集群經營風險,減輕農民風險負擔[9]。
1)支持小微企業發展,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促進生產力發展,增強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繁榮市場,方便人民生活。
2)有利于促進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和國家財政收入。支持小微企業發展適應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非均衡、多層次發展,符合社會主義本質要求。
3)科學分析,正確把握,積極研究,采取更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幫助小微企業提振信心,穩健經營,提高盈利能力和發展潛力,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讓更多的小微企業真正生存發展好,才能更好地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4)充分發揮現有中小企業專項資金的引導作用,鼓勵地方中小企業支持小微企業。
5)認真落實已出臺的小微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根據形勢發展需要研究出臺繼續支持的政策。對于國家鼓勵投資項目的小型企業,在進口國內不能生產自用的先進設備時,可按照有關規定免征關稅[10]。
6)增加中小企業專項資金,支持小企業創業基地(微型企業孵化器、科技孵化器、商貿企業集群等)建設,鼓勵大中型企業帶動產業鏈上的小微企業,實現產業集聚和集團化發展。
7)對吸納就業困難人員的小型微型企業,按照規定給予社會保險補貼。自工商登記注冊之日起3年內,對安排殘疾人就業達到規定比例、職工總數不足20人(含20人)的小微企業,免征殘疾人就業保障金。
中小企業在增加就業、促進民生、科技創新、振興市場等方面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對國民經濟的實際貢獻不斷上升。目前農業小微企業處于相對弱勢地位,發展難、融資難是客觀存在的問題。在此背景下,應優化支持農業中小微企業發展的金融生態系統,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