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胡利娟
羊草曾是科爾沁草原上的“原住民”,由于過度開墾放牧,使其難以自然繁衍,美麗的草原就陷入了越墾越荒、越荒越墾的惡性循環中……如今,插上科技翅膀,羊草又重回科爾沁草原,開始恣意生長。
“進口草種可以種出一片草坪,但是種不出一片草原。”國家林草局草原管理司司長唐芳林6月20日在2022中科羊草現場觀摩研討會上強調,中國的草原生態修復,最終還是要依靠我們自己選育的優良鄉土草種。
作為草原生態修復和現代草牧業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我國草種對外依存度高達70%以上。唐芳林說:“特別是草原生態修復急需的優良鄉土草種,無論是生產總量還是優良品種數量都嚴重不足。”
“目前,我國草種業整體比較落后。”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崔麗娟介紹說,在育種基礎研究、共性關鍵技術、草種生產能力等方面,與發達國家還存在不小差距,部分國產化草種仍存在產量低、品質差、種類單一等問題。
有關方面數據顯示,我國商品草種年需求量超過15萬噸,其中生態修復等非飼草用種達7萬噸以上。
“種植面積最大的紫花苜蓿六成靠進口,特別是草坪草種幾乎全部靠進口,生態修復類草也是基本處于無種可進,無種可用狀態。”崔麗娟稱,草原保護與修復重在保護,要在修復,核心在草種。
我國是草種質資源大國,但不是草種質資源利用強國。國家林草局國有林場和種苗管理司二級巡視員歐國平說,我們的草種生產還處于起步階段,草種自給率低,對外依存度居高不下。
如何將我國豐富的鄉土草種質資源利用起來?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劉公社帶領的科研團隊,以重要鄉土草種羊草為材料,經過多年育種的研究和應用技術探索,積累了許多成功的做法和經驗,是鄉土草種利用的典型案例。
劉公社介紹說,羊草有“禾草之王”的美譽,屬于一等優質飼草,也不僅限于飼喂羊一種動物。羊草就像水稻、玉米或小麥一樣,是專指禾本科賴草屬的一個物種,中文名為“羊草”,別名“堿草”。
羊草具有發達的橫向根莖,能夠形成強大密集的根網結構,盤結固持土壤,減少土壤顆粒和營養流失。同時,羊草種植成本低,從春到秋,都可播種,一次成活無限繁殖,壽命長達幾十年,在我國呼倫貝爾草原、科爾沁草原、松嫩草原及錫林郭勒草原廣為分布。
“羊草的這些特點,在水土流失控制、沙地治理、退化草原修復,以及鹽堿地和毒害草治理等方面,生態效益顯著。”劉公社說。
圍繞羊草種質資源研究,我國已有50多年的研發歷史。歐國平說,自1988年選育出第一個國家審定羊草品種“東北羊草”以來,我國已培育出21個羊草品種。
2021年7月,國家林草局首次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草種目錄(2021)》,在牧草的基礎上新增加了生態修復用草、能源草、草坪草、藥用草等多種類型,這標志著我國草種管理工作由過去側重于牧草管理進入到全口徑草種管理的新階段。羊草作為一種兼具重要生態和飼用價值的優質鄉土草種,已列入其中。
羊草是天然大草場的當家草種。唐芳林透露,目前,國家林草局已把羊草作為草原生態修復的重點鄉土草種扶持發展,現正在推進鄉土草種生態修復的試點,探索通過代表性鄉土草種開展草原生態修復的技術模式。
“科研要與生產相結合。”唐芳林稱,對于草原生態修復來說,科研團隊要根據不同地區的草原退化情況、氣候和立地條件,選擇適宜的羊草品種,指導一線人員應用科學技術模式,推廣適用的機械設備,讓研發出來的優良品種,能夠真正應用到急需修復的退化草原上,發揮出其優勢特性。
另外,草種業發展還要依靠市場,培育龍頭企業,以打通科研—生產—銷售的產業鏈環節,讓中科羊草成為草原生態修復的先鋒軍。
據了解,“十四五”期間,我國將每年實施4600萬畝左右的草原保護與種草改良生態修復,將有效遏制草原生態退化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