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瑪才讓
腦卒中俗稱中風,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是由于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導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腦而引起腦組織損傷的一組疾病。腦卒中是我國居民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每21秒就有1人死于卒中。腦卒中除了具有高致死率的特點,還具有高致殘率,是威脅國民健康的主要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之一。
腦卒中發生后,有幸脫離危險期的患者也常會發生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如運動功能障礙、感覺功能障礙、言語功能障礙、認知功能障礙等。藏醫藥對此認識較早,用藥能起到通經活絡、開竅醒腦、安神定驚的功效。
藏醫理論認為,“遍行隆”是存在于心臟的能量,它主管心臟跳動,促進血液循環,管理人的語言及思維活動等方面。如果“遍行隆”紊亂,體內氣血被擾亂而妄行,就會引發相關功能障礙。因此,對于中風后遺癥的治療,藏醫多從糾正“遍行隆”入手,采取強身滋補、生肌去腐、通淋利尿、解毒清熱、通絡活血、熄風鎮靜、開竅醒腦等治則。具體方法包括——
藏醫名家昌猶在《臨床小冊子》之中有這樣的記載:“以體外察診,明體內痛因,息病痛之法,謂外治療法”。意思是藏醫的外治療是指對患者開展體征檢查、切診之后,把相關疾病引出身體外部,或者于患者機體內消除的治療疾病方式。藏醫在治療中風后遺癥時,多采用以下幾種外治療法:
放血 對于經口服藥物治療之后的中風后遺癥患者,藏醫師會結合患者病情,對其實施放血治療。治療時主要擇取崗脈、額脈以及囟門脈進行放血處理,每個療程放血2次。
艾灸 藏醫艾灸穴位可分為兩大類,即根據患者自訴疼痛部位選穴,也就是阿是穴;第二類是醫生根據五臟六腑所特定的穴位選取。藏醫典籍《四部醫典》載有的常用艾灸穴位有71穴,對于病情穩定的中風后遺癥患者,可選擇第7椎心穴、第1椎隆穴以及第6椎命脈穴進行艾灸治療,3次/療程。
熱敷 患者在完成最后一次艾灸之后的第7天,可接受熱敷干預,25分鐘/次,2次/天,7天/療程。
油脂治療 為藏醫的特色療法之一。中風后遺癥患者一般在用藥后半個月接受此項治療。具體方法為:醫生將白芥子、菜籽、芝麻油和陳酥油、動物骨髓等油脂,與藏醫白脈涂劑混合涂抹在患者的體表,然后結合藏醫學中的白脈走行理論,自上到下對患者開展推拿治療。與此同時,對患者開展磁熱療,以促進藥物吸收。15~30分鐘/次,1次/天,7天/療程。
藏藥和中藥的醫療思想相似,重視整體的調節,這是中醫和藏醫的精髓。而雪域高原的極端環境,造就了藏藥的神奇特性。一方面,青藏高原光照時間短、輻射強、氣候寒冷;另一方面,高原昆蟲較少,植物的生殖授粉很少像平原地區借助蟲媒,而是借助風媒比較多。極端的自然環境和不同的生殖方式,造就了生長在青藏高原地區的植物不同于低海拔地區植物的生理特性,這就使得很多藏藥材具有更高的活性與穿透能力,能更好地發揮活血通絡作用。
臨床實踐表明,很多藏醫經典方劑能清除栓核,修復及軟化受損血管,提高大腦血氧濃度,促進神經細胞增殖,有效改善神經損傷防治中風后遺癥。比如,七十味珍珠丸能醒腦開竅、調和氣血、鎮靜安神、通經活絡;血騷普清散可涼血、解毒、清熱;珍寶丸有著舒筋通、醒腦開竅、清熱、干黃水的效果;二十五味珍珠丸為治療癲癇、半身不遂、中風、昏迷、口眼歪斜、譫語發狂等癥的良藥。
臨床上,上述方法可結合使用,但一定要在正規藏醫院專業藏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