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琦,胡 楊,姜瑩瑩
(徐州醫科大學 信息化處,江蘇 徐州 221004)
“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疫情防控就成為每一所高校日常工作的重點。人工處理數據費時費力,對高校各管理部門造成極大的工作壓力及負擔。特別是從2022年3月開始,“新冠”病毒變種奧密克戎來襲,疫情防控遭遇了更加嚴峻的挑戰,很多高校甚至被迫采取封校的管理方式。在這種情況下,采取信息化線上模式處理日常事務成為很多高校的必然選擇,楊雨晴等[1]詳細介紹過利用信息化手段采取線上模式應對疫情所具備的優勢;李彩玲等[2]也具體講述了在疫情中推動信息化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郭東花等[3-4]也從具體應用場景上講述了信息化在疫情中發揮的作用。但整體而言,關于如何應對疫情中快速多變的業務需求,如何讓信息化建設速度能跟上疫情變化的速度,這一類研究相對較少。為與病毒傳播比速度,提高學校對包括師生、臨時人員等在內各類人員加強管控,進一步掌控入校人員身體狀況及核酸檢測情況,本研究因地制宜,以低代碼開發為思路,為徐州醫科大學(以下簡稱“徐醫大”)設計并實現了一套應變快速、響應及時的疫情防控輔助系統。該系統為各管理部門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利的數據支撐,極大地提高了防控精準性。同時,使用的低代碼開發方案也為信息化支撐疫情防控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經過對徐醫大人事處、研究生院、學生工作部、國際教育學院、保衛處、后勤處等多部門調研了解,分析總結出以下業務難點。
2.1.1 人員在校情況不明
教職工、部分研究生以及包括保衛、后勤等服務人員在內的臨時人員,每天均有進出學校的需求,即使實行封閉管理,也存在人員輪換情況,這對行政部門及時了解實際在校人員情況提出了挑戰。
2.1.2 人員健康狀況不明
疫情防控工作對健康碼狀態、行程卡情況以及當日所在地點等信息的了解十分重要,然而這類信息為個人隱私信息,必須由個人自行申報給學校。收集并統計全校各類人員健康上報相關數據,對各業務部門造成了極大的工作壓力。
2.1.3 人員核酸檢測情況不明
目前徐醫大人員核酸檢測的結果由檢測公司同步至江蘇省衛生健康委員會,方便每個參檢人員在“蘇康碼”(江蘇省健康碼)中查看,然而實際操作中已檢人員檢測結果不顯示問題時有發生。經檢測現場調研發現,身份證通過掃描錄入時,使用光學字符識別(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OCR)技術,識別準確率做不到100%,存在識別錯誤情況,攜帶其他證件進行人工錄入時,出現錯誤更難以避免。這就造成學校人員檢測結果不準確,導致保衛處落實出入校檢查核酸檢測時,存在極大障礙。
2.1.4 核酸應檢盡檢反饋情況不及時
根據疫情防控政策,不同類別人員需要按照各職能部門安排進行常態化核酸檢測。各業務部門根據當日應檢人員的Excel表與檢測機構反饋的Excel表格進行匹配,費時費力易出錯。另外,例行化、常態化的核酸檢測造成各類人員,尤其是年齡相對較小的本科生的抵觸情緒產生,如何保證應檢盡檢,及時發現漏檢人員,督促其及時參與檢測,也是業務部門的工作難點。
教職工和校外住宿的研究生,每天均有進出校門的需求,即使在封校期間,也存在教職工每一到兩周輪換值班進出校園的情況。根據防疫要求,進入校門需要提供“兩碼”——健康碼和行程碼以及根據實際情況要求的一定時效內核酸陰性結果。
本科生和校內住宿研究生封校期間禁止外出,防控常態化管理時期可以通過請假審批手續進出學校。但門衛無法查詢學生的請假審批單,學生出示的系統審批截圖存在門衛不認可,學生私自“P圖”試圖蒙混過關等各種情況。
臨時人員有著和教職工類似的進出校園需求,同時由于人數多,長期由各服務公司管理,學校對人員難以掌控。而且臨時人員就整體來講信息化素養不高,使用各種信息系統的難度也相對較大。但為防控疫情,學校層面需要精準掌控包括臨時人員在內的各類人員數據。
由于疫情在一地傳播具有偶發性,防控政策經常需要變化。比如,疫情常態化防控階段,檢查“兩碼”即可,有陽性病例在本市出現后,增加核酸檢測結果檢查,出現本地傳播后,防控政策進一步加碼。這就要求防控相關信息化建設應具有很高的靈活性。
根據需求分析,可以發現,高校疫情防控工作復雜且多變。使用人工處理,人力成本過高,嚴重影響正常教學科研等生產活動;使用定制系統靈活性不足,難以應對多變的場景,一旦需求發生變化,更改代碼周期過長,甚至可能出現新版本未上線,需求又有新變化的可能;采購成品系統同樣困難巨大,一是調研發現難以買到符合業務需求的成品,二是采購周期漫長,難以滿足緊急需求。因此本研究立足學校現有信息化資源,以低代碼開發為思路,通過打通數據,整合各低代碼開發模塊,實現靈活易擴展的高校疫情防控輔助系統。
低代碼開發是使用圖形化、定義化等手段極大降低手工編碼甚至完全不編寫代碼即可生成應用軟件的開發方式,其優點是技術門檻相對較低、業務實現相對較快[5],非常適合“新冠”疫情防控相關信息化支撐工作。徐醫大正在使用的低代碼開發工具包括以下幾種。
3.1.1 流程表單工具
流程表單工具不是業務系統,是通過節點定義、流程設置為組織機構的業務提供了審批流轉的設計工具[6],可以通過低代碼甚至零代碼的方式描述業務流,進而實現人員表單填寫及業務審批。徐醫大于2016年采購的辦公自動化(Office Automation,OA)系統,本身便是一個提供可視化配置的流程表單工具,對于本研究中系統,通過低代碼配置方式實現進出校審批。
3.1.2 企業微信
目前微信的使用已相當普及,擁有10億級用戶量,企業微信的操作和使用與微信類似,便于推廣,同時具備完整的產品生態及應用程序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可以提供原生態功能和數據落地,可以通過配置的方式方便的成為學校應用的入口[4]。徐醫大從2017年開始在學校推廣企業微信,已有相當用戶基礎。在本研究中企業微信提供原生態健康上報打卡功能,同時作為其他相關模塊入口使用。
3.1.3 BI報表工具
商業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BI)報表工具由數據倉庫、查詢報表、數據分析、數據挖掘等模塊組成,通過圖形化的拖拉拽,以及各類數據查詢語句的編寫,快速生成可視化報表、大屏等決策依據[7]。在本研究中使用BI報表工具通過對接各數據源,編寫結構化查詢語言(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SQL)語句實現了健康上報分學院統計查詢、核酸檢測結果、核酸檢測實時狀態展示。
3.1.4 ETL數據整合工具
抽?。D換-加載(Extract-Transform-Load,ETL)數據整合工具是通過對不同數據源進行抽取、轉換、加載,使之整合為一的數據工具。徐醫大的ETL數據整合工具基于2019年數據治理項目購置,使用拖拉拽等可視化手段,輔以SQL、JsonPath以及工具命令集的編寫,以低代碼的方式完成本研究中涉及的各系統數據整合工作。
3.1.5 其他系統
徐醫大于2021年購入基于人臉識別的“平安校園”平臺,實現門禁、人員進出統計等業務場景。本研究中利用該系統的人臉識別能力以及人臉識別日志實現人員核酸檢測動態查詢,通過人臉識別閘機數據,實現“蘇康碼”對接。
徐醫大學生請假功能已經在研究生系統及學工管理系統上實現,本研究沿用兩個系統的請假申請及審批模塊,通過ETL數據整合工具將相關數據抽取并推送給人臉識別閘機,實現請假審批進出校園的業務場景。
徐醫大2020年采購了統一身份認證平臺,將臨時人員認證問題考慮在內。通過完整的業務流程將臨時人員信息采集入庫,生成臨時人員工號,使臨時人員與教職工在信息化場景上可以納入同質化管理。包括教職工、本科生、研究生以及臨時人員等的人員基本數據均可以從統一身份認證平臺獲取。
根據需求分析及現有工具分析,確認該系統需要設計以下功能模塊。
3.2.1 健康信息上報及匯總
以企業微信為入口,使用企業微信原生應用每日健康上報功能,定時推送消息提醒全校相關人員填報健康狀況,并上傳“兩碼”。通過手機定位及OCR識別功能識別上報人當前位置及近14天風險行程。通過ETL數據整合工具讀取騰訊企業微信API接口,將上報數據落地,通過BI報表工具制作分院系查看的統計報表,方便各院系監督上報情況,快速發現未報、遲報以及風險人員。
3.2.2 正常進出校
通過流程表單工具實現進出人員的流程審批,通過ETL工具整合審批數據,協助業務部門快速統計應在校人數,并將數據提供給人臉閘機,同時通過人臉識別閘機對接徐州市大數據局“蘇康碼”接口,實現入校場景的健康碼檢查。
3.2.3 請假進出校
學生在常態化管理期間,依然通過各自系統請假,通過ETL數據整合工具,整合研究生管理系統、學工管理系統請假模塊數據,動態增量加入學校中心數據庫,并把數據推送至人臉閘機系統,實現系統自動判斷學生進出的功能。
3.2.4 校內核酸檢測實時動態
在各核酸檢測點入口處加裝人臉識別平板,參與檢測人員掃臉簽到后進入檢測場所檢測,通過ETL數據整合工具將數據增量同步入庫;同時使用BI報表工具制作檢測查詢報表,方便各業務部門查看檢測實時動態;用警示顏色標注應檢未檢人員,方便各院系輔導員及時聯系未檢學生盡快參檢。使用企業微信整合檢測查詢報表入口,方便管理人員快速進入。
3.2.5 校內核酸檢測結果核驗
根據檢測機構反饋Excel匯總表及核酸檢測查詢報表記錄,智能匹配檢測人員,將已檢測結果通過BI報表工具生成校內“綠碼”通行證,放入企業微信應用中,方便人員進出校園。同時提供查詢功能供門衛及志愿者使用,方便入校人員查詢核酸檢測信息。
經過梳理,各功能所需使用的低代碼開發工具對應關系如表1所示。
表1 功能與低代碼開發工具對照
數據流向關系及系統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系統結構
在本研究中充分考慮利舊,在缺失的模塊上,使用流程表單工具、企業微信及BI報表工具進行補充,在數據流轉上,充分使用ETL數據整合工具,使各獨立模塊合并為一個全新的信息系統。由于使用低代碼開發思路,整個系統中的編碼量極低,主要以SQL語句、邏輯判斷語句為主,其他均以圖形化配置進行,每個模塊的工作量僅在1~3天,整個系統在10個工作日內完成,對徐醫大疫情防控起到很好的支撐作用。
而且學工系統、研究生系統的請假模塊以及統一身份認證的基礎數據同樣可以利用流程表單工具或BI報表制作填報采集審批功能進行替代,人臉閘機系統也是很多高校已經或者正在建設的內容,上述系統結構圖具有很強的可移植性。
本研究以徐州醫科大學為例,對“新冠”疫情中高 校常見管控措施進行了詳盡的分析,設計并實現了一整套完整的基于低代碼開發技術的疫情防控輔助系統,為學校疫情防控精準化提供了有利的數據支撐,同時也為各高校信息化支撐疫情防控提供了參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