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匯川 王曉璐
(貴州師范大學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在物理教學中知識的應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知識應用對知識的鞏固、理解有著重要作用,大多數教師都是通過習題課達到使學生應用知識、復習知識的目的。《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1]顯然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已經成為物理課程目標,所以物理知識的綜合應用也應該不斷創新,引導學生將自己所學的物理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為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發揮更大的作用。
教師在完成了知識的教學與總結之后,需要引導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在傳統的物理教學中,教師通常會給出與所學知識相關的習題,讓學生解答以達到使學生應用知識的目的。針對這一環節,為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可以增加學生動手操作、運用知識自主探究的機會,開展課堂小制作等活動。在單元總結復習的課堂上,教師同樣可以推出綜合應用這一章知識的小制作。
在物理知識應用環節進行課堂小制作,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知識,學生在制作過程中可積累感性認識,形成物理觀念。同樣在制作過程中,學生通過對制作中出現的實際問題解決、自主思考與探究,可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案例一:在“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的教學中,學生學習了導體切割磁感線產生動生電動勢的知識,教師可以提供器材,引導學生制作“人力小電燈”,學生利用磁鐵產生磁場,連接電路,運用電磁感應知識,由人提供動力使導體棒切割磁感線產生感應電流,從而點亮小燈泡。在小燈泡被點亮的瞬間,學生將會受到鼓舞,學生對于物理學的學習熱情將會進一步得到激發,同時在實際制作過程中,學生通過解決制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培養了他們的科學探究能力。在制作完成后,教師可以提出如下問題,引導學生討論、交流。
師:在使“人力小電燈”發光的過程中經歷了怎樣的能量轉化?
生:由機械能轉化為內能和光能。
在此問題中,通過提問,使學生再次回顧制作過程,初步形成能量觀念。
師:如果點亮的不只是這一只小燈泡,而是千家萬戶的燈泡,那人力提供的機械能還夠用嗎?應該怎么辦呢?
生:不夠用,如果需要大量電能,可以用水力或風力代替人力。
師:利用水力和風力發電有什么優勢呢?
生:利用水力與風力發電可保護環境,而且水能和風能是可再生能源。
通過這些問題,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社會、環境之間的關系,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態度與責任。在物理教學中開展小制作活動,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造能力,還能使學生靈活運用物理知識。[2]
物理知識的應用不應局限于課堂之中,課外活動、物理設計創新賽等同樣可以給學生運用物理知識的機會,有效培養學生的物理學科核心素養。
將對于一節課知識的應用,可擴展為對學生已有物理知識的綜合應用,更能有效地培養學生對于物理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有利于自身知識體系的進一步梳理與整合。在教學安排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參與課外活動,以實踐為載體,促成學生物理觀念的凝練、科學思維的養成、實驗探究能力的提升和科學態度與責任的形成,這是物理教學的改進思路之一。[3]通過活動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在學校科技展館中放置物理模型,播放解釋其物理原理的視頻。此外,劃定特定區域,提供器材,供學生進行物理小制作,同時配備指導教師,為學生提供指導,保證學生的操作安全。學生通過觀察模型與觀看視頻,眼前的學習內容與自己腦海中的物理知識形成共鳴,激發了他們運用物理知識動手制作的興趣。學生通過動手制作,運用相關物理知識解決制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可加深他們對相關知識的理解。這一過程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該過程中學生積累了大量的感性認識,有利于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的落實。
案例二:在科技館內擺放蒸汽機模型,同時播放蒸汽機的歷史介紹和原理講解。學生觀看了模型和原理視頻之后,再提供場地與器材,供學生自己動手制作簡易的蒸汽機,蒸汽機工作需要的內能可以由酒精燈提供,氣缸可以用易拉罐代替,傳動裝置和活塞可以用注射器和鋼絲改裝代替,飛輪用光盤代替,底座可以用木塊粘合而成。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組成小組,運用物理知識進行簡易蒸汽機的組裝與試驗。一方面,試驗的成功直接給予學生以鼓勵,使學生對于物理的學習興趣得到進一步激發;另一方面,學生直觀地體驗了內能轉化為機械能的過程,對于能量轉化積累了新的感性認識,有利于學生能量觀念的形成。
可以由學校主辦“科學創新節”,在各個年級中分別開展“物理創新設計大賽”,旨在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物理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進行創新設計,把知識應用、環保等作為重要的評價內容。由教師指導,各個班級先進行內部評選,之后進行校級評選。這種方式將會在全校范圍內營造出創新的氛圍,學生的創新潛能會被極大地激發出來。學生基于所學物理知識,聯系生活實際,進行設計制作,根據大賽主題,自主選擇設計方向,制定方案、自主制作、解決實際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提高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利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塑料瓶、吸管、氣球等物品進行制作,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提高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同時,通過活動的體驗,學生深化了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對其物理觀念的形成、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會起到很大作用。以“學以致用”為大賽要旨,以設計的作品可應用于社會為目標,也將對學生科學態度與責任的養成起到很大作用。
案例三: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運用“溫度和溫標”的知識,利用小玻璃瓶、橡皮塞、墨水與吸管制作溫度計,將它放在教室內顯示溫度,在制作溫度計的時候,學生應用了“熱脹冷縮”“冰水混合物的溫度為零攝氏度”“沸水溫度為一百攝氏度”等物理規律與知識。
案例四:有學生覺得夏天教室內十分炎熱,影響大家學習,在任課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決定組裝太陽能電風扇為教室降溫,在項目設計與組裝制作中,學生利用頭腦中電路的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對能量轉化也能夠積累更多的感性認識,培養了他們能量觀念。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制作的目的都是為了服務老師和同學,同時所用的器材考慮到了廢物利用,所利用的能源也是優先考慮環保的、清潔的能源,以在此過程中也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態度與責任。
物理知識的綜合應用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至關重要,學生在動手制作等過程中,對相關物理知識進行了回顧、梳理,加深了理解,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驗了科學探究過程。動手制作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路徑,教師應注意在知識應用環節增加學生動手制作的機會,讓學生在實際的問題情境中,自主思考、動手制作,增加感性認識,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科核心素養。