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沐(中國藝術經濟研究院院長)
粵港澳大灣區(下稱大灣區)正在逐步成為全球最大的城市體和全球經濟中心,而大灣區基于新型審美文化建構而生發的新型文化,也必將在全球范圍內起到示范引領作用。這就要求,大灣區在發展文化的過程中,需要一場以藝術為中心的藝術市場重構,而這種重構的基礎,首先是要進一步整合大灣區的戰略資源,不斷釋放其戰略潛力,盡快提升大灣區的感召力。
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號召,大灣區不僅僅是全球化深化發展的一個結果,更是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一個重要平臺,尤其是文化建設。
文化建設過程中,文化與經濟的融合是一個重要戰略取向,在這個過程中,文化是靈魂,經濟是載體,文化資源的融合是抓手。把大灣區建設成為經濟發展、科技創新、文化引領的示范性區域,需要把握住灣區的特色優勢,培育適應新時期發展的文化生態與體系建設,立足于文化產業的創新升級,為區域內的融合發展提供良好的文化創新動力和人文環境,這其中,藝術市場的發展是重要抓手。
目前,雖然藝術市場及其產業的發展,是一個比較小眾的市場,但它的市場與產業規模是十分可觀的,其潛在需求更是巨大。文化新經濟是一個全新的經濟形態,是中國經濟轉型發展的新動能,而藝術市場及其產業屬于藝術經濟的發展板塊,特別是藝術產業的發展應成為文化新經濟的戰略亮點。事實上,新時期中國藝術市場及其產業的發展進入了快車道,特別是藝術產業是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最具生命力與群眾基礎的一個新興業態。據研究報告顯示,在2015年年底,中國藝術產業規模已突破8000 億元,至今已經接近2 萬億元。
在文化新經濟大格局中聚焦大灣區藝術市場及其產業的發展,就非常有必要抓緊抓好提升文化藝術資源號召力這一基礎工作。此外,需要具備全球化的視野和競爭意識,大灣區城市群不僅僅作為我國新時代經濟發展的“增長極”,也是文化新經濟發展最為活躍的領域,更是構建新時期文化生態系統的“橋頭堡”。大灣區藝術市場的發展,會不斷成為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創新與中華文化對外傳播與交流融合的前沿與突破口。
一個產業或者市場發展的基礎是資源,新業態更是以新的資源為基礎。對一個區域來說,資源一般包括三個方面,一個是內生資源,一個是整合資源,還有一個就是外來資源的聚合。這三種資源通過區域的集成、集合而形成一個系統化的整體力量,這樣整體性的系統化的資源,才能夠真正成為區域新業態與創新發展的一個基礎。
要提升大灣區文化藝術資源的號召力,首先就是要把大灣區文化藝術現象、名人、名品、文獻、遺存、活動、傳統等資源化、系統化。具體在大灣區決策層面,就是要重點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1.把大灣區文化藝術資源的保護及開發納入到區域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中,把系統化資源的價值發現及其能力與水平的提升作為一項重要工作,而不要將其作為大灣區社會經濟發展工作的一個點綴。
2.要從戰略高度認知、認識提升大灣區文化藝術資源號召力的重要性,下大力氣研究與挖掘文化藝術資源,做好戰略研究。不要把文化藝術價值取向及精神特質、文化藝術事業、文化藝術產業與文化藝術生態的建構割裂開來,它們只有融合共生才能推動大灣區文化藝術的大發展大繁榮,才能最終建構起大灣區共生而又有活力的發展生態。
3.圍繞文化藝術資源的特質與發展的內在規律,做好頂層設計,下力氣研究編制相應的發展規劃,調動各方面的力量,落實好藝術市場的發展時間節點及路線圖。
4.要認真解決好圍繞大灣區文化藝術資源綜合性服務平臺的建設,積極推進在做好保護傳承的基礎上,深化文化藝術資源系統化、資產化、金融化、證券化(大眾化)的進程,建構現代藝術品市場體系與治理體系。
大灣區作為一個綜合性發展區域,如何發展文化藝術及其市場與產業,還存在很多問題與瓶頸,問題的核心還是認知的問題。大灣區不是一個區域發展的概念,它不僅是中國的大灣區,也是世界的大灣區,因此,國際化視野、國際化平臺、國際化市場與資源,都是重要的一極。

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SWCAC)個展“莫瑞吉奧·卡特蘭:愿你在此”

和美術館“回到未來”展覽現場

第二屆廣州當代藝術博覽會現場
目前,在大灣區發展的過程中,文化藝術的作用大多體現在為大眾、為區域提供文化藝術服務的層面上,很多時候,可以說文化藝術事實上是一種點綴。所以,項目思維在大灣區還是有相當的市場,以至于一談到文化藝術的發展,大多有一種不自覺的項目邏輯。比如今年建設了幾個項目、做了多少展覽(博覽會)等,那么明年我們就要在這個基礎上多建一些項目、多做一些展覽(博覽會)等,這樣就認為文化藝術得到了重視,得到了發展。其實,在大灣區藝術市場及其產業發展的過程中,這種思維是非常有害的,并沒有把文化藝術看作是現代產業,是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藝術市場是一個現代市場系統與體系,需要科學運營。所以在大灣區藝術市場發展的過程中,發展創新交易形態,培育交易形態的各種主體非常重要,但是離開了“藝術品綜合服務平臺+生態”這個基礎性的底座,完善不了支撐服務體系,大灣區藝術市場就難以有效運營和健康發展。圍繞建構藝術品綜合服務平臺,創新發展藝術品交易模式與藝術資產管理模式的創新集群,這是大灣區藝術市場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沒有這些核心的競爭力,再多的市場與產業要素聚合,也難以產生集約效應。
對一個新業態發展來說,困難與機遇幾乎是同時存在。大灣區發展藝術市場可以說一開始就有國際化平臺的基因,可依托港澳這個國際化的窗口去整合資源、整合需求、搭建平臺;并且,大灣區有非常強大的消費能力和產業經濟的基礎,有非常強的改革創新的文化基因,這些都將為大灣區文化藝術市場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如何依托自己的優勢來尋求藝術市場發展的突破口,這是當下大灣區藝術市場發展的一個關鍵所在。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建立大灣區藝術市場發展智庫,進一步明確大灣區的戰略優勢,深刻認知藝術市場發展的戰略地位,并為大灣區藝術市場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2.要在系統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全面規劃,形成頂層設計,進一步突破項目思維的定勢,站在大灣區發展的戰略高度,利用系統思維,依據市場機制及產業發展的內在規律來規劃大灣區藝術品市場發展的戰略目標、戰略路徑及其發展生態。特別是大灣區文化內涵、文化目標定位、文化精神、文化形象等的研究。
3.要用文化新經濟的理念來發展大灣區藝術市場,避免低層次同質化競爭的市場格局,發展并重構大灣區藝術品市場發展的現代市場體系與治理體系,做大做強大灣區現代形態的藝術品市場及其治理體系。重點是基于藝術品綜合服務平臺,圍繞交易這個核心問題培育發展業態主體、體系及運營系統,不斷完善發展支撐服務體系。
4.大力發展立足于國際化發展的藝術品綜合服務平臺+生態建設,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藝術品交易模式創新及藝術資產管理模式創新,并圍繞這兩個創新方向發展市場聚合與產業集聚,不斷拓展其規模,使大灣區真正成為藝術市場與產業發展的戰略高地。
5.充分發揮與科技融合、與金融融合、與消費融合發展的戰略,積極創新發展新的市場與產業形態,大力發展多樣化、多元化的交易創新形態,在大力培育發展新的市場與產業主體,大力建構行業自律職能與體系,大力發展支撐服務體系的同時,去尋找發展的先機。
6.抓住數字經濟發展的戰略時機,大力建構與培育以數據為中心模式的藝術經濟,進一步創新發展的生態與產業市場形態,占領技術、生態與場景建構的先機,進一步挖掘大灣區發展的戰略潛力,釋放大灣區發展的感召力。
7.率先建立起面向國際的、綜合性的藝術品綜合服務平臺,建設全球藝術財富管理中心。首先,大灣區藝術市場發展的戰略視角不能“向內”,要“向外”才能找到發展的突破點,立足中國、輻射世界。其次,藝術市場及其產業運營發展需要一條非常長的支撐服務生態鏈,包括藝術品的確權登記、鑒定、價格評估、集保、鑒證備案、修復、展覽展示、物流等。因此,單憑大灣區一己之力是不夠的,要發揮自身的政策和區域優勢,把國內外最優質的資源整合進來,共同打造。第三,大灣區要勇于進一步建設基于保險機制與架構下,整合其他金融服務的綜合服務平臺,建設全球藝術財富管理中心,這是目前世界范圍內面對高凈值客戶的一個重要財富傳承管理方法與通道,這也是目前中國資產管理市場及金融服務創新發展的重要方向,包括藝術資產財富安全、保值、增值與變現等。這方面大灣區可以大展身手,比如整合遺囑、確權、鑒定、估值、集保、流轉等支撐體系,提供藝術品的資產化服務,成立藝術品保險公司、藝術品信托公司等;整合證券、銀行、信托、保險、基金等金融體系,提供藝術資產的金融化全鏈條服務等。

藝術深圳獅語畫廊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