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帥
(廣西壯族自治區扶綏種畜場,廣西 扶綏 532100)
生豬養殖在我國有廣泛分布,也逐漸成為地區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之一,加強生豬養殖管理,提高疫病防控水平具有重要意義。豬傳染性胃腸炎疾病是急性消化道傳染病,主要是由于傳染性胃腸炎病毒感染引起,可在生豬各個生長階段發生,主要病癥是以腹瀉、脫水、嘔吐等為主,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在具體用藥治療方面,需要養殖管理人員詳細把握病發特征,聽取獸醫人員的指導意見,提高治療和預防的科學性,中西醫混合治療,實現標本兼治,同時在日常喂養管理中做好各方面預防工作,降低該疾病發生風險。
扶綏縣地處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地區,屬崇左市管轄,地域面積2 841 km2,下轄8鎮3鄉。畜牧養殖產業在扶綏縣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促進作用,也是地區農民脫貧致富的主要途徑之一。生豬養殖是扶綏縣畜牧養殖產業的主導,生豬養殖的規模化程度不斷提高,政府部門先后出臺多項發展畜牧產業的優惠政策,加大了養殖補貼力度。2020年,扶綏縣生豬年出欄量31.1萬頭,年均增長17.3%,在長期養殖發展中,生豬養殖技術不斷成熟,新型養殖場所越來越多,同時在疾病防控方面,病理診斷治療水平也有明顯提升,生豬疾病發生率逐年下降,養殖經濟效益持續增加,極大的增加了地區農民收入。
結合實際病例治療可知,豬傳染性胃腸炎病的病原體是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屬冠狀病毒,極易對生豬造成感染。生豬染病后,該病毒可在生豬的內臟器官、體液、糞便排泄物、尿液、唾液、精液、淚液中存在,造成生豬消化系統受損。該病毒對溫度比較敏感,在溫度為56 ℃環境中,可在0.5 h內被滅活,沸水中會直接死亡,但是,在低溫環境中生存能力較強,在-20 ℃條件下也可存活并感染牲畜。此外,太陽光直射也可起到殺滅作用,陽光照射下6 h內就可以消滅,陰暗潮濕環境中可存活至少7 d[1]。
豬傳染性胃腸炎病具有很強的傳染性,可通過多種方式傳染,包括水源、飼料、空氣、喂具等,一旦防控不及時就會影響到整個豬群的健康生長。它的主要傳染途徑是消化道,傳播速度極快,可在12~48 h內造成整個豬群感染,該疾病可在生豬的各個生長階段發生。妊娠期的母豬染病后,病原體會通過母乳感染新生仔豬,成年豬的體液、糞便排泄物等也會造成接觸性染病,年齡越小的生豬越容易被感染[2]。該病病原體對環境溫度較為敏感,在季節交替時此病的發病率明顯增加,主要是因為氣溫降低,仔豬自身免疫力下降,而病原體對低溫環境適應性很強,很容易引起仔豬發病。
2.3.1 哺乳期仔豬癥狀
仔豬在染病初期主要以嘔吐癥狀為主,嘔吐物中有大量黏液,隨著病情發展會出現明顯腹瀉現象,且排泄物中有較多細小凝乳塊。頻繁性的腹瀉會造成仔豬身體水分缺失,出現脫水癥狀、體質變差、體重下降、機體逐漸衰竭、活動量減少且困難,病情嚴重的還會引起死亡。仔豬的病程時間在2~7 d,部分體質較好的仔豬在7 d后會因為腸粘膜受損,攝入的奶水營養無法吸收轉化,導致生長緩慢、發育不良。此外,如果是新出生7 d內的仔豬染病,病死率超90%,并且環境溫度越低,致死率就會越高。
2.3.2 育肥豬癥狀
豬傳染性胃腸炎在育肥豬中發病率可達100%,主要癥狀以水樣腹瀉為主,排泄物為灰色,生豬染病后進食欲望降低、生長遲緩,部分染病豬會出現嘔吐現象,病程持續時間在7 d左右。腹瀉會導致育肥豬出現暫時性脫水現象,育肥效果不理想,但其致死率相對很低,不會引起大量生豬死亡[3]。
2.3.3 成年豬癥狀
豬傳染性胃腸炎病在成年豬群中的病發,主要以種豬群和年豬群為主。由于成年豬對環境適應已有一段時間,身體免疫力較強,該病的病原體病毒不會對成年豬造成較大威脅。部分染病的成年豬會出現腹瀉情況,不會對體重造成太大影響,而且生豬的進食欲望也不會受到影響,進食量穩定。此外,如果是妊娠期的成年母豬染病,則會出現其母乳分泌量減少和短暫性嘔吐現象。
現階段對于生豬傳染性胃腸炎病的治療還沒有準確的特效藥物,在治療過程中主要還是以對癥下藥的方法為主,控制病發率和致死率。
3.1.1 西藥治療
染病仔豬會出現頻繁腹瀉,導致身體嚴重脫水而死亡,可灌服補液鹽。具體是將氯化鈉3.5 g、氯化鉀1.5 g、碳酸氫鈉2.5 g、葡萄糖20 g、蒸餾水1 000 mL混合溶解,按照20~50 mL/頭標準進行灌服,每天灌服2~4次,同時也可以在飼料中添加含抗菌肽、溶菌酶藥物。而育肥豬和成年豬,可在水源和飼料中添加氟苯尼考、林可霉素、磺胺脒、阿奇霉素等抗生素,避免繼發性染病。
3.1.2 中藥治療
中藥治療以清熱解毒、健脾養胃藥物為主,具體是將大黃10 g、白芍12 g、白頭翁15 g、地榆炭12 g、烏梅15 g、黃連9 g、甘草12 g、車前子12 g等進行兌水混合煎煮,煎煮時間控制在30~40 min,之后進行灌服。
首先,做好仔豬的科學管理。要盡可能減少仔豬的寒冷應激反應,在入冬前做好保暖工作,保證豬舍內溫度合適,在出生后要及時用無污染的布擦除仔豬體表的羊水和黏液,并及時進行母乳攝入,用酒精浸泡后的蒜泥對仔豬灌服,劑量為2~3 mL,避免病原體由口進入。
其次,對妊娠期母豬進行接種免疫。在產前1個月和半個月分別進行1次疫苗接種,避免對出生的仔豬造成感染。具體接種以活疫苗為主,該類型的疫苗可產生體液免疫,也可刺激生豬機體產生細胞免疫,從而增強保護效果。要注意的是,在疫苗接種前后的3 d內不可使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也不可使用解熱鎮痛類消炎藥,避免對疫苗免疫效果造成抑制影響。
最后,做好養殖環境管理。養殖人員要定期對豬舍環境進行全面清理,及時清掃糞便、污水、剩食,并進行消毒處理,包括喂具、飲水、地面、墻面等,進入養殖場所前要更換專用衣物并進行消毒,閑雜人等不可入內。待產母豬也要在生產前對腹部、乳房等部位進行消毒,也要對生產區域進行噴霧消毒,保證新生仔豬不會受到病原體感染。
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是生豬養殖中常見的疾病,具有很強的傳染性,會導致生豬體質變差,體重下降,主要癥狀是以腹瀉、嘔吐等為主,并且在仔豬群中有較高的病發致死率。在具體治療和預防方面,需要養殖人員根據病發情況,采用合適的藥物,提高用藥的科學性和針對性,并在日常加大各方面預防措施,做好仔豬和母豬的預防管理工作,對豬舍環境進行全面徹底消毒,降低疾病發生率,為生豬健康生長提供有利條件,促進養殖經濟效益持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