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詩溦 圖:蘇富比、佳士得、格物文化在線、本刊資料庫
亞洲這個充滿活力且依然年輕的藝術品市場,近些年的穩定增長吸引了大量藏家、畫廊機構、拍賣巨頭的關注。從一開始的香港、北京、上海,到這兩年強勢發展的首爾,行業內外對哪座城市將成為新一代“亞洲藝術中心”極具期待。
繼前段時間備受關注的首爾市場后,“蘇富比在15年后再度在新加坡舉辦現場拍賣”這一事件讓我們又聚焦于曾經的亞洲四小龍——新加坡,因為拍賣行總是那個最先預測風向和培養市場的推手,這并非沖動之舉。新加坡在新興的東南亞藝術市場帶動下,順勢強化了其作為東南亞藝術交易中心的地位,同時以驚人速度成長,吸引眾多藍籌藝術機構、博覽會、拍賣巨頭紛至沓來。下半年的藝術盛事接連不斷,也在為明年年初首屆新加坡藝博會預熱。
藝博會不斷涌現、雙年展如約而至、拍賣活動層出不窮,正如這個熱帶城市國家的氣候,熱情不退,干勁不減。
成立于2006年的新加坡雙年展如今已是第七屆,并做了許多新的嘗試,不僅增加了多個展示場所,且藝術總監團隊皆為女性。它在全球范圍內展示和反映了新加坡的藝術實踐活力,并有效促進其與藝術家、藝術組織和國際藝術界的深入合作和接觸。
同時,兩大拍賣巨頭亦有所動作。10月28-30日,佳士得在此舉行了全球秋季拍賣預展,展品總估價超12 億港元,規模前所未有。其中,佳士得香港秋拍矚目領銜的“尚神”霸王龍(Shen the T.rex)在短短三天內就吸引了數以萬計的民眾前來參觀。此舉開拓了全新的市場,積極回應了東南亞藏家日益增長的購藏需求,同時也是對這一區域藏家日益豐富的多元獨特品位的培育。
蘇富比在此暌違15年的“現當代藝術拍賣”在8月28日15 時如期舉槌,成交率達96%,總成交2445.9 萬新加坡元(約1755 萬美元或1.2 億元人民幣),遠超拍前估價,成為蘇富比在新加坡歷來最高成交額的拍賣會。這次拍賣反映出蘇富比對亞洲及東南亞市場的高度重視。
而由瑞銀集團和The Art Assembly 合作舉辦的首屆新加坡藝博會(ART SG)將于2023年1月12-15日于濱海灣金沙會展中心進行,屆時將有來自30 個國家的150 多家畫廊共同參與。作為東南亞地區迄今為止甄選規格最高和規模最大的藝術展會,新加坡藝博會的啟動,勢必為亞洲文化發展進程中創造一個決定性的時刻,并讓全球文化群體聚焦新加坡。預計此屆藝博會將鞏固新加坡作為國際藝術生態中的特殊地位,并發現東南亞和世界各地一流的當代藝術創作。

2022 新加坡雙年展現場 圖片來源:新加坡美術館

“尚神”霸王龍(Shen the T.rex)首度現身維多利亞劇院與音樂廳
新加坡作為旅游熱門地,近年卻以新興亞洲藝術樞紐的身份引起國際關注,吸引不少海外藝術家和藏家的注意,這與它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新加坡位于馬來半島南端,馬六甲海峽南口,作為“東方十字路口”,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和聯系亞、歐、非、大洋洲的航空中心,有200 多條航線連接世界600 多個港口。新加坡樟宜機場連續多年被評為世界最佳機場,城市基礎設施排名世界第一,不斷輻射東南亞、澳新、日韓等國家和地區,使新加坡成為各國藝術品的集散點。

新加坡藝術空間、社區節點和展示場地的位置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外觀
政府坐陣,為新加坡從收藏、學術研究和藝術市場推廣等三個方面全面掌握東南亞話語權提供了不可忽視的支持。自1998年時任總理吳作棟決心將新加坡發展為“世界級城市”后的20 多年間,政府不遺余力地推動當地藝術的發展,將藝術發展的規劃分為三個階段,對藝術的資助逐漸深入。
在20世紀80年代成立的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National Arts Council,NAC)與新加坡新聞通訊及藝術部(MICA)以及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合作,發展拍賣行、畫廊和專門藝術服務基礎,以滿足新加坡建設東南亞藝術中心過程中不斷增長的藝術市場需求。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參與規劃了把建于1936年的吉爾曼軍營藝術區活化成著名藝術場地的項目,這家公私合作的機構目前擁有12 家本土和國際畫廊,還是藝博會S.E.A.Focus fair 的組織方,成為新加坡當代藝術園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5年開館的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擁有全世界規模最大的東南亞藝術收藏,這是全世界唯一的專注于展示和研究東南亞地區現代藝術史的國家級藝術機構,這對梳理東南亞藝術和新加坡本土藝術的“前世今生”起到很大的作用。
位于樟宜機場旁的免稅區內,占地約3 萬平方米的新加坡自由港是亞洲第一個世界級珍貴物品和藝術品收藏中心,也是全球最大的免稅倉儲地,有7%的免稅政策。保險庫允許非新加坡居民存放貴重物品,且不對存放物品征稅以及無須填寫海關表格。佳士得、Natural Le Coultre SA 藝術運輸公司集團和Helutrans 等都是新加坡自由港的重要服務對象。
新加坡自由港由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和國家文物局共同開發,除了位于地下的倉庫,新加坡自由港在地面還配有24 間大小不一的展廳,可供藏品展示,或舉辦展覽。此舉無疑提升了新加坡爭奪亞洲藝術中心的競爭力。
匯豐銀行在8月16日發表的報告The rise of Asianwealth中分析了亞洲未來的財富趨勢。報告指出,新加坡的百萬富翁(凈資產大于100 萬美元)在2030年會增長到13.4%,這預示著新加坡將會成為亞太地區百萬富翁比例最高的地區,且此比例在未來仍會持續增加。
總體來看,新加坡的“高凈值人士”人數增加了1%左右,由此家族辦公室在新加坡激增。家族辦公室的涌入將鼓勵更多的拍賣行在這里舉辦拍賣活動,并為這座城市國家成為繁榮的藝術中心鋪平道路。
新加坡因其穩定的治安環境、繁榮的商業環境、干凈綠色的自然環境,一直以來都是亞洲乃至全世界的熱門移民目的地。各國銀行云集新加坡,銀行總數僅次于倫敦、紐約和香港。在投資和金融方面,有強有力的優勢。
20世紀80年代中期,蘇富比、克里斯蒂、索斯比進入新加坡美術市場,用拍賣活動成功地激發了大眾對于新加坡市場的興趣和新加坡作為世界性藝術品市場基地的發展潛力。
蘇富比1985年已在新加坡設立辦事處,1996年,在新加坡舉行首場每年兩次的東南亞藝術拍賣,同年,東南亞藝術正式定為拍賣的一部分,并加入東南亞當代藝術部分,建立起馬來西亞、越南及新加坡的藏家群。2013年秋拍,蘇富比加強東南亞藝術的表現。再加上今年暌違15年后的專場,表明以新加坡為中心的東南亞藏家增長迅速。
相較于蘇富比,佳士得雖然沒有成立一個獨立的部門進行東南亞藝術的拍賣。但它1993年在新加坡舉辦了首場拍賣會,2002年,首次把東南亞藝術品拍賣移到香港,并提出整合亞洲當代藝術的構想,率先在夜場中引入東南亞當代藝術作品,且對藏家的喜好進行了分析。
通過幾十年的鋪陳,這兩大全球拍賣市場的領導者已在“獅城”成功爭得一席之地,并憑借強大的拍賣實力超越了本土拍賣行。
新加坡作為東南亞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其藝術市場不僅體現了新加坡的特點,也因來自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的投資者和收藏家的介入而代表了東南亞的整體面貌。由于新加坡居住的華人比較多,使中國書畫、中國西洋繪畫在這一地區影響深遠。近幾年,當代藝術越來越被人們所關注。
其悠久而復雜的歷史為這里的藝術景觀提供了豐富的積淀。多元文化的碰撞,不同的身份背景,使得在其生長或生活的藝術家有了更多樣的創作嘗試。如今在拍場上大放光芒的張荔英是南洋藝術運動的關鍵人物,她借鑒中國和法國的現代藝術,憑借創作建立起新加坡的本土風格和身份認同。此外,來自印度尼西亞,或者是曾在印度尼西亞生活并開展其藝術生涯的歐洲藝術家在新加坡拍賣市場的表現也很杰出。
隨著人們對東南亞藝術的關注度不斷上升,新加坡在文化藝術上所做的努力與改變有目共睹。新加坡政府一直都是文化的積極支持者,資助了高達85%的國家藝術活動。它從國家身份建立與認同到成為國際藝術市場的積極參與者和開拓者,這條路走了近40年,這些努力正在結出碩果。如今的新加坡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設計城市和世界第九大創意國家,在吸引全球創意人才方面排名第五,領先于東京和柏林,有高質量的博物館、充滿活力的藝術學校、前衛的畫廊和廣受贊譽的藝術家。
有限的土地、空間和資金將繼續給新加坡帶來挑戰,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是新加坡藝術品市場的增長是否具有可持續性?;蛟S,真正的挑戰并非來自市場,而是該城市或地區是否具備藝術的進取心、多樣性與活力。面對如此激烈的“亞洲藝術中心高地”的爭奪和多元的藝術環境,如何將藝術博覽會變成“真金白銀”的文化平臺會是新加坡面臨的眾多挑戰之一。首屆新加坡藝博會的戰績如何,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