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霞
(甘肅省臨夏州職業技術學校,甘肅 臨夏 731100)
我國作為人口大國,保證糧食安全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目標。經過多年發展,我國農業取得了長足進步,主要農產品基本自給自足,而這離不開農業機械化大力推進的作用。目前,我國農業機械已經形成了種類齊全、功能完備的農業機械生產局面,但不容否認的是,當前我國農業機械化率仍有待提高,只有不斷創新與發展,才能促進農業機械技術的持續進步,更好地服務于我國農業生產。
長期以來,由于我國農業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基礎的生產模式,造成了農業規模分散。在農業機械化推動過程中農戶普遍積極性不高,再加上農業機械整體發展水平較低,農業機械設備無論是在價格還是在質量上都與國外有較大差距,因此農業機械化水平長期落后于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農業機械化的推進,離不開農業機械的創新與發展。近年來,通過技術引進與自我研發,農業機械的技術水平有了長足進步,在大型農業機械上也逐步實現了國產化,并且成功占領市場,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為我國農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1-3]。因此,要想提高我國農業發展水平,就必須充分認識到農業機械的重要性,只有實現了農業機械化,才能將廣大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也有益于農業生產效益的提高,增加農業產出。
傳統農業主要依靠人力及畜力,因此勞動生產效率不高,需要大量勞動力。農業機械的使用,可以改變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大大節約勞動力成本。目前我國農村大量勞動力進入城市工作,農村留守勞動力普遍年齡偏大,如果僅依靠傳統農業發展模式,無法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農業機械的應用,可以使農村中的中老年人降低勞動強度,采用機械操作的方式實現農業生產[4]。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進入城市后,可以為我國產業發展提供充足的勞動力,這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而這部分勞動力經過職業培訓,回到鄉村后能夠帶給鄉村先進的生產理念和技術,更好更快地實現鄉村振興,提高鄉村的經濟發展水平。農業機械的應用,不僅可以減少單位面積上勞動力需求的損耗,還可以縮短耕種、收割的時間,提高種糧效率。
由于我國農業機械發展起步晚,再加上我國機械加工工藝、材料工程、機床工業、電氣工程等相比國外還有較大差距,因此反映在農業機械上,產品質量穩定性普遍不如國外先進水平,無論是全機壽命還是精細化操作,都落后于國外農業機械生產企業。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國外品牌農業機械在一定程度上占有優勢。近年來,由于國家加大對農業機械的研發力度,國產農業機械產品質量快速提升,通過技術攻堅及技術引進,國內農業機械產品快速更新迭代。但是需要正視的是,目前國內農業機械發展距離世界先進水平還有一定差距,國產農業機械的故障率仍然偏高,仍需要不斷提高國產農業機械的質量穩定性。
農業機械補貼主要是為了促進農業機械的推廣,提高農業機械化率,降低農戶的購買成本,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眾多因素,造成現有的農業機械購買補貼申請流程復雜,耗費時間較長,嚴重影響農戶購買的積極性。筆者在調查中發現,造成農機補貼效率較低的原因有以下兩點:第一,農機補貼政策存在較為明確的范圍限制,且補貼范圍內的農機大多屬于傳統低效農機,對現代化農機推廣造成了一定的阻礙;第二,農機補貼申請流程復雜,資金下達時間緩慢,在不影響農業生產的前提下,農民農機購置的有效時間極短,農機生產企業無法隨時為農民提供服務。此外,部分地方政府財政收入有限,當地政府通常無力為農機補貼提供較多額外資金支撐,農機總體發展處于經濟支撐不足的狀態。
目前我國農業機械生產企業雖數量眾多,但規模偏小,市場競爭激烈,因此農業機械生產企業在研發投入上普遍面臨資金不足的問題。由于缺乏資金投入,導致農業機械相關人才流失較為嚴重,無法滿足農業機械持續發展對于人才的需求。由于農業及其相關行業收入普遍偏低,因此在農業機械研發及生產中,高端研發人才較少,導致我國的農業機械創新與發展受到嚴重制約。
我國農業機械化率已經從2003年的33%增長到2022年的72%,但是相比于國外機械化水平,我國農業機械化率仍然存在較大提升空間。以小麥、玉米、水稻為代表的三大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分別超過97%、90%和85%,基本實現了農業機械化。而在一些丘陵地區,由于小型農業機械供給不足,造成丘陵地區成為農業機械化的薄弱區域。此外,目前我國雖然已經將400余類農業機械品種投入農業生產,但是由于特殊地形和部分農產品對農業機械的要求較高,農業機械化水平仍然較低,以丘陵山區和設施園藝小型機械、高端智能機械研發制造為代表的農業機械仍需要企業加大技術研發力度,以便更好地滿足農業發展對特色農業機械的使用要求。
農業機械發展不僅要考慮到農業生產現狀,還要根據市場需求不斷調整,改進農業機械。以小麥、玉米、水稻為代表的三大糧食作物的大型農業機械已經能夠很好地滿足在播種、收割等環節的機械操作,但是在一些特殊農作物上,還缺乏相關農業機械的應用。例如蔬菜收割、水果采摘、花卉采摘等領域,農業機械化程度較低,需要付出大量勞動力,嚴重影響了相關產業的規模化種植。長期以來,我國農業機械發展主要是為了服務主糧,因此忽視了對于其他農作物的農業機械研發。在一些以丘陵、山地為主的農業生產地區,現有的農業機械適應性明顯不足,缺乏合適的小型農業機械[5]。近年來,以無人化為代表的智能技術應用較為廣泛,但在農業機械生產中仍缺乏相關應用,農業機械智能化操作程度較低。目前農業機械發展中缺乏創新意識,造成農業機械應用范圍受限,阻礙了農業機械化程度進一步提高。
我國長期采用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基礎的農業生產模式,導致農戶規模偏小,缺乏可以服務于保障體系的專業化農業機械。當農民在購買農業機械后,出現質量問題及其他維護問題時,只能依靠廠家的售后服務或者自行解決,增加了農民的負擔,不利于農業機械的普及。由于目前農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缺乏專業技能,自行解決農業機械質量問題的能力不足,大部分只能依靠廠家售后服務團隊。以廠家為代表的農業機械售后服務,雖然能夠解決農業機械中的故障問題,但是目前廠家售后網點數量較少,且專業性有待提高。基層農業機械服務站點的缺失,造成農業機械的服務保障體系不完善,只能依靠當地的農業機械維修個體戶。如果遇到農忙等時節,缺乏專業維修服務人員,農業機械無法使用,往往將直接影響農業生產。
目前我國農業機械生產廠家眾多,市場競爭激烈,產品同質化嚴重。國家為了促進農業機械化,降低農民購機成本,制定了購機補貼政策,極大地助推了農業機械的推廣與應用。但在實際操作中,由于部分農業機械產品技術水平不高,生產企業為了占領市場,只能采取低價銷售策略,通過農業機械購置補貼,獲得盈利。部分農業機械廠家為了利潤,根據農業機械補貼種類及額度進行生產,而不是根據市場需求,這就造成現有的農業機械技術進步緩慢、缺乏創新、農業機械種類較少等局面[6]。相比于國外農業機械生產企業,我國農業機械企業規模偏小,缺乏研發投入,當面對激烈市場競爭時,對于新產品的研發投入明顯信心不足,缺乏主動迎接市場競爭的實力,這就造成目前的農業機械發展主要依靠技術引進,對于新產品的研發不是根據市場需求,而是按照國家農業機械補貼目錄進行研發的不利局面。
目前,我國農業機械基本上能夠滿足國內的農業生產需求,但是從實際需求看,我國農業機械的科研創新能力還較為薄弱,需要從豐富農業機械的使用功能和降低使用成本入手,提高農業機械的市場競爭力。今后,雖然我國的農業機械發展重點要以大型農業機械為主,向著規模化方向發展,但是我國以家庭為單位的生產模式還要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再加上我國丘陵、山地面積眾多,因此農業機械小型化市場需求旺盛。農業機械科研單位與生產企業應當關注農業機械的小型化,加強對適合我國國情的小型農業機械研發的力度,實現經濟作物生產的全程機械化,提升農業整體生產效率[7]。針對目前大型農業機械價格較高,農戶在購買時資金短缺的問題,農業機械制造企業與研發人員首先要加強技術投入,實現核心零部件的國產化,改變進口關鍵設備受制于人的局面,從而降低產品的成本。對于農業機械研發與制造,要加強市場競爭管理,采用優勝劣汰的方式加速農業機械更新換代,同時要從研發與制造環節入手促進農業機械多功能化,改變農業機械用途單一的現狀,減少農戶購買農業機械的種類與數量,從而減輕農戶購買農業機械的資金壓力。
隨著自動化及人工智能的發展,傳統農業機械在創新與發展過程中要注重農業機械信息化發展,提高農業機械的技術水平。信息技術的進步,特別是人工智能的出現,使無人操作成為可能。以無人機為代表的新型農業機械在應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為農業機械信息化發展指出了新的方向[8]。在農業機械信息化發展過程中,要注重網絡平臺的建設,通過物聯網控制農業機械的耕地、播種、收割等環節,提高農業機械的智能化水平。物聯網可以讓農戶更好地了解莊稼的生產情況,方便農戶及時播種與收割,還可以避免因為天氣波動而影響機械化操作的情況。此外,還要注重自動化技術的應用,由于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農業機械可以實現遠程控制,工人不必再下地操作農業機械,這樣可以減少農業機械操作人員的數量,進一步提高農業機械的自動化水平。
推動農業機械的創新與發展,離不開大量高素質科研人才[9]。在農業機械發展與創新中,要注重科研人才的挖掘與培養。首先,要加強農業科研機構的資金投入。保障科研人員有充足的資金完成相關農業機械的研發,避免因為投入不足影響科研進度的情況。其次,要注重企業內部人才的挖掘與培養。相比于科研單位,機械生產企業人員身處一線,更加熟悉機械的研發與制造,通過技術改進等方式,不斷提高農業機械的科技水平與產品質量。最后,要采取制度措施加強農業機械人才的待遇保障。相較于其他行業,農業機械研發與制造人才的待遇明顯不高,因此為了避免人才的流失,吸引更多高科技人才投身農業機械的研發與創新,提高農業機械人才的待遇十分重要。
構建以市場為導向、以服務為根本的現代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以及支持農業機械化的社會化服務體系,讓農業機械設備成為經營者和農業生產者獲取經濟利益的一種方式,繼而提高中國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的公共能力以及農業機械在中國的服務水平[10]。與此同時,中國農業機械化服務的形式將逐步發展為經營創新服務模式,并逐步向工業化方向發展,所以將售后服務進行整合以及規范化,可以有效地提高農機維修服務及其他服務的水平,進而提高農業機械化、集約化和組織化水平,促進中國農業機械產業化發展。
我國作為世界人口大國,耕地面積有限,始終面臨著糧食生產的壓力。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農產品的要 求也越來越高。化解這一壓力則需要大力提高農業機械化率,只有農業機械不斷創新與發展,才能更好地滿足農業生產需求,最終全面實現我國農業機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