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佳慧 通訊員 李佳
作為姑蘇第一商圈的觀前商圈,周邊從來不缺裝滿貨物的快遞車和行色匆匆的快遞員。他們正是古城內物資配送、需求保障、服務群眾的重要力量。
為充分發揮快遞、外賣行業的獨特職業優勢,提供更多精準關懷,及時滿足他們的所需所求,姑蘇區平江街道在古城核心處的觀前為他們打造了一個疲憊時可以休息的“家”。


冬日里的中午,快遞員高崇博在完成早上的派送任務后,來到了宮巷35號北京同仁堂的“海棠騎士·陽光觀前·愛心驛站”休息。忙碌了一上午的他喝了一杯水,給手機充了一會兒電,感覺自己也像手機一樣補充了“電力”。
“自從有了這個愛心驛站,我每次有需求就會來這里。”高崇博說,“平時送快遞時間比較長,又渴又累,手機電量也用到很低。中午在這里免費‘補給’一下,還可以在這里小憩、閱讀、交流,就像有了一個溫暖的家。”
誠如高崇博所說,這個愛心驛站配有休息區、娛樂區、閱讀區和取水熱飯區等區域,并提供有雨傘、充電設備、急救藥箱等日常物資……小小的驛站里,物資設備可謂一應俱全。
平江街道觀前社區的“海棠騎士·陽光觀前·愛心驛站”只是平江街道新業態新就業群體“加油站”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平江街道深入走訪新業態企業、外賣快遞站點、物業小區等,全面摸清新業態新就業群體底冊,將基層組織觸角延伸到產業園、景區、商圈、小區。
此外,為發揮黨建引領新業態新就業群體建設工作長效機制,街道還打造了香花橋IP一期“紅韻動能驛站”、鈕家巷美團“連心驛站”、北園1981產業園黨建陣地(自媒體)和觀前商圈服務驛站等12個新業態新群體特色服務驛站,全面覆蓋外賣騎手、快遞小哥和網絡主播等新業態新就業群體。

“有啥需要我搭把手的嗎?”楊霖是蘇州申通平江公司的一名快遞員,他每天忙碌地穿梭于齊門社區轄區范圍內,為居民送快遞,取快遞。自“海棠騎士·平江紅悅”先鋒隊成立以來,常受社區幫助的楊霖主動加入了這支隊伍,希望能夠將溫暖傳遞下去。
“天氣冷了,看見高齡的老伯準備出去買新鮮的青菜,但是腿腳不好走路不方便,我就想幫他去買一下。”平時,楊霖經常來往挹秀新村送快遞,菜市場就在平時經過的路上,順路幫老伯帶上些青菜也成了他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楊霖的愛心行動也進一步夯實了基層治理隊伍力量。在古城,也有很多像他一樣的快遞員、外賣員會幫助居民扔垃圾、幫獨居老人買菜買藥、做一些簡易的維修等。他們還會利用各自職業的獨特優勢,幫助社區開展入戶走訪,宣傳疫情防控政策,收集反饋民情民意……
一系列的暖心行動中,也不乏街道所搭建的平臺的作用。今年以來,平江街道牽頭組建了“‘芯’聚平江黨建聯盟”、“海棠先鋒”隊伍、“海棠騎士·平江紅悅”先鋒隊,不斷壯大紅色“朋友圈”,畫好“同心圓”,凝“新”聚力,為轄區居民群眾織密織牢“服務網”。
近日,在剛剛建成的麗景苑“海棠騎士·連心驛站”陣地,平江街道鈕家巷社區黨委聯合人社局團總支、街道團工委開展了一場政策宣講活動。來自人社局的指導老師為外賣小哥現場解讀工傷保險政策,更好地幫助他們抵御工傷風險。
為提升新就業群體知識儲備和黨建素養,各黨建服務驛站配備了專門的黨建指導員,并安排專業老師為新業態新就業群體提供“紅色賦能”課程、黨員發展咨詢、人社政策講解等服務,為轄區外賣、快遞、物流等行業發展注入紅色基因。
不僅如此,今年8月,為幫助因果巷快遞站點解決快遞車停放問題,平江街道綜合行政執法大隊一中隊聯合街道“331”機制辦在開展專項執法整治行動過程中,積極利用閑置空間拓展停車范圍,將原蘇州市消防醫院門口閑置區域按快遞車大小量身定制了專用非機動車泊位。
一系列工作,正是平江街道持續做優做亮“紅悅聯新·聚力賦”黨建品牌的寫照。在這場“雙向奔赴”中,街道正在實現海棠聚力,融“新”共治,讓組織觸角、工作力量、服務資源在一線扎根,助力快遞小哥、外賣小哥有序融入街道社區便民服務一線,充分發揮“流動宣傳員、需求速遞員、困難紓解員、防疫觀察員”作用,用他們的獨特優勢縮短“新”與“心”之間的距離,共同打造幸福家園。平江街道黨工委也將持續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擴大紅色“朋友圈”,筑牢“紅港灣”,努力將“支部建在網格上、陣地建在家門口、服務做到心坎里”,不斷提升他們的獲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