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艷東,何得桂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a.馬克思主義學院;b.人文社會發展學院,陜西楊凌 712100)
黨的政治建設是黨的根本性建設,政治監督是加強黨的政治建設、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抓手。推進政治監督體系建設是實現政治監督常態化、規范化、具體化的有力保障,也是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部分。黨中央高度重視政治監督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政治監督提出了明確要求,“十九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對新時代強化政治監督作出明確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在全會發表重要講話,全面論述了新時代政治監督的根本任務和著力重點,系統闡釋了新時代政治監督抓什么、如何抓等系列重大問題。”[1]中共中央印發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強化政治監督,著力發現和糾正政治偏差。”[2]“新時代強化政治監督的根本任務就是‘兩個維護’”[1]。新時代強化政治監督工作的目標更為明確、任務更為清晰、著力更加精準,為強化高校政治監督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任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沿陣地,必須堅決貫徹落實新時代政治監督新要求,為高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有力政治保證。
高校政治監督體系伴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高校改革發展逐步建立完善,是在政治監督理論邏輯與實踐邏輯基礎上的演化發展。高校政治監督體系基本框架、主要任務與國家政治監督具有高度同構性,基于高等教育特殊的工作性質,高校政治監督在基本框架、任務聚焦方面有著鮮明的特殊指向。通過深刻認識高校政治監督體系的五個基本維度,解析當前高校政治監督存在的主要問題,能總結出高校政治監督體系優化的基本路徑。
1.校黨委全面監督。高校黨委是高校的領導核心,“擔負管黨治黨、辦學治校的主體責任,必須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強化政治監督”[3]。校黨委書記是政治監督第一責任人,黨委常委會委員及黨委委員應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履行相應政治監督職責。校黨委開展全面監督,一方面,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為校黨委統攬全局,開展全面監督提供了制度、組織保障;另一方面,校黨委作為高校內部最高層級黨組織,有開展全面監督的組織基礎。校黨委全面監督的重要抓手是從嚴從實落實校內巡察,校內巡察是政治巡察,本質上是校黨委政治監督的開展。強化校黨委全面督查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創新校內巡察方式方法,以黨的政治建設統領政治監督,通過校內巡察實現二級黨組織政治監督全覆蓋,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政策、意識形態責任制等方面嚴把政治方向。
2.紀檢監察部門專責監督。紀檢監察部門是高校專責監督機構,承擔著執紀問責的重要責任,其專門職責由黨章和國家法律法規確定。紀檢監察部門專責監督由黨紀國法賦予,其專責監督具有基礎性地位。高校紀檢監察部門需圍繞日常監督與長期監督,做細做實監督職責,向監督一線著力,真正做到監督保障執行、促進完善發展。在監督方式上,根據高校工作實際,精準高效運用“四種形態”,創新監督方式,充分發揮專責監督優勢。當前高校紀檢監察部門職能不斷完善,組織體系不斷豐富,職責劃分愈加清晰,監督手段不斷規范,在高校政治監督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推進全面從嚴治黨、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專門機構。
3.黨的工作部門職能監督。高校黨的工作部門是支撐校黨委黨務工作專門職能機構,承擔組織、宣傳、統戰、保衛等專門方面黨務工作,是高校黨建工作一線部門,黨的工作部門職能政治屬性強,工作領域劃分明顯,參與制定和貫徹執行高校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其中一些部門在高校組織系統中處于樞紐地位。黨的工作部門能夠充分發揮職能優勢開展政治監督,在職能性工作中具有更加專門的政治監督工作,如在黨委組織部、黨委人才工作部、黨委教師工作部等部門中,個人有關事項報告、政治審查、師德師風建設考核、黨員教育管理等職能工作中,政治監督成為日益突出的工作職責。
4.黨的基層組織日常監督。高校黨的基層組織包含二級院系黨組織、基層黨支部。院系黨組織是聯結黨員與校黨委的橋梁,一方面向上接受校黨委工作指導以及承接黨的工作部門黨建工作任務,另一方面向下履行所屬基層黨組織、黨員黨建工作職責,是高校政治監督在基層的中堅力量。院系黨組織要充分發揮其政治核心作用,通過黨組織會議、黨政聯席會議等形式及時傳達部署、認真貫徹落實上級黨組織決議,同時在意識形態、教育科研工作中充分發揮政治把關作用。基層黨支部是黨在基層的戰斗堡壘,是教育管理黨員最基本單位。基層黨支部重在政治功能發揮,是教育監督黨員履行義務、遵規守紀的一線組織,在實際工作中組織生活會、民主評議黨員、談心談話制度等成為黨支部政治監督的重要形式。
5.黨員民主監督。黨員是黨組織細胞,黨員民主監督是政治監督的重要形式,黨章黨規賦予黨員明確的監督權力,切實落實好黨員民主監督權力,有利于激發全體黨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充分發揮每個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在政治監督方面,黨員民主監督一方面指向對黨員領導干部及黨組織監督;另一方面指向黨員之間監督。黨員民主監督是全方位的面向黨組織、黨員監督,規范黨務公開、落實黨內重要情況通報制度、完善黨內情況反映機制是實現黨員民主監督的主要渠道。
高校政治監督體系在任務聚焦方面既有政治監督的一般普遍性內容又有高校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在政治監督任務的普遍性方面體現為以下四個方面:一是聚焦“兩個維護”這一根本任務,“‘兩個維護’是黨的最高政治原則和根本政治規矩,貫穿于政治監督的全過程”[4],要將其切實落實到學校改革發展實踐中,體現在辦學治校的全過程;二是聚焦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這一根本保證。聚焦校黨委政治領導作用,確保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健全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全面落實好黨的教育方針政策,確保政治安全穩定;三是聚焦反腐敗這一長期工作。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環境建設是高校政治監督的長期工作,緊抓“關鍵少數”,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嚴肅政治紀律,嚴查違紀違法是確保高校政治安全的重要方略;四是聚焦制度建設這一根本之策。制度建設是改革發展根本性建設,要確保各項制度安排在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方向的正確性。如大學章程、監督制度、法制法規等是否完備、系統,制度執行是否嚴肅規范,通過有力的政治監督確保制度優勢轉換為治理績效,政治監督任務的特殊性方面主要體現在對立德樹人這一高校根本任務的監督。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高校辦學治校的初心使命,要圍繞“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政治方向、思想內容、價值引領、隊伍建設等形成任務聚焦。在政治方向方面,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育引導廣大師生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自覺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場、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同黨中央保持一致。在思想內容方面,重點監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落實情況,督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堅守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等。在價值引領方面,監督學校深入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情況,培養新時代愛國者,樹立正確理想信念。在隊伍建設方面,督促培育良好師德師風,嚴把教師政治立場、思想品德、學術誠信關,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建設,確保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態勢。
1.政治監督工作機制不暢。當前高校政治監督體系較為完備,但高校組織結構相對復雜、工作內涵較為豐富、人員數量較為龐大,政治監督往往面臨著“四面出擊、泛泛而抓、多頭重復”的現象,導致這一現象的根源在于工作機制協同性不強、工作機制不暢的問題。校黨委全面監督、高校紀檢監察部門專責監督、高校黨的工作部門職能監督、高校黨的基層組織日常監督、師生黨員民主監督等五個基本維度還未形成較為完備、協調運行的工作機制。政治監督工作往往附屬于學校黨建整體性工作任務中,并無專門性工作計劃與任務安排。黨的工作部門根據各自職能任務開展政治監督,缺少整體性配合以及完善信息共享互通機制。
2.政治監督思想認識不足。部分高校監督主體在政治監督與業務發展關系認識方面存在思想誤區,將政治監督與學校事業發展相割裂,在思想認識上缺乏對政治監督重要性理解,沒有深刻認識到業務發展與政治監督互融互通、相互促進的關系。如部分基層黨組織不能將政治監督與具體工作實際相結合深入細致開展監督工作。對政治監督存在片面解讀,不能夠將政治監督與政治建設、黨的建設相聯系,與學校改革發展時代背景與使命相聯系。
3.政治監督方式方法不新。面對新時代高校政治監督新形勢與新要求,高校政治監督任務指向更加豐富,要求更為嚴格。隨著從嚴治黨不斷向縱深發展,違紀違規現象愈發隱蔽,表現方式更為多樣,精準識別難度增大,對政治監督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育教學、師德師風監督方面,如何精準識別價值導向、思想內容的偏差,監督主體不僅需要有深厚的政治素養、嫻熟的政策把握能力,更需要在日常監督中創新政治監督方式方法。
4.政治監督能力水平不高。政治監督能力需要與高校政治監督新的形勢與要求相適應,在這一過程中政治監督能力不足有兩方面指向,一是政治監督隊伍數量與結構方面,面對政治監督向教育教學一線、基層下沉的工作形勢,政治監督在一線、基層的力量較為薄弱;二是政治監督隊伍政治素質與執紀能力與新形勢新要求不相適應,政治監督需要相關工作人員具備較高的政治敏銳性,對政治監督內涵準確理解,對政治監督范圍對象的準確把握,能夠在違紀違規事件中深挖背后的政治問題。
新時代推進高校政治監督創新發展,實現高校政治監督的具體化、程序化、常態化,要直面存在問題,探索適合高校治理環境的政治監督優化路徑,“加強政治監督,應聚力于把準政治方向,推動政治監督的制度化規范化”[5]。著重在監督機制、問責激勵機制、政治素質教育培育機制、監督能力提升機制等方面創新發展,實現政治監督與業務工作有機統一、相互促進、融合發展。
高校政治監督因高校治理特點呈現出鮮明的多元化特征,一方面是監督主體多元化,高校政治監督主體包含了校黨委、紀檢委、黨的職能部門、院系黨委、基層黨支部等多個監督主體;另一方面是監督對象的多元化,高校在內部人員構成上呈現多元化特征,使得政治監督對象有明顯區別,如高校各級普通管理人員,關鍵部門“一把手”,專職普通教師,專家人才、學生黨員等。應對不同監督客體,高校政治監督方式內容也呈現出多樣化特征。多元監督主客體多樣監督方式內容構成了高校政治監督全方位多元化的監督局面。提升高校政治監督效能,需融合多元監督主體、系統化多樣監督方式內容、構建起全方位多元化監督機制,推動形成融合互補、協調互進的高校政治監督合力。以校黨委全面監督為統領,以紀檢監察部門專責監督為重點,協同黨的職能部門監督、院系黨委監督、基層支部監督、黨員監督。根據監督對象特點分類別細化政治監督內容要求,嚴格各監督主體職責,嚴格落實“一崗雙責”,各司其職,防止推諉扯皮、各自為戰。建立監督信息互通共享機制,構建多元監督主體聯動網絡,增強政治監督工作協同性,破解工作機制不暢的問題。
強化政治監督要從“寬松軟”走向“嚴緊硬”,確保監督職責落實,必須形成失責必問、失職必追的問責追責機制。一方面,建立切實可行監督責任追究機制,明確問責情形,嚴格問責程序,明確問責各項內容規定,形成硬指標硬約束,注重實用性、可操作性。另一方面,運用好問責結果,在獎優評先、干部任用等方面形成掛鉤機制,讓問責“長牙齒”,才能形成真威懾。平衡好嚴管與厚愛關系,在執紀問責的同時,堅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步進行,激勵各級監督主體自覺提升政治敏銳性,強化教育轉化,前置監督行為,強調標本兼治。
突出高校教書育人工作性質,注重政治素質教育培育。在各級各類干部培訓項目中,加強理想信念、思想道德教育培訓,形成政治素質培育提升教育體系。持續優化黨風廉政教育,提升廉政教育實效性,運用好各類廉政教育基地、警示宣傳教育資源等,筑牢思想政治防線。在青年教師、高級人才群體中,做好國情教育,利用紅色教育資源,培養教師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家國情懷。全面提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將政治素質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形成各級各類教育主體協同配合,務實高效的政治素質教育培育機制。
增強監督主體監督能力是提升高校政治監督實效性的基礎工作。一方面,要強化政治監督隊伍能力建設,配齊建強工作力量,強化業務能力培訓,建設紀律嚴明、業務精湛工作隊伍,為政治監督提供堅實的組織基礎;另一方面,要優化高校政治監督組織體制,整合部門職責,優化職能配置,深化體制改革。在深化紀檢監察體制改革方面,要優化機構配置,落實人員編制,選優配強紀檢監察隊伍,強化基層黨組織紀檢委員隊伍建設,提高依規依紀依法監督執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