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奇敏
(宜興 214221)
紫砂意識形態500余年,“紫砂文化”以一種海納百川的文化包容性存于世,集書法、篆刻、金石、印章、詩文、雕塑等多種藝術門類于一體,容泥繪、彩繪、堆繪、絞泥等多種工藝于一身,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是很好的文化藝術表現載體;不僅是茶人的最愛,亦是收藏界、文化界、陶藝界的一朵奇葩。千年陶都,也正是有了薪火相傳的傳承性,有了觸類旁門善于借鑒、文化移植、藝術創作的創新性,才有今天紫砂文化藝術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藝術氛圍。
紫砂絞泥工藝,直接借鑒了唐朝的“絞胎”技藝,即是通過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泥料進行捶打、壓制、裁切等工序制作,并通過縱橫切面的截取,而展現出泥料本身擠壓后的平面紋理視覺效果,再通過紫砂壺藝打泥片、圍身筒成型,從而自然表現出紫砂壺面的絞泥神韻及效果。這種藝術效果不是可以添加或者裝飾的,而是直接運用其自然紋理的不同效果,展示出來其獨特的神韻。
“布道壺”(見圖1)的創作,是在繼承傳統絞泥技藝創作的同時,研究、實踐、論證其藝術表現形式及外觀效果,自然紋路動靜之態及原生態健康體系,附加值增減與藝術價值大小等問題后,運用到方器創作之中。一方面將傳統絞泥技藝的傳承移植到手工技藝創作體系之中;另一方面是通過絞泥的運用,裝飾在方器之上。兩者的結合達到了文化藝術價值1+1≥2的效應,成為收藏愛好者選擇的新款式,是紫砂技藝之中又一個新層次的提升。因此,創作此壺既有推陳出新的膽識,也有順其自然的理念。

圖1 布道壺
“布道壺”是個人方器作品中運用絞泥技藝創作的又一件新款式,具有很強的思想性、技術性、理論性的作品。一方面,“布道壺”以方器為主題形態,將原有“方”剛正、鋒芒、端莊的呆滯感,寓于“圓”中,“方中寓圓,圓中寓方”,方圓之間是體現傳統儒家中庸思想,并以世人稱之圓滑的圓潤感表之于外,化剛強為柔潤,既是“柔中帶剛”、“剛柔并濟”的“低調”與“謙虛”,也是成熟的標志,而不是顯示整件作品的銳氣,隱藏鋒芒,處“中庸”以為之大境界。
絞泥技藝的運用,是在壺身與壺鈕上。因為整件作品是通過全手工打泥片,然后通過圍身筒的技藝技法創作完成的,因此將不同的泥料擠壓、拍打、裁切、打泥片、圍身筒等一系列的處理。通過泥料本身的紋理進行自然的成型與搭配燒制,而形成的整件作品的“藝術存在”。燒成后,整件作品正面的紋理效果,既有前期的虔心規劃,也有后期燒制火候變化形成的自然紋路,而且每一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這樣燒制的火候不同,其紋路的顏色深淺、濃淡及走勢有一定的變化。
所以整件作品,器型遵循儒家的中庸思想,絞泥技藝順從道家道法自然的玄妙之巧,一個積極出世中庸為上,一個尋道自然無為而成其真的思想內涵,整件作品可謂是心手合一,也可以說道器合一。
紫砂壺的手工成型技藝、紫砂絞泥技藝的移植嫁接,盡管不是原創,但都代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技術進步與技法創新?!安嫉缐亍边\用此兩種技藝創作,既有傳統的繼承,又有現代思想的高歌與創新,才形成了其形態的傳統思想內涵的表現形式,成就了其壺身玄幻奇妙的紋路色彩,這是對技藝的傳承,也是一種對文化藝術的尊重。
一樣的手工技藝傳承,不一樣的技法創作傳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藝術想象力與創造力,才形成了紫砂文化藝術獨具特色的大氛圍。也正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中,紫砂手工藝創作者繼往開來、與時俱進,不斷推陳出新,把紫砂文化藝術一次次推向高潮。“布道壺”的成功創作,離不開大環境下的思想開放,離不開前輩們探索紫砂技藝技法的努力,也正因為有了傳承,才有了生生不息的紫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