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雅梔

縱橫藝壇近半個世紀,香港演藝界親切地稱四2汪明荃為“阿姐”。聚光燈外,她也曾上山下鄉,在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這兩個角色上盡職盡責,踐行著“未怕罡風吹散了熱愛,萬水千山總是情”的愛國情懷。作為香港與內地交流發展的見證者、推動者,年過七旬的香港著名演員、歌手汪明荃在接受《環球時報》獨家專訪時,講述她對家國的愛與情。
“這樣的光輝時刻我終生難忘”
1997年,汪明荃以港方代表的身份主持“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慶典”,見證香港回歸祖國的神圣時刻。此后的25年,每逢大型回歸慶典,她一定會出現在舞臺士。“香港回歸祖國對兩地來說是一件歷史性大事件,每次站在活動慶典舞臺上,我都特別激動興奮。這樣的光輝時刻我終生難忘。”她說。
今年,在香港故宮博物館開館之際,她站在央視節目《詩畫中國》的舞臺上,以“開卷人”的身份向大眾介紹南宋畫家趙伯駒的《江山秋色圖》卷,并和孩子們一起用粵語和普通話朗誦思鄉主題的詩詞。在汪明荃和學生們的朗誦聲中,香港維多利亞港、西貢海等地的唯美風光在畫面中一一呈現。
今年75歲的汪明荃“很榮幸見證了內地和香港的發展歷程”。“1988年,我被廣東省推選為全國人大代表,之后我又成為全國政協委員。”她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自己首次擔任全國人大代表時,香港還沒回歸祖國,沒有自己的代表團,而是附屬于廣東省代表團。那時包括汪明荃在內的不少香港市民對內地的政治體制不了解。盡管如此,她還是努力地了解和參與。
1998年,汪明荃獲委任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通過每年兩次的考察,我去了不少地方,心中有很多感慨。改革開放初期,香港輸送了很多技術人才助力內地發展。但現在內地發展速度快得很,像坐飛機、火箭一樣!”汪明荃說道。
為振興粵劇傾盡全力
近年來,汪明荃的工作重心逐漸轉向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我的父親很喜歡京劇,他曾常帶我去新光戲院看內地京劇團的演出,我漸漸產生興趣彝后來我到電視臺參加工作,常常需要演唱戲曲籌款。機緣巧合之下,我與粵劇演員合演了一出戲,得到大家好評,我很受鼓舞,當時就決定學習粵劇。”據汪明荃介紹,后來她又加入香港八和會館,成為八和會館首位女主席,并連任多屆。
“在英國殖民香港期間,粵劇不受重視,沒有政府資助,日漸式微。后來由于香港經濟發展,很多大戲院都被改裝成商用百貨大樓或是超市,只剩下一間民營的新光戲院。這家戲院后來也差點被地產商收購。香港粵劇在硬件和軟件方面都亟需支持。”汪明荃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她憑借自己的社會能量和明星效應為粵劇積極奔走,排除萬難爭取場地。在她的努力下,香港的粵劇地標一新光戲院得以重生,高山劇場也成立粵劇教育培訓中心,香港首個戲曲文化表演場地——戲曲中心也終于落成。
汪明荃還關注粵劇演員及從業人員的發展和傳承工作。“香港開設了一個演藝學院,其中一個學系就是傳統戲曲,培育戲曲人才。除此之外,香港八和會館也會培育年輕人,為粵劇輸送更多新鮮血液。”這些年,汪明荃常帶隊去內地交流,讓他們學習其他戲種的精髓。
汪明荃說:“十多年來,我們培養了約170個學生,其中大部分都已經入職各大劇團。”她還為粵劇發展爭取不少權益,比如經費、場地和特區政府的優惠政策,努力提高粵劇的社會地位。
香港年輕人“不能困在自己的小天地”
在央視《詩畫中國》節目中,汪明荃提到,站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外,看著眼前的香江和維多利亞港,讓她想到一句歌詞——但求有山水共作證。她說:“就像趙伯駒用畫筆描繪他丙心的山水,今天,我們也用我們的方式去感受山河。”
這句歌詞來自汪明荃所演唱的歌曲《萬水千山總是情》。上世紀80年代初期,這首香港電視劇同名主題曲用婉轉的曲調搭起香港和內地兩地文化交流的橋梁,一句“未怕罡風吹散了熱愛,萬水千山總是情”唱響祖國各地。據悉,這部劇是第一部在內地進行大范圍播映的香港電視劇。
汪明荃是香港首個拿到電視藝員訓練班畢業證書的演員,可以說,她親歷了香港電視劇的發展。“香港這幾年影視資源減少,現在內地的影視發展勢頭比較好。我聽說TVB開始跟內地合拍,這是好事,因為大家演出方式不同,合作能夠各取所長。”說到這,汪明荃的語氣中透由一絲欣慰。
“香港不像內地,從小就有專門的藝術學院培養從業人才。在香港,想要從事演藝道路,必須先從高中畢業,然后再決定自己是否從事藝術行業。香港的文藝從業人員的培養沒有內地那么完善的機制。”汪明荃鼓勵香港演員去大陸參加文化性比較強的影視作品或綜藝,把握更多機會。
在她看來,要打通香港與內地文化交流的渠道,香港的年輕人還需加強歷史和時事政治的學習。“早兩年香港的一些運動讓我們反思該如何教育香港的兒童和年輕人。在香港學校,歷史課并非學生必修科目,學生們也很少有機會去了解內地,對內地非常陌生。這種情況下,香港青年無法融入內地,無法跟上時代發展的潮流。因此我認為必須重視教育,把中國歷史定為必修科目,同時帶兒童和青年人到內地看看。”汪明荃說:“他們看了就會知道,不能困在自己的小天地里,還是應該要走出去。”▲
環球時報20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