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彬
(四川省內江市隆昌市雙鳳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四川 內江 642161)
豬高熱病是一種傳染性極強的疾病,多發于夏季高溫、高濕的環境下,誘因為多種細菌、病毒所引起的混合型感染。發病的不同階段,豬癥狀表現會出現差異性,主要的癥狀為發熱,具有高致死性,因無法確定感染源,給防治工作帶來了一定困難。因此需要從免疫、飼養和管理等全方位進行管控,從而提高豬高熱病的預防技術,促進生豬養殖業的健康發展。
對于養殖場,主要的成本投入集中在飼料方面。一些養殖場和養殖戶主為保證經濟效益,降低養殖成本,會選擇一些劣質飼料,甚至選擇一些泔水、酒糟等營養成分不良、不符合健康綠色理念的飼料物質,導致豬體內積聚一些極霉素與病毒,增加高熱病等傳染感染的可能性[1]。
一些小型養殖場為降低成本,在引種方面較隨意,選用自繁種豬或陳年種豬,但是卻會增加豬的感染率。一些地區的小型養殖戶還會選擇在集中養殖場引種,導致聚集性疫情傳播。由于養殖戶的引種較自由,在種豬選擇上隨意性更大,甚至會引進一些不適當的品種,埋下傳染病傳播與發生的隱患。
雖然一些較大規?;B殖場在免疫系統建設方面體系比較完善,這也是防治豬高熱疾病并有效降低感染率的重要手段。但一些小規模養殖場或散戶卻并未重視免疫體系建設,免疫系統構建十分匱乏,導致免疫系統作用發揮不出來,豬群感染豬高熱病的現象一旦發生,會造成大面積的傳播爆發,周邊范圍內被病毒所侵害的可能性幾乎難以幸免。
豬瘟是一種極易誘發高熱病的因素,一般感染豬瘟的豬,會表現出嗜睡、萎靡不振、食欲不振、行動遲緩等癥狀,如果治療不及時或發現不及時,病情會迅速加重。甚至若發現與隔離措施不足的情況下,還會導致短時間內大面積爆發,造成不可逆的危害。
豬高熱病一般發生的時節多為夏季,夏季天氣熱,溫度高,更易發生。病程短,5~20 d以內,很快就會危害豬群健康[2]。夏季氣溫升高快,養殖場豬群密度大,通風、散熱工作等如果出現紕漏和疏忽,易導致豬舍溫度過高,細菌繁殖過快,加上豬體本身散熱不好,無法適應高溫天氣,熱應激反應出現的幾率增加,更易誘發高熱病等一系列疾病。
病豬在發病后,臨床上一般會表現出如下癥狀。傳染性強、致死率高。由于癥狀缺乏典型性,難以及早觀察到發病特征,結合發病迅速、傳熱性高的特征,極易導致大面積爆發。高熱病的致死率高,尤其是仔豬,一旦發生,死亡率幾乎可造成養殖場一大半的損失。數據顯示,一些豬場爆發高熱病后,豬群死亡率甚至會超過90%,一些孕期母豬還會出現流產、產死胎、弱仔、木乃伊等情況。
對于豬高熱病的臨床診斷,一般是測量肛門溫度,若溫度高于40 ℃,有極大患病可能,需密切關注并采取預防隔離等措施。
在日常的喂食、觀察等活動中,如果生豬出現突發性痙攣、站立不穩、突然倒地、腹部與四肢出現出血點或紫紅色斑點、呼吸急促、喜歡俯臥、咳嗽、打噴嚏、流鼻涕等現象,還有如眼部分泌物增多、出現淚斑、便秘、尿液發黃等現象,都需及時關注,并及時進行相應的預防處理,或進行單獨隔離,全面消毒。通過開展臨床診斷,能初步確診,排除其他相似疾病。需聯系有農村農業局,及時采取科學的檢測手段,確診病情,如檢測血液、心肺積液等。
豬高熱病的預防,需以科學的預防管控理念為基礎,根據科學的防治手段,在養殖廠內科學建立傳染病等防治機制,包括消毒機制、隔離機制等,在具體的飼養、防疫等工作開展過程中,嚴格按照相關機制指定的流程和方式展開工作。
另外,在養殖過程中,還需結合科學的防疫手段,及時、定期為豬只注射主要疫苗,如藍耳疫苗、口蹄疫、豬偽狂和豬瘟、豬丹毒、豬肺疫三聯凍干苗等,根據科學的疫苗借助制度,在生豬的成長過程中定時定期接種疫苗[3]。并在疫苗注射時,結合豬的品種,合理選擇對應疫苗種類,保證疫苗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農村農業局需對轄區內的養殖戶進行集中登記管理,統一管理轄區范圍內的養殖戶、養殖品種、養殖數量、養殖密度等數據信息,為完善飼養管理體系及保證后續的防疫機制建設奠定基礎。農業農村局需做好調研登記工作,并定期開展相關防疫宣傳、疫病傳播知識教育推廣、摸排調查等工作,確保全方位、無死角的做好區域內的豬群管理工作,保證動物養殖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豬舍的衛生環境良好與否,會直接影響病毒、細菌等的存活狀況和豬群健康質量。養殖戶在日常飼養管理工作中,需做好日常消殺工作,定期殺毒消毒,并保持長期的開窗通風換氣,促進豬舍內的空氣循環流通,調節室內外溫度、濕度等,避免過熱或過濕的環境,導致滋生和繁殖各種細菌、病毒,危害豬群健康。在豬舍消毒中,養殖戶可用簡單的石灰等進行物理消毒,或采用復合醛類消毒液進行噴灑消毒,對豬舍地面、糞池等進行重點消殺[4]。尤其是在疾病發生集中期或敏感時期,加大消毒液濃度,縮短消毒時間間隔,對發病病豬的生活區域進行重點消殺,周期保持在每天4~6次即可。
養殖戶還需做好注射的環境衛生管理,定期清理豬舍衛生,對于地面環境要保持干爽清潔,及時清理干凈豬只的糞便、垃圾等,有條件的情況下,還可使用水源對地面進行清洗,切斷細菌滋生與存活路徑。
另外,養殖場內還需對來往行人、車輛等進行嚴格管控,無關人員嚴禁入內,做好管理與隔離工作。尤其是對新引進的豬種或仔豬,需經過一段時間的隔離觀察及防疫接種、消毒消殺等,才能將其混入飼養群。
對于已爆發的豬高熱病,需結合臨床診斷結果,科學選擇治療手段。為保證治療效果,采取中西結合的手段,開展藥物治療,緩解病情,調節機體,并提高病豬的免疫力,消除病毒,使病豬恢復健康。
對于豬高熱病,一般會采取注射高能血清的方式進行治療,在注射藥物時,會持續分點注射,注射的總劑量約為10 mL。在次日,還需注射第3針,劑量約為10 mL。同時,可配合采用黃芪多糖、長效磺胺類針劑進行治療,周期為3~5 d,每天2次,直至病豬出現明顯好轉。
對經治療2~3 d無明顯好轉的患病應及時通知無害化收集公司進行無害化處理,不得隨意丟棄、宰殺患病病死生豬,避免二次污染與病毒滋生。
豬高熱病的情況較復雜,臨床診斷是一種非常有效的鑒定手段,養殖戶需在發現類似癥狀時,及時與農村農業局聯系,采取有效防控措施,有效預防,并科學防治,將疾病控制在可控范圍內,降低經濟損失,保證豬群健康及養殖戶的利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