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滕昱 李歡歡
摘要:在大力弘揚國學文化和信息傳播格局發生巨變的時代背景下,利用微信平臺開展國學文化雙語傳播,機遇與挑戰并存。作為文化傳播的主要力量,當代大學生創建微信公眾號進行國學文化雙語傳播仍面臨多重困境,難以產生良好的傳播效果。為了給國學文化雙語傳播提供新思路,文章以國學文化雙語傳播微信公眾號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分析國學文化雙語傳播的現狀以及國學雙語微信公眾號的現存問題,指出當前國學雙語傳播公眾號數量不足、內容質量參差不齊且傳播效果不佳的問題,提出新媒體背景下國學雙語傳播策略,建議國學文化雙語傳播者要注重提高傳播主體專業性、優化傳播內容、創新傳播模式,積極探索新的傳播路徑,使國學文化的對外傳播在新媒體時代煥發生機。
關鍵詞:大學生;國學文化;雙語;微信平臺;傳播策略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21-0042-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寶雞文理學院2020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立項“雙語國學薈萃- 微信小程序的開發研究與應用”成果,項目編號:S202010721018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幾千年的傳承中深刻影響著人們的行為和生活方式。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這些指導思想為國學文化雙語傳播指明了方向,在中國融入世界的背景下,向世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跨文化交際的重要內容,大學生也要肩負起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使命。
(一)國學“熱”的興起與微信的普及
近些年來,國人對經典文化學習表現出更大的熱情,更積極地閱讀國學文章,學習國學文化,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對“國學”一詞的關注度持續攀升,國學文化、國學閱讀、國學教育等不僅成為熱門詞語,更成為一種重要的社會文化現象,各種解讀國學的文章和品評古人的節目成為新媒體傳播的熱點。比如,一些和國學相關的電視節目就吸引了廣大觀眾的興趣,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典籍里的中國》讓大眾了解歷史,并對其進行思考和研究;《中國詩詞大會》帶人們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帶動全民分享詩詞之美、感受詩詞之趣。
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人們更加依賴移動終端,導致當今信息傳播方式發生了巨變。新媒體日益削弱傳統媒體的傳播效果和影響力,新媒體以快速便捷的方式為大眾提供互動性強、豐富多樣的傳播內容。作為一種新穎的傳播方式,微信公眾號實現了跨地域、跨時空的高效傳播。不分年齡、性別、學歷、職務,幾乎每個人都在使用微信,大家越來越習慣于在微信公眾號上學習。在微信平臺上推送國學經典及文化知識,也不失為讓高雅的國學文化走進大眾、貼近生活的一條捷徑[1]。
(二)國學雙語微信公眾號的建立
作為社會文化傳播的主要力量,大學生不僅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高度的文化自信以及社會責任感,而且能夠靈活運用信息技術和現代化傳播手段,以更加新穎的方式推廣國學文化。他們喜歡新媒體網絡傳播形式,對國學的學習和傳播表現出更加濃厚的興趣。英語專業的大學生在國學文化傳播中獨樹一幟,他們能夠充分挖掘新媒體傳播渠道的力量,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在實踐中,他們運用外語語言知識進行國學文化的翻譯研究,篩選和推薦英語文本,利用微信公眾平臺時效性、互動性強,而且受眾多、傳播高效的特點,建立國學雙語微信公眾號,解讀并弘揚國學文化,將相關信息分享給外籍教師、留學生等,既能在同學之間營造濃厚的國學文化學習氛圍,又能吸引外國朋友了解中國文化。以寶雞文理學院的大學生創建的“雙語國學薈萃”微信公眾號為例,該公眾號以實現國學文化對外傳播為目標,提供國學雙語閱讀文本,深入淺出地解讀中英文國學知識,積極探索弘揚國學文化雙語研究和傳播的路徑。
網絡上與國學相關的公眾號主要分為文字和聲像形式兩種文本,古代典籍原文多以傳統的文字形式呈現在公眾號進行傳播,與國學相關的知識類文本則更多以聲音和影像的方式進行呈現,此類公眾號大多以漢語作為唯一語種進行推廣,雙語文本解析匱乏。各類公眾號的創建目的和推文內容也各不相同,有公益性質的,也有商業性質的,水平有專業的,也有業余的,其傳播效果參差不齊。作為媒體傳播的新興力量,大學生們也積極參與到校園國學文化建設和國學文化對外傳播的實踐中,他們能夠較好地利用新媒體平臺,把握傳播規律,科學篩選文本,篩除不健康的傳播內容,傳遞正能量。然而,在新媒體平臺給國學傳播帶來大量機遇的情況下,大學生推廣國學雙語公眾號的現狀卻并不樂觀。
(一)國學雙語微信公眾號數量不足
根據大眾使用微信公眾號的情況來看,大家主要對與商業和消費相關的公眾號更感興趣,有關文化學習的公眾號訂閱和關注度偏低。內容與國學文化推廣密切相關,并且有傳播價值的公眾號數量較少,以雙語進行國學文化推廣的微信公眾號更是鳳毛麟角。究其原因,作為新媒體的微信公眾號有一些難以克服的缺點,如有些公眾號的創建者對國學文化缺乏正確認知,在推文中隨意解讀國學文化,誤導讀者,還有一些公眾號在推文中不惜歪曲事實以吸引更多的關注,產生了不良影響。因此,國學雙語公眾號對創建者的要求很高,既要科學理解優秀傳統文化,又要以外語準確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還要使自己的推文能激發目的語讀者的興趣。大學生在創建此類公眾號時也面臨諸多挑戰,既要讓國學文化雙語公眾號在紛繁復雜的網絡環境中脫穎而出,實現形式上的創新,又要在保證內容通俗易懂的基礎上體現其傳播價值,增強國學傳播的權威性,實現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多種因素使得國學雙語微信公眾號數量匱乏。
(二)國學雙語微信公眾號傳播內容質量參差不齊
作為新媒體傳播方式,微信公眾號給國學文化的傳播帶來新的機遇。同時,新媒體自身的特性也使國學文化傳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首先,很多國學研究的雙語公眾號推出的都是碎片化文章,給大眾呈現的只是國學經典的某一方面,最多稱其為冰山一角,這些碎片化的內容使大眾對國學文化的學習缺乏系統性和全面性,讓人們對國學形成碎片化、狹隘化理解。其次,有些國學雙語公眾號在信息傳播中融入娛樂元素,注重外在形式,對國學經典缺乏深入解析,使國學文化傳播喪失了權威性。另外,有些公眾號并不是以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為目的,其傳播內容將國學經典中的熱門元素與消費商品掛鉤,利用公眾號謀取商業利益,這種做法不但破壞了國學經典的傳承,更擾亂了大眾對國學文化的認知。另外,傳播國學文化的公眾號里有很多內容雷同的同名文章,幾乎都是摘抄或轉載,既沒有開拓創新,也不利于國學文化的傳承。
(三)國學雙語微信公眾號傳播效果不佳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國的經濟文化交往日益密切,在各國之間經濟往來日益密切以及全球文化多元化特征的背景下,世界各國以更加高效和創新的方式進行文化輸出和文化滲透。如何能在面對外來文化的侵襲,不斷入侵的競爭中守住我國的文化根基,增強國人的文化自信變得尤為重要。國學經典文化歷經幾千年的傳承,獲得了大眾的普遍認同,容易喚起大家的文化記憶,因此成為新媒體背景下文化傳播的主要內容。作為新媒體傳播的重要參與者,大學生視野更加開闊,能夠靈活應用信息技術,踴躍承擔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外傳播的光榮使命。部分對國學感興趣的大學生積極創建了國學研究雙語微信公眾號,但由于受到國學知識水平和外語語言水平的雙重限制,大多數公眾號只實現了對翻譯家們所提供的國學文化英文譯本的推送,讓國學經典文化的傳播方式從紙質版傳播轉化為電子化傳播,對文化精髓缺乏追根溯源式的深刻解析。傳播內容缺乏創新使得其傳播效果并不理想。對于缺乏文化認同感的外國人而言,這些公眾號所推送的文章顯得晦澀枯燥,難以激起他們對國學經典文化的興趣,無法達到普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
近年來,與國學相關的微信公眾號數量與日俱增,但是很多公眾號推文時間不固定,存在發文時間、發文數量隨意的特質,發展態勢不容樂觀,眾多公眾號陷入難以為繼的困境[2]。大學生所推廣的雙語國學公眾號也存在類似問題,內容只是停留在國學文化英譯本廣而告之的層面,并不能穩定輸出高質量內容,在校園傳播的過程中也沒有做到與其他文化活動融合發展,對國學文化的雙語推廣缺乏號召力和影響力,沒有充分挖掘微信平臺的傳播潛能,最終使國學文化雙語傳播效果不盡如人意,有些公眾號的活躍度日益降低,最終銷聲匿跡。但是,毋庸置疑,日新月異的新媒體為國學文化的雙語傳播帶來機遇和挑戰,要抓住機遇并深入思考應對挑戰的有效途徑,在實踐中不斷發現問題,積累經驗,積極探索國學文化在微信平臺進行雙語傳播的有效策略,使國學的對外傳播在新媒體時代煥發生機。
(一)提高傳播主體的專業性
傳統的國學傳播者通常是古代及現代的知識分子,而網絡傳播的特性,造就了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國學的傳播者從單一的精英階層外溢為多樣性的各階層,有傳媒機構,也有一般大眾[3]。由于專業性的區別,不同身份的傳播者所選擇的傳播內容、傳播方式和傳播目的存在很大差異。以微信公眾號為例,數量繁多的國學文化公眾號會針對不同受眾,傳播不同的內容。對于國學文化雙語傳播主體而言,首先要求傳播者在國學研究領域擁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具備較高的專業素養和國學文化解讀能力。同時,傳播者要具備較高的外語水平,不僅能篩選優質的國學經典譯文,而且要對文本進行二次解讀和創造,使其更好地滿足跨文化交流的需求,推動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另外,利用新媒體進行國學文化雙語傳播離不開擁有新媒體技術的專業人才。因此,大學生在創建公眾號時要充分發揮專業特長,使團隊具備三位一體的專業性,團隊可以考慮由漢語言文學專業、外語專業、新聞傳播學專業的同學組成,以增強傳播主體的專業性。
(二)優化傳播內容,改善傳播效果
研究微信公眾號上關于國學的傳播內容發現,現有的傳播內容一方面存在質量低、內容雷同和抄襲嚴重的情況,另一方面傳播的文章不僅晦澀難懂,并且也沒有對文章進行解析。部分公眾號的創建者以獲取商業利益為目的,打著傳播國學的旗號,傳播大量心靈雞湯、算命玄學、娛樂八卦、婚戀愛情等內容,降低了國學文化的權威性和經典性,勢必會對用戶造成錯誤的引導[4]。這些內容使傳統經典失去了文化影響力,無法在現實中與受眾形成共同的文化認知和文化記憶,嚴重阻礙國學的傳播與發展。
另外,新媒體的發展使微信公眾號的受眾群體更加多樣化,不同年齡、職業、學歷的人,對于國學的興趣點和理解水平各有差異,一些晦澀難懂的國學經典不適宜成為大眾學習國學文化的普及文本,因此要針對目標人群量身定制更加具體和個性化的內容。在面對以上困難時,大學生進行國學雙語傳播要充分認識受眾的基本特征,深入了解不同受眾的內容訴求,高度重視推送內容的質量,嚴格地審核文章內容,使公眾號推送的文章盡量滿足受眾的個性化需求,讓國學經典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吸引更多受眾主動學習,甚至將優秀的公眾號文章分享到朋友圈,形成信息的二次傳播,讓更多的人接觸國學經典,進一步優化傳播效果。
(三)創新傳播模式,適應時代發展需求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微信公眾號在傳播經典文化時不能墨守成規,要關注模式創新,國學文化的內涵不能改變,但傳播形式要與時俱進。大學生在推廣國學文化雙語公眾號時,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校內各學生組織、學生社團、校園活動進行廣泛宣傳,鼓勵廣大學生參與其中,擴大其影響力。另一方面,要積極開辟國學文化雙語傳播新路徑,努力將其與校園文化建設融合在一起。例如,英文話劇、英語演講、英語角等活動可以圍繞“傳承國學經典”展開,在校園中營造更好的國學文化學習氛圍,使更多同學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雙語傳播者。同時,國學雙語文化傳播應爭取學校和社會上有影響力的大型組織、機構、團體的支持,盡量拓寬宣傳渠道,擴大社會影響力。總之,國學推廣模式應該由原來校園內的傳統教學傳播,積極轉向向外傳播,開辟一條“走出去”的路徑。
新的時代背景為國學文化雙語研究和傳播開辟了一片新天地,在大數據時代以新媒體平臺為基礎進行國學雙語傳播還處于探索階段,上海大學趙彥春教授翻譯的《詩經》等經史子集、現當代詩歌等,為大學生提供了高質量的國學文化英譯版素材,也成為微信公眾號進行國學雙語傳播的主要內容。然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想要走出去需要更多踐行者,他們既要懂得國學文化內涵、掌握國際語言工具,也要具備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協同合作和善于溝通的精神。當代大學生要不負眾望,扛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旗,積極把握新媒體發展機遇,用中國智慧講好中國故事,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全世界的推廣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張雪.“微時代”背景下國學經典傳播芻議[J].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22(3):111-114.
[2] 侯雨茜.互聯網環境下的國學傳播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2019.
[3] 卓雅雪.大數據時代國學的網絡傳播研究初探[J].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7(1):76-80.
[4] 畢芳芳.新媒體時代國學經典的傳播研究[J].中國報業,2020(4):58-59.
作者簡介 張滕昱,本科,研究方向:翻譯學。 李歡歡,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教學法、文化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