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景瑞
(山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濟南 250000)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并強調實施健康中國戰略,鄉村成為實施兩大戰略的交匯點,健康鄉村建設成為實現兩大戰略的抓手。實現健康鄉村是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也是其重要目的,二者之間相輔相成,構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道路的必要因素。當前學界有部分學者從醫療衛生健康單一學科領域對健康鄉村建設展開研究。本文在學界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將健康鄉村建設看成一個多元綜合的系統,將其定義為在健康中國和鄉村振興戰略的統籌下,通過借助國家現有政策加強農村地區健康服務供給,構建“一中心四體系”的健康格局,即以人的健康發展為中心,打造鄉村健康環境體系、鄉村健康服務體系、鄉村健康保障體系和鄉村健康產業體系的四大體系,最大程度滿足農村居民對健康的需求。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為中國共產黨在農村開展政治工作的核心力量,在帶領人民群眾推進健康鄉村建設、實現鄉村振興進程中發揮著政治引領、服務群眾、社會治理以及創新發展的功能。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政治組織,必須牢牢把握這一基本定位和基本屬性。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為健康鄉村建設的領導核心,在黨中央制定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實施重要決策中發揮著上傳下達的重要作用,是中國共產黨在農村基層發揮政治作用的核心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村工作千頭萬緒,抓好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是關鍵。無論農村社會結構如何變化,各類經濟社會組織如何發育成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地位不能動搖、戰斗堡壘作用不能削弱[1]。由此可見,全面政治保障功能是農村基層黨組織第一位的功能,在領導健康鄉村建設過程中處于最根本的地位。
農村基層黨組織發揮的政治領導功能,主要表現在堅定不移地貫徹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將黨的意志以喜聞樂見、易于理解的形式傳遞給村民群眾,確保每個群眾都樂意接受,保持自上而下的一致性。在健康鄉村建設過程中,農村基層黨組織首先要傳遞的就是圍繞健康鄉村建設政策形成的一系列健康觀念,健康觀念是村民對健康、環境和生活的理解,直接決定村民對健康的態度和自我健康管理的能力,在健康鄉村建設中起到根本性作用。對于大多數鄉村來講,村民的科學文化素質較低,健康意識淡薄,健康知識體系不健全,對健康鄉村這一新出現的概念不理解甚至比較陌生。這時就要求黨組織發揮政策傳導作用,幫助廣大村民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一方面,帶領村委班子成員對健康鄉村建設這一政策以及相關健康知識體系進行系統深入的學習,在此基礎上,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健康科普宣傳、疾病篩查、傳染病防治等,提升重點人群的健康水平,提高鄉村地區的整體健康素養[2]。另一方面,村委班子成員要自覺發揮在村民中的影響作用,將自身對健康鄉村這一政策的理解以及學習的健康知識宣傳給身邊的村民,使得健康鄉村建設的政策能夠得到群眾的普遍接受和認可。此外,注重引領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切實提升村民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農村基層黨組織加強自身建設功能在黨組織功能體系中處于保障地位,是履行其他功能的前提,只有把自身建設好,其他功能才能有效發揮[3]。這就要求農村基層黨組織不斷進行自我革命,進行革命性鍛造。農村基層黨組織加強革命性鍛造能夠使黨中央的政策和決策貫徹到位,打造健康保障體系,也更凸顯出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領導功能。當前健康鄉村建設處于起步階段,這對于農村基層黨組織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黨中央日益關注到健康鄉村建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下達相關指令性的文件和政策,在人才引進、醫療設施建設方面給予一定扶持,可以充分緩解農村人才不足的現狀和基礎設施落后的壓力,這無疑是一種機遇。但健康鄉村建設處于起始階段,國內探索健康鄉村建設取得的成就較少,可以借鑒的經驗較淺,這就需要每個基層黨組織因地制宜,處理好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之間的關系,發揮好政治領導保障作用,探索出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健康鄉村發展道路。但是在目前的具體工作實踐中出現了系列問題,嚴重影響了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提升,主要表現為部分組織成員對自身定位不清楚,貫徹執行黨中央決策時行動不堅決、立場不堅定、意志不堅強,引領健康鄉村建設的能力不足,無力構建高效完善的農村健康保障體系,無法起到應有的表率作用。系列問題的存在對農村基層黨組織革命性鍛造提出了新的要求。
“勇于自我革命,是我們黨最鮮明的品格,也是我們黨最大的優勢。”[4]農村基層黨組織自覺加強政治性鍛造,就要保持刀刃向內的勇氣,增強自我革命的能力,通過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保持自身的純潔性和先進性,營造健康綠色的政治生態。一方面,自覺接受政治監督,既要接受直屬上級自上而下的監督,也要接受群眾自下而上的監督,切實做到政務公開,杜絕貪污腐敗;另一方面,加強政治建設,提高政治意識、政治水平和政治引領。通過宣示對涉及農村發展的重大事件的發言權和決定權,對“村霸”等惡黑勢力進行嚴厲打擊,堅決制止班子成員的微腐敗,樹立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正面形象和絕對政治權威,有效實現農村基層黨組織在健康鄉村建設過程中的政治引領和健康保障能力。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一直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自己的初心使命,緊緊圍繞人民群眾開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人民群眾是中國共產黨行軍作戰最堅實的后備力量。在我軍裝備處于劣勢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人民戰爭思想,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采取靈活多變的作戰策略,不斷扭轉軍事局面,最終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新中國成立之后,面對百廢待興的局面,為了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群眾開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至此,人民群眾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探索者和推動者。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地堅持人民發展思想,在經濟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的同時,建設各項惠民工程以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指數。十八大以來,我國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更加強調人民群眾的重要地位,“鄉村振興戰略”“健康中國戰略”以及兩大戰略交匯提出的“健康鄉村建設”,無一不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一切決策的前提是為人民謀幸福。中國共產黨正是因為時刻堅守民心,才能歷經百年依舊風華正茂。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為中國共產黨在農村發揮作用的核心力量,在引領鄉村振興和推進健康鄉村建設的進程中,應該充分發揮好服務群眾功能,把農村居民滿意度作為健康鄉村建設的首要目的。
公共衛生是健康鄉村建設的重要方面,引領公共衛生服務是農村基層黨組織發揮服務功能的重要內容,主要表現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農村基層黨組織發揮的政治引領力和群眾服務力。如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新冠肺炎疫情雙重沖擊的難題,我國健康鄉村建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風險,也對農村基層黨組織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效性是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表現為高效率和高質量的有機統一。農村基層黨組織在處理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時,第一要務是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將搶救群眾的生命放在首位,將黨中央的應急部署要求和救治人民群眾的實際行動相統一。其次,要加強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防范,完善機制保障。這就要求農村基層黨組織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預警機制,制訂有效的應急方案,規范處理程序,明確黨支部各成員的具體責任,使之常態化、制度化和實效化;完善公眾輿論引導機制,及時發布具有權威性的信息,強化公眾輿論引導;健全應急聯動機制,充分發揮政治組織功能,實現全社會各部門聯動、網絡聯通、應急機制廣泛覆蓋。同時為提升基層醫務人員的應急能力,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時,基層醫療機構要給予基層醫務人員充足的組織支持,包括工具支持、方法支持、物質支持等[5]。最后,在開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患者的服務工作中,要兼顧患者的身體和心理雙重健康,既要積極救治又要認真開展心理疏導。針對當前的新冠肺炎疫情,農村基層黨組織要積極開展全體群眾心理疏導活動,消除居民對疫情的恐懼和因隔離產生的負面情緒,切實掌握每個居民的基本生活情況,及時解決他們的合理訴求。把黨的政策和關心傳遞給每個人,使他們通過一線黨員的具體幫助,了解黨組織,相信黨組織,并依靠黨組織[6]。
健康鄉村建設應當遵從健康中國戰略的指導,在建設鄉村健康服務體系中,應該加強對重點人群的服務。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城鎮高水平經濟吸引力的提升,農村青壯年逐漸流向城市務工,留下沒有勞動能力的老弱病殘留守家鄉,人口老齡化、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現象普遍,嚴重影響了健康鄉村建設的進程。這就要求農村基層黨組織充分發揮領導、協調作用,切實發揮服務群眾功能。針對留守兒童,要密切關注到他們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留守兒童常年和父母分離,與隔輩之間存在代溝,加之外部誘惑因素的增加,致使他們容易產生叛逆、沖動的行為和扭曲的心理。農村基層黨組織要充分發揮群眾組織能力,組織群眾觀看心理宣傳片、普法欄目,組織本地大學生利用寒暑假開展輔導實踐活動,最大程度地保障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使他們在陽光下健康成長。老齡人口和殘疾人口是農村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容易出現健康隱患從而影響健康鄉村建設的群體。這就要求農村基層黨組織切實發揮服務群眾功能,構建健康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例如,針對這部分人口,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主動帶他們不定期進行身體檢查,解決他們想就診與交通不便之間的矛盾,及時發現健康問題并及時治療;與此同時,農村基層黨組織要及時發揮人文關懷,把政策性補貼名額切實留給這部分有需要的人口,提高重點人群的幸福指數。
習近平總書記歷來高度重視基層治理能力問題,他強調,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必須抓好基層治理現代化這項基礎性工作。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為中國共產黨在農村的組織者和引領者,在健康鄉村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環境對健康鄉村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一方面,其自身可以作為疾病傳播的重要載體;另一方面,環境可以強化各類致病因子,增加人類患病的可能性。有研究表明,大部分嚴重的鄉村公共衛生疾病都與惡劣的生活環境有關,并且通過環境進行傳播。所以鄉村環境治理是遏制大規模鄉村公共衛生疾病、減少致病因子、推進健康鄉村建設的重要途徑。鄉村環境衛生體系主要包括垃圾治理、生活供水、清潔能源、排污處理、病媒生物控制五個方面,因此,農村基層黨組織開展環境治理也應從這五個方面著手。1)針對農村垃圾治理,農村基層黨組織要明確主體責任,加大統籌力度,因地制宜實施立即分類和無害化處理,杜絕隨意焚燒秸稈,全面提升大氣、土壤和水源的質量。2)針對生活供水,農村基層黨組織應扎實做好農村供水保障工作,堅決杜絕規模性、系統性農村供水安全問題。尤其是在冬季,面對農村冬季天氣寒冷,水管容易凍破凍裂的問題,應該著力加強水管搶修工作,落實應對低溫雨雪冰凍天氣的農村供水保障工作措施,加強對露天管道、水表、閘閥等設施的保護,落實防凍保護措施,全力做好農村全季節供水保障工作。3)針對能源問題,農村能源消費多使用煤炭,清潔能源使用較少,煤炭的使用不僅容易造成空氣污染,增加居民患呼吸道疾病的可能,更容易造成安全隱患,農村能源轉型升級成為迫切要求。農村基層黨組織要發揮組織引領功能,帶頭普及清潔能源的優勢,帶頭使用清潔能源代替傳統高污染能源,主要表現在因地制宜推動農村光伏發電、風力發電,推動農村生物質能源多元利用等。4)針對排污處理,農村基層黨組織應帶領村民持續推進“廁所革命”工程,因地制宜進行環保化廁所和公共衛生間改造,消除無水沖旱廁所。5)針對病媒生物防控,農村基層黨組織應帶領全體居民開展愛國衛生環境運動,實現全居民共同參與、共同盡力,全面清除影響居民健康的病媒生物。在新時代背景下,要想更好地實現鄉村振興,就要將精力放在解決農村環境問題中,為農村居民提供更好的生存環境,增強人們的生活幸福感,為我國經濟的發展作出更大貢獻[7]。
同環境治理一樣,文化治理是構成健康環境體系的重要部分,也是推進健康鄉村建設的重要途徑。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廣泛凝聚人民的精神力量,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保證。黨的領導是文化治理的先決條件,是文化健康有序發展的先決條件,對于廣大農村而言,農村基層黨組織發揮著文化治理的重要功能。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繁冗復雜的文化信息充斥著人民的生活。相比于城市而言,農村居民文化水平較低,面對繁雜的文化網絡信息不能及時做出正確的判斷,存在著被有害信息侵蝕和被網絡詐騙的危險。針對這類現象,農村基層黨組織應該自覺發揮文化治理能力,引領鄉村文明建設,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健康鄉村提供文化環境保障。首先,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農村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開展移風易俗活動,促進居民傳統思維的轉變,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武裝頭腦,引領健康鄉村建設。其次,促進文化事業繁榮發展,完善農村基礎文化設施和基礎文化服務,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惠民活動,例如組織村民開展廣場舞、文化表演、老年協會等活動,促進全民健身、深入發展。最后,針對日益繁雜的網絡文化信息,農村基層黨組織要及時宣傳網絡詐騙信息和案例,及時科普防詐騙知識,確保每個居民將防騙知識熟記于心,阻斷詐騙途徑,營造健康的文化環境。
從一定意義上來講,農村基層黨組織在引領健康鄉村建設過程中發揮創新發展的能力也是其政治保障能力的一種表現。當前農村面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嚴峻形勢,隨著面前的困難和挑戰越來越多,農村基層黨組織承擔的責任也越來越重,打破傳統工作方式,實現創新發展,是當前農村基層黨組織必須面臨的課題,也是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關鍵所在。健康鄉村建設過程中農村基層黨組織實現創新發展能力,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健康鄉村建設的“領頭雁”,創新工作思路,為健康鄉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政治保障,是農村基層黨組織義不容辭的責任。一方面,以創新觀念為先導,開創組織工作新視野。組織工作要不斷適應形勢的變化與發展,及時更新工作觀念,調整工作思路,突破傳統的固有模式,將組織工作納入時代發展的浪潮,融進社會變革的大局,緊跟國家發展新征程。面對推進健康鄉村建設這一新興話題,農村基層黨組織就突破以往的思維定式、堅持圍繞建設健康鄉村這一中心任務開展工作,大膽創新,大膽探索。另一方面,創新管理求突破,開創組織工作新路徑。農村基層黨組織在引領鄉村振興和健康鄉村建設的過程中,往往出現管理不力的情況,主要表現為農村基層組織在日常工作中的權威性和公信力不高,究其根本原因是日常管理方式得不到百姓的認可。因此,農村基層黨組織實現創新發展必須創新管理方式,開創組織工作的新路徑。首先,要把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發揮緊密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橋梁作用;其次,做好農村社會關系的協調者,處理好各方面的關系,發生矛盾沖突時,要主動協調,以理服人;最后,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文娛活動,實現居民全員參與,讓百姓在勞動之余放松身體,提升幸福感和滿足感。
農村基層黨組織普遍存在的問題之一是工作手段單一,嚴重阻礙了農村基層黨組織開展工作的活力。與時俱進,創新工作手段,推動“互聯網+”與農村工作相融合是當下農村基層黨組織工作創新的重點方向。首先,使用互聯網、新媒體技術搭建工作平臺,例如使用微信、QQ等社交軟件創建自己村莊的村民交流群、黨員交流群、村莊微信號等。在公眾號、交流群中定時發布關于健康鄉村、鄉村振興的基本知識普及,使全體村民充分了解健康的基本知識,增強居民健康意識。其次,借助網絡平臺,將黨組織工作開展情況、服務群眾情況定期發布,讓百姓充分發揮監督的權利,廣泛征集黨員、村民對基層黨建的工作意見,采取匿名調查問卷的形式,讓群眾敢于發言、充分發言,為以后工作的努力方向建言獻策。最后,充分利用網絡平臺開展黨員基本素質提升活動,采用“云端+現場”的學習形式,建立嚴格的黨員教育培訓制度,特別是駐村黨員、流動黨員、外出務工黨員、積極分子等農村思想引領群體要加強政治理論學習,增強黨組織整體性發展[8],切實提高每位黨員的政治站位,切實增強他們圍繞人民群眾開展工作的本領。實踐證明,農村基層黨組織與時俱進的創新工作手段,既是新形勢下基層黨建服務農村工作的需要,也是現代科技背景下農村基層黨組織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建設健康鄉村、引領鄉村振興的現實選擇。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中國共產黨在基層發揮作用的中心力量,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是農村基層黨組織在健康鄉村建設過程中能否發揮正向作用的關鍵所在。當前農村處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矛盾交匯期,對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形勢下,能不能做群眾工作,會不會做群眾工作,是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9]。近年來,城市經濟發展迅猛,鄉村有知識、有能力的優秀青年通過升學、就業等方式留在城市,農村空心化現象嚴重,留在鄉村的中老年黨員往往成為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他們受自身年齡、思維和能力的限制,在引領鄉村發展過程中缺乏創新意識、服務意識和法治意識,嚴重阻礙了健康鄉村建設的進程。大力創新人才選拔機制,選好配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成為當下農村基層黨組織面臨的重要政治任務。要改革干部選任制度,首先,必須健全“兩推一選”的程序,公開、民主、公正、擇優地遴選出具有較好群眾基礎和“雙帶”的優秀年輕干部;其次,要從長期做起,重點從返鄉青年、轉業退伍軍人、農村“兩新”中有口碑與經營意識的青年中挑選優秀的干部;最后,要創新培訓內容,加大培訓力度,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的黨性修養。依托當地黨校等組織豐富培訓內容,培訓內容要充分涉及理想信念教育,補足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精神上的“鈣”,同時還要涉及新媒體辦公軟件的應用培訓,確保農村基層黨組織與時俱進、創新發展,切實提高他們為人民服務、帶領人民群眾共同致富的能力[10]。
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為中國共產黨組織系統的基層力量,是中國共產黨在農村開展全部工作的中心力量和重要抓手。發揮其在健康鄉村建設過程中政治保障、服務群眾、社會治理和創新發展能力,是當前和今后長期需要關注的課題,盡管多種因素會對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用的發揮產生一定的影響,但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以及由下而上的積極響應,都為健康鄉村的建設提供了嶄新的契機和發展空間。因此,需要更加注重農村基層黨組織在健康鄉村建設中應發揮的功能,建構其與“鄉村振興”和“健康中國”兩大戰略的內在邏輯關系,豐富基層黨組織的功能內涵,探索有效推進健康鄉村建設的農村基層黨組織模式,對實現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促進鄉村和城市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